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阳平镇程村管区高校课堂示范课
授教单位:肖泉初小
授教班级:三年级
执教者:杨晓艳
课题:《山沟里的孩子》
教学背景分析:《山沟里的孩子》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山沟里的孩子》是一篇叙事散文,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的去上学的情景。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情感动人,是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一篇好范文。通过本文的学习,教育学生向大山里的孩子学习,为了家乡幸福美好的明天不怕困难,刻苦学习。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结合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比、朗读,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感受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带来了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请大家欣赏。[播放《上学歌》]
2.说说平时你是怎么去上学的?正如歌中唱的,我们每天都在小鸟欢快的叫声中,在父母的呵护下,高高兴兴地去上学,那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和我们一样幸福呢?我们一起去看一张特殊的照片。
山里的孩子心爱山3.你在照片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这是一张真实的照片,鞋的主人是河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他每天就是穿着这样一双鞋走十几里的山路翻山越岭去上学。因为在他们山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山沟里埋藏着一把金钥匙,谁到它,就能打开智慧的宝库,改变山沟的面貌。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一把怎样的金钥匙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山区,去了解《山沟里的孩子》是怎样学习的!(板书课题)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山沟里的孩子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山沟里的孩子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三、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a.跟小老师读生字。
b. 下面我们通过读词语比赛,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识字效果。
2、听课文录音,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不但写出了山沟里的孩子,为了上学要克服重重困难,也写出了孩子美好的理想。)
四、整体感知,分段概括
1.哪些自然段写出了孩子们为了上学要克服重重困难?(1-5)
2.哪些自然段写出了孩子们美好的理想?(6、7)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小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山沟里的孩子”是怎样上学的?上学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请用直线画下来。
b.“山沟里的孩子”是怎样面对这些困难的 ?请用曲线画下来。
2.反馈交流
a.时间长:清晨,天还没有亮,山沟里还黑着。
傍晚,太阳落山了,山沟里很快地暗下来了。
野葡萄由黑变绿了,……也由黑变红了。
山楂果由红变黑了,……也由蓝变黑了。
不好走: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
孩子们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背着书包结伴回家。
不安全:山高,路远,天黑,远处还有狼叫。可能发生危险。
b.“山沟里的孩子”是怎样面对这些困难的 ?
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
远远近近,说说笑笑,夜雾笼罩着他们。
(不怕困难、乐观向上)
3.想一想:课文里那个表示彩的词用得最多?体会它描写的情景。
课文中用得最多的表示彩的词是“黑”。黑,一方面表现了孩子们上学的艰辛。另一方面象征着山沟的贫穷落后的面貌。
4.小结:是啊,山里的孩子为了学习,克服重重困难,以及他们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真是让人感到( 敬佩 )你能把对他们的敬佩有感情地读出来吗?大家自己试着读一读。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6-7)
1.过渡:山沟里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为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解决问题。
a.孩子们为什么要这样辛勤刻苦的学习?用书中的句子来回答。(它们要用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用知识的力量改变村庄,改变山沟的穷面貌。)
b.怎样理解“金钥匙”“ 理想的灿烂的黎明”?
“金钥匙”就是知识。
“理想的灿烂的黎明”是山沟里孩子们美好前途的象征。
2.让我们和作者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来赞美山里的孩子吧!祝愿他们的梦想早日实现!
六、拓展延伸
1.孩子们的梦想是让山区的黎明更加灿烂!为此,在孩子们的努力下,山沟的明天会是怎样的呢?请你发挥想象,描述课文最后一段省略号所省略的内容。
2.小结: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孩子们读书的热情也在不断的高涨,我坚信山沟的穷面貌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的!
七、教学结束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反思
《山沟里的孩子》是篇叙事散文,用富含感情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颂扬了山里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在导入时,我收集了一些山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图片,让学生自己来点击、观看,先从视觉入手,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
者和课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教学中,我一直把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朗读是进行阅读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标志。在理解课文的学习活动中,我让学生跟山沟里的孩子作对比,促使他们“角移位”,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山沟里的孩子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这些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在教学时,我更注重教给学生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比如:从三方面理解山沟里孩子上学的艰难。都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结果。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在理解山沟里的孩子上学困难时重点精读、品位朗读;同时让学生在“一,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课文的内涵,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之情、作品之情产生共鸣。
课后我认真思考,觉得我忽视了一个环节,那就是“四组对比句子”。美中不足之处,上完课才感觉到,我只是让学生到了四组对比句,而没有让他们深入的去读,去感受读,去体味读,如果学生再抓住重点的词句去读——去想——再读——再体验,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我想本课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