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以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品味语言,感悟新诗的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教学课时:3课时(《死水》《再别康桥》作为重点的讲解)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一、新课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的歌曲,来引入对闻一多的介绍。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烯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清华大学,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艺术上,早年作为新月派的主要诗人,闻一多提出新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理论,倡导新诗格律化。在新诗的理论建设方面作出独特贡献。
三、整体把握课文。
(一)、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具有三美。
2.听课文的录音,跟读一次
3.在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
①    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从当时创作的时间来看,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
②    象征北洋军阀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③    象征黑暗的中国。
(二)、反复吟诵诗歌,把握诗作的整体内容。
第一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第二节,直承第一节的3、4句,主要从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
第五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惟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到“美的所在”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四、重点赏析
(一)    阅读第一小节:
1. 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二)    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
  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①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明确:作者意反衬
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②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三)    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
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五、总结讨论
新格律诗的“三美”主张是怎样在这首诗中体现的?
明确:这首诗中,作者以富有彩感的词藻,绘声绘,给人
视觉的绘画感;从诗歌的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整齐,富有建筑美;诗歌双行押韵,每节一韵,从内在的韵律来看,每句四顿,富有音乐美。
六、布置作业
《名师金典》相关课文的练习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画、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一、导语
用《人间四月天》引出话题。“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
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有这样悄悄地走了。究竟诗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让我们与徐志摩《再别康桥》,走近诗人内心。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代表人物。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18年夏天留学美国,1920年去英国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再别康桥》选自《猛虎集》,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相关背景: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在1928年11月16日是徐志摩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经
典之作——《再别康桥》
三、整体赏析《再别康桥》。
学法:读、思,用散文的语言描述。
(一)、播放配乐朗诵,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把握文章大意
1.通过读诗,你觉得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归结:别离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为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倒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将留恋全部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现代诗歌赏析
第五节:诗人感情倒到了高潮,他幻想这撑着一杆的长蒿,泛舟到清操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
离去的哀愁。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请同学们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那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象。
四、重点和难点突破
1、反复诵读《再别康桥》,做重点赏析。
(1)通过朗读,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节或者哪一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归结要点:第二节:一个“金”字把夕阳的光辉照耀着柳树所形成的特有的彩传神的表达出来,把柳树比做夕阳中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夕阳下的柳树的美好姿态,也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浓烈而温柔的爱。
第三节: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出诗人对康河的无限留恋。
(2)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不能放歌?阅读四五六节,思考。
归结要点: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式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诗人的心境已与康桥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特有的意境,作者不愿打破这种特有的氛围,所以“不能放歌”。
(3)“寻梦”,梦是什么?
阅读——思考——交流——发言——点评
归结要点: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爱、自由、美。的确是一语中的,徐志摩的一声就是爱自己、爱别人、爱社会的一生。
2.重难点突破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归结要点: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他做别离的不是人,而是“西天的云彩”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别离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以“轻轻”“悄
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因“伤别离”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的意象选择。诗人避开了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了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体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