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
季羡林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
的精神。
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学习作者苦中作乐的
精神。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脚病
一、设问导入
同学们,如果要用一种颜形容你的童年,你会选择什么颜?为什么?我们的童年绚丽多姿难以述尽,而季羡林先生却说“自己的童年是一片灰黄”。季老先生为何这样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季羡林的《我的童年》一文中去寻答案。(板书课题)
二、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出示课件】
1、生字词注音(学生先在草稿本上注音,后提名注音,纠错后齐读)教谕(yù)琐事(suǒ)溺爱(nì)私塾(shú)椽子(chuán)伶仃(línɡdīnɡ)地无一垄(lǒnɡ)浑浑噩噩(è)光大门楣(méi )
初中优秀作文600字2、词语解释(先教后读,重点的提醒学生加强记忆)
生疏:不熟悉;疏远,关系不亲密。
琐事:繁杂零碎的事。
溺爱: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宠爱。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景象或事物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气象。
孤苦伶仃: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我的童年生活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家徒四壁: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浑浑噩噩:形容无知无识,糊里糊涂。
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3、作家作品
(1)学生简介(提名学生简介,而后教师补充)
(2)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学者、翻译家和作家。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本文选自《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快速朗读全文,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自学状态,同时了解学生的自学进度和学习效果。)
月光交响曲提出问题: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明确: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五、走进文本,研读探究
1、季先生在介绍自己的童年生活时,一开始就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同学们,“灰黄”的颜可以让你联想到什么?(给学生留思考时间,之后师生归纳)
明确:荒凉、没有生机、没有希望、带着饥饿和痛苦。
lol龙女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的童年是“灰黄”的呢?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全文,勾画批注要点,然后小组讨论归纳。
明确: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
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抒写自己对童年的总体感受,含蓄地表现了自己童年的辛酸与苦痛,为全文奠定下灰的感情基调。
3、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篇,有何好处(提示学生思考后跟周围的人讨论,而后师生归纳)
明确:小标题起到提纲挈领、条分缕析的作用,每个小标题都是对该
部分内容的概括性总结,让读者一目了然,不仅明白该部分的主要内容,而且可以了解文章由哪几部分组成。另外小标题可以减少一些过渡性文字的铺张,从而突出重点。
4、全文除了按时间顺序叙事外,还按怎样的感情线索组织全文?(教者启发、提示学生思考,必要时结合文本一起讨论归纳,之后教者评价学生的表现)
作者出生的年代正是清王朝刚被推翻的时期,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社会背景是“一片灰黄”。作者的家庭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父辈们也是饿得被迫弃家到济南去谋生,家庭背景也是“一片灰黄”。自己小时候常吃红高粱面饼,很少能吃上白面馒头,奶奶省下来的半个白面馒头则成了“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白面饼子差点儿挨打,童年极差的饭食给“我”的印象也是“一片灰黄”。“我”小时在家没有进过
正规的私塾,只是认得几个字,整天的生活就是玩乐,小伙伴们也没有多少出息,这种生活也是“一片灰黄”。最后离开家乡,留下了“永久的悔”(作者曾有《永久的悔》一文),这对作者来说,更是“一片灰黄”。这种“灰黄”的记忆,自然贯穿全文,成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5、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作者童年生活,你会选择哪一个字?(思考后回答)
明确:苦
6、作者写苦难的童年生活,目的仅是为了“展览”“控诉”苦难吗?(学生有困难时教者及时提示)
明确:不是
私以为,季先生是为了“缅怀”苦难。他是在表达这样一个主题:再深重的苦难也无法剥夺永恒的“人性美、人情美”。就是因为作者内心深处对人性美、人情美的缱绻情怀,所以《我的童年》在苦难的背景下也闪现了耀眼的光芒。
7、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珍贵而美丽的人性和人情?(小组讨论归纳)
明确:人性——善良、友爱、天真、活泼
英语口语自我介绍人情——邻里情、亲情、友情
8、作者写了童年这么多事情,却在第八段说“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你认为这到底有没有意义?简要说说理由。(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作者用“受用不尽”点出“身边琐事”的价值。在作者看来,穷苦的童年正是宝贵的财富,它能让一个人自立、自励、质朴、进取,珍惜一切、知足常乐,克服人生中的艰难困苦,直达成功的彼岸。甚至在苦难的贫瘠的土壤里还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来。反之,过度舒适安逸的童年,倒有可能让人脆弱、懒惰、一事无成。
美学大师朱光潜的一句名言:有钱难买幼时贫。“幼时贫”之所以如此保贵,在于它能够使孩子提前涉世,早日领略人生,认识生活的艰辛,从而增强竞争意识,发愤长志、求知、学本领,乃至成就事业。
9、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师生一起讨论归纳)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生地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
无过多的描述,只是平平淡淡的记述事实,都让人读来心酸。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10. 读完本文,你有些什么感悟?(师启发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及时评价)
【示例】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让我们看到了季先生那“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