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所受的家庭教育
富兰克林(1706—1790),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做过轰动世界的实验,揭开了雷电的秘密;发明了路灯;改进货运的装载方法;建议美洲植桑养蚕;还把中国产的大黄种子,寄给在美洲的生物学家;他还设计了一种近视和老花眼合在一个镜片上的双光眼镜……富兰克林的科学成就使他成为科学史上倍受尊敬的伟人。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康德(法国哲学家)说过,“富兰克林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城,他作为一名作家、发明家、幽默大师和公益事业的创始人而名扬世界,是一位真正名垂千古的伟人。他只上过两年学,却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授予了文学硕士学位。他发现了电的原理,发明了很多东西,至今造福于人类。在他的设想下才在城镇设立了警察局、消防队、图书馆等。一个出身寒微,10岁就中断学业的人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这与他的父亲对他小时候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小贝恩,你希望得到什么礼物?”圣诞节快到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父亲,乔赛亚·富兰克林叫着儿子的昵称,抚摸着他金黄的头发,关切地问。
“书包,我要书包!”本杰明不假思索地回答。
“书包?”这可出乎父亲的意料之外。
“爸爸,我要是有了书包,也能像吉美那样上学去了!”孩子望着父亲的脸,眼睛里发出希望的光芒。
“啊,孩子……”老富兰克林不知怎样回答,深深地叹了口气。
本杰明是富兰克林家最小的一个儿子,圆圆的脸,灵敏的眼睛,结实的身子。他和其他孩子一样,爱蹦爱跳,调皮淘气。可他更爱读书。虽然他才7岁,但是已经能读一般的书了,父亲书架上的书,他几乎全读遍了。他还会写短小的诗歌,而且曾经将诗附在父亲写的信里,寄给住在伦敦的伯父,受到伯父的称赞。
他的父亲是个经营蜡烛和肥皂的商人,1685年从英国移居美洲,在波士顿落户。家里人口多,尽管父亲勤勤恳恳地干活,也只能使妻儿不受冻挨饿。
关于本杰明上学的问题,老富兰克林不知考虑了多少次。打从四五岁起,本杰明就显得比一般的孩子机灵、活泼、健康,而且比一般的孩子更爱学习。
按照老富兰克林的意思,他很想把儿子培养成为牧师。不过培养一个牧师需要一大笔钱,他到哪儿弄来这许多钱呢?
如果不让孩子上学,老富兰克林又不忍看到儿子失望,再说,这孩子有过人的智力,小小年纪,能写能读;玩的时候跟小伙伴们一样顽皮,看起书来又跟大人一样认真。不论远亲近邻,都认为他是个有出息的孩子。尤其是他那位住在伦敦的伯父,每次来信都鼓励老富兰克林送他上学。
老富兰克林左思右想,决定满足儿子的愿望。
于是,本杰明·富兰克林8岁那年,真的跟吉美那样,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小富兰克林就进步得特别快。在班级里,除了数学以外,门门功课领先,不到一年,就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老师们没有一个不喜欢他的,都说他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本杰明的知识怎么会这样丰富呢?这不是什么秘密,本杰明生来爱看书,爱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把老富兰克林难住。老富兰克林是个普通的商人,没念过多少书,可他有不少比他高明的朋友。因此,他经常请那些朋友来做客。在餐桌上,他故意让客人们说些有趣味知识的话,孩子听得入了神,连嘴里吃的是土豆还是牛肉都分不清了。
正在本杰明学习不断进步、知识不断增长的时候,由于家境困难,他却中途辍学来到詹姆士印刷所当了学徒,当时他刚12岁。
一天晚上,他新结识的一个学徒把他带进了书店,他看到满柜满箱的书,高兴极了。
“我要是有这些书就好了!”富兰克林像抚弄着心爱的小动物似的,轻轻地摸着整齐地排列在书架上的书本,羡慕地说。
“你很喜欢读书吗?”书店的学徒看到富兰克林恋恋不舍的样子,好奇地问。
富兰克林点点头。他告诉他的朋友,书本好比老师,每一本书都能告诉你一些有用的东西,你读它,它就会向你传授新的知识。
家庭教育文章“既然这样,你就挑一本去吧!”
富兰克林想起父亲说的话,“凡是用不光彩手段得来的东西,肯定是不好的。”因此有些犹豫。学徒告诉他,只要明天一早送回就行了,什么问题都没有。富兰克林挑了一本不太厚的,小心翼翼地藏在怀里匆匆走了。
从此,他日夜苦读。他酷爱读书的习惯远近闻名。
富兰克林的父亲曾想让儿子继承他的手艺,但富兰克林不喜欢这个行业,他想出去航海。对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这太危险了,父亲自然反对。但父亲没有嘲笑他的幼稚,也没粗暴地干涉他、斥责他,而是带着他到处参观各种行业,然后在一旁默默地观察他喜欢哪个行业。直至发现他喜欢看书时,父亲才决定让他学习印刷技术,并让他当了哥哥的徒弟。这样使他一生有了立身之本——凭着他的这个手艺,他不但一生没挨饿,而且建造了自己的印刷厂,办起了报纸,为自己赢得了财富和荣誉。
书看多了不免有些手痒,本杰明就写些诗、文章。他曾在哥哥的鼓励下写过两首故事诗,其中的一首销路还不错,但当富兰克林自以为是名震波士顿的“诗人”而得意时,父亲却不以为然,觉得这样发展下去对孩子不利。他把本杰明叫到身边,拿出那两首长诗,逐字逐句地指出里面的错误和不妥的地方。父亲批评得十分严厉,句句中肯。他告诫本杰明要扎扎实实地
学习,不要追求名利和虚荣,并指导本杰明先从写文章入手。打好写作基础,练好基本功。
本杰明接受了父亲的批评,勤奋地学起写散文来。他选了一篇名著,先熟读一段,把那一段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写在另一张纸上,然后用同样的方法,继续读第二段、第三段……过了几天,他感到对第一段的印象淡漠了,这才不看原文,参照他用自己语言写的那一张纸,尽量使那段名著恢复它的本来面目。他有时把一篇散文改写成诗歌,隔一段时间,又把它恢复为散文。这对他很有帮助,一方面增加了他的词汇,另一方面又使他掌握了多种多样的句法,从而丰富了他的表达能力。
富兰克林有一个伙伴也喜欢读书,他们经常就一些问题进行辩论,辩论的次数多了不免彼此有了敌意。但他们照旧辩论,只是改变了方式——采用书信的方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父亲看到了他们写的辩论文章——这次他没有嘲笑和阻止他,而是和他谈了写作风格。指出他“拼写正确,用词恰当,这都比对手高明,但表达能力不强,主题不明确”。这促使他更加注意提高他的写作能力了。他买了一本英文杂志《观察家》进行反复研读,并对其中的几篇文章进行了仔细推敲,然后放下杂志自己来写,再与原文订正,这样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他成为一个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