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媒与资讯的迅猛发展,以及新事物新现象的层出不穷,一些新词酷语不断涌现,如“雷”、“囧”、“剩女”、“宅男”、“啃老族”、“奔奔族”、“”、“学术超男”、“xx+ing ”(如恋爱ing ,上网ing)等等。这些新词酷语的盛行引起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注意,相关的研究也颇多。但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多限于微观上的观察和描述,从理论上系统地进行阐释的还很少见。本文以Dawkins [6]的文化模因观为理论依据,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文化进化的角度考察了新词酷语的流行与传播现象,分析了其产生原因、类型、构成方式、模因学意义、竞争与选择的机制等。
一、模因论精要
牛津大学动物学家Dawkins 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两种复制因子,可以不断复制、进化并世代传播:一种是生命复制因子———基因;另一种是文化复制因子———模因。基因借助精子或卵子,由一个身体跳到另一个身体来进行传播和复制,而模因则经由“模仿”的过程将自己从一个头脑转到另一个头脑来进行繁衍。[6]模因的出现虽然比基因晚三十多亿年,但传播的速度却比基因不知要快多少倍,因为基因只在代际之间传播,而模因一方面以纵向的方式在代际之间传播,另一方面也以平行的方式在同代之间横向传播。基因和模因都是“自私”且“自主”的复制因子,“自私”是指基因和模因都以不顾一切地实现自我复制为终极目标,而不考虑它们对人类是有利的,无关紧要的,还是有害的;“自主”是指基因和模因的复制与演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自私”和“自主”都是便捷的比喻,因为基因和模因本身都不是自觉的行为者,尽管盲目的自然选择使得它们的行为看起来好像有目的一般。
模因这一概念所涵指的现实对象非常广泛,音乐、哲学、数学物理上的定理定律、政治口号、文学作品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模因。简言之,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
“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2](p55)新词酷语作为某一时期内,在某些体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和感染而迅速传播开来的一些时尚的新词语和新表达,其流行与传播是典型的模因现象,模因论可以为它的生命轨迹做最好的注脚。
二、新词酷语的类型和构成方式1.新词酷语的类型。
根据新词酷语是否具有复指性,我们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补缺性的新词酷语”。当生活中出现了新事物、新现象或新概念,而汉语模因库里还没有相应的词语或表达来指代时,这类新词酷语便会应运而生。比如“小私”,指拥有诸如私人保姆、私人律师、私人医生等私人服务的特定的人或生活方式;“独二代”,指独一代的子女;“丁宠家庭”,指那些不生养孩子但把宠物当孩子养的家庭……另一类是“复指性的新词酷语”。这类词在汉语模因库里已经有与其意义基本对等的词语或表达,只不过在说法上翻新了一下而已。
比如,“断背”就是指“同性恋”;“达人”就是指某方面的“行家”、“高手”;很“man ”就是“很男人”;很“in ”就是“很时髦”,等等。
作者简介:庄美英(1975-),女,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何自然(1937-),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庄美英1,何自然2
(1.广东金融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21;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
摘要:新词酷语是某一时期内,在某些体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和感染而迅速传播开来的一些时尚的新词语和新表达。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新词酷语的流行与传播是一种典型的语言模因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意义以及竞争与选择的机制等都可以从模因论的纬度来阐释。
关键词:新词酷语;模因论;模仿;竞争与选择中图分类号:H03我会很爱你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0)07-0115-03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从模因论的纬度看新词酷语的流行现象
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115
·
2.新词酷语的构成方式。
这些新词酷语是如何构成的呢?Blackmore 认为,新模因
“既可以通过变异而衍生出来,也可以通过旧有模因的相互结合而生成———不管是变异还是结合过程,都既可以发生于一个人的内心之中,也可以发生于从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的传播过程中”高姓起源
。[5](p26)新词酷语主要是通过旧模因的衍生、旧模因的相互结合、吸收借鉴外来模因三种方式构成的。比如,“小私”(源于“小资”)、“独二代”(源于“独一代”)、“丁宠家庭”
(源于“丁克家庭”)等都是由旧模因衍生出来的;而“凤凰男”(凤凰+男)、“孔雀女”(孔雀+女)、“新闻丐帮”(新闻+丐帮
)等则是通过旧模因的相互结合而生成的。模因及其复合体不是封闭的,亲近性的模因会相互吸引和渗透,对方言、
外来语的吸收和借鉴是新词酷语构成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比如,“断背”来自李安导演的电影Brokeback M ountain ,“达人”源自日语的同形词“達人”。值得一提的是,从模因的角度来看,新词酷语中的外来语,其意译(或在意译基础上兼顾音译)比直接音译更有利于模因的传播,因为模因首先要易于被宿主理解才能将其同化,“电话”最终代替“德律风”
,“手机”最终取代“大哥大”都是有力的证明。三、新词酷语产生的根源及模因学意义1.新词酷语产生的根源。
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新词酷语归根到底都是在模因的驱动下产生的。“任何一个事物要构成一种复制因子,都必须能够支持以变异、选择和保持(或遗传)为基础的进化的规则
系统”。[5](p24-25)
变异是复制因子的本性和内在需求。没有变异,
就没有生物的进化;同样地,没有变异,就没有文化(包括语言)的进化。语言系统作为一个大量复制因子的聚合体,发生变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语言的变异必然伴随着大量新词酷语的产生以及某些旧词语的逐步消亡。语言模因库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积淀和淘汰的过程,假如现代人能与孔子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必然听不懂他满口的“乎”、“兮”、“耶”、“欤”、“曰”,而他也不知何谓“汗”语和“火星文”。
2.新词酷语的模因学意义。
新词酷语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模因学意义。M oritz 根据模因编码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语言模因、视觉模因、音乐模因以及行为模因等。语言是模因最主要的编码方式,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受到模因的驱动而产生并发展的,语言是传播模因的主要工具。“补缺性新词酷语”的产生拓宽了语言的外延,使语言更加丰富和完善,从而能够更好地实施传播模因的功能。
那么,“复指性新词酷语”的产生在模因学上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既然模因库里已经存在可以传播相同信息的语言模因,“复指性新词酷语”的出现是否违背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显得多余了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要从模因与其宿主(人)的关系说起。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创造着各种模因,大脑的记忆库就是一个“模因复合体”。很多文化名人的贡献所形成的模因,在他本人的基因都从基因库中消失之后仍然得以继续承传下去,比如孔子、老
坐飞机能带多少行李
子等先贤早已经灰飞烟灭,但他们的思想却世代相传并发展延续至今。
由此可见,相对于物种继承的“基因”而言,个人创造并得到文化承传的“模因”更能获得永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模因的占有、控制、创造和传播的能力更能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人们通常更愿意选择那些有能力掌握模因并善于传播模因的人做自己的领导、老师、朋友和人生伴侣。“复指性新词酷语”
所传播的信息内容虽与旧模因重复,但表达方式新奇、时尚,有时还带有幽默的意味,使用“复指性新词酷语”
,既能显示出说话者掌握新模因的能力,又能提高说话者的语言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将大脑中的模因有效地传播出去。由此看来,最终受益的还是模因本身,这使我们又回到了模因是“自私的”这一点上:模因都是按其自己的方式形成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种方式对其自身有利。
四、新词酷语的竞争与选择1.成功模因的衡量标准。
模因学以一个再简洁不过的理论机制为出发点,这个机制就是:模因之间相互竞争,以占有人们的头脑并传播开来。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同样适用于模因的进化。新词酷语一经产生,便面临着巨大的选择压力。大量的新词酷语为争夺大脑的注意力资源和在记忆中的保存时间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就是优胜劣汰。那么,什么样的模因才算是优胜者呢?对新词酷语来说,“多产性”和“长寿性”是两个重要标志。“多产性”指新词酷语的复制频率高、传播范围广,“长寿性”指新词酷语能够在使用中逐渐稳定下来,最终进入民族共同语词汇系统而成为语言模因库中的一分子。那些只是昙花一现或者小范围地、不稳定地存在的新词酷语都是些短命的、
弱势的模因。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陆尊梧研究员在谈到新词酷语的收录原则时所说,“词语的意义、用法随时都在变化,需要有一段时间观察其普遍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听取读者反响,让社会检验一段时间,待再做大型修订时,
再进入正文。”
[1]
其实,这里所说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也就是“多产性”和“长寿性”。
2.对模因起选择作用的内外因素。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模因才能够“多产”和“长寿”呢?在模因的复制与传播过程中对它起选择作用的内外
因素有哪些呢?很多模因学专家等都曾探讨过此问题。
Blackmore 认为,导致一些模因成功而另一些模因失败的原因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人类作为模仿者和选择者之本性。……另一大类的原因与模因自身的特性有关。”
[5](p15-16)
Heylighen 认为模因必须经过同化、保持、表达、传输四
个阶段才能得以成功复制。[7](p423-418)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J.M .Balkin 提出对模因起选择作用的三大因素:模因本身的实质内容;人的心理因素(包括人类大脑的认知结构和对不同模因敏感性的差异);社会生态因素(主要指整个模因库的生态环境,包括社会制度、信息储存方式、沟通技术等)。[8](p74-87)Kate Distin 则认为主要有五大因素影响着模因的适应与选择:模因自身的内容;人的心理因素;人的生理环境;模因库
的总体环境;客观物理环境等。[9](p57-66)
我们可以用下图对上述
各位专家的观点做一下归纳和总结:
·116
·
模因的适应与选择图
模因在复制与传播的过程中,只有尽可能地顺应上述各种因素,才能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战胜对手,成为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复制的强势模因。
3.以“裸词”为例看成功模因的适应性和选择性。鸡腰子的功效与作用
从模因论的纬度来看,
“裸”之所以能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字变成一个时髦的流行语素,是因为它本身具备了复制因子的特质,对其生存环境中的各种制约因素有很强的适应性。
脚心疼是怎么回事
从外在因素来看:首先,“裸”字往往和“风化”、“八卦”、“性丑闻”等联系在一起,能满足人的“性”好奇心,因而极易抓住大众的“眼球”,将他们同化为自己的模因宿主,如“裸替”、“”、
“裸戏”等等。其次,模因的选择也是以整个模因库中的其它模因为背景而进行的,新模因能否被接受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与模因库里业已存在的其它模因和谐共存。在对“性”噤若寒蝉的封建时代,人们“谈裸变”,“裸词”是不可能流行起来的。而当今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这就为裸词的成长提供了宽松的土壤。再次,跟“裸体”有关的社会新闻事件(像“裸诵”、“裸教”、“裸写”、“农民工裸模”等事件)的不断产生以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传媒的推动,也是促成“裸词”流行的重要原因。德国哲学家、系统科学家迈因策尔曾指出:“世界范围的通信网络的发展,可以被解释成为了协助人类中的模因传播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模因生态复杂系统的进化。”[3](p364-365)
从内在因素来看,“裸词”自身所具备的经济性、易理解性、区隔性、能产性等内在特征也是其成为强势模因的关键因素。首先,“裸”在汉语中是一个简单易懂的字,人尽皆知,具有广泛的流行基础。其次,“裸词”具有经济性。“经济、省力”是模因的生存法则。在信息过剩的当今时代,人们无瑕顾及冗长的信息,只有短小精悍的浓缩型模因才有可能攫住人们稍纵即逝的注意力,在人的记忆中得到保持。简单的一个“裸”字可以表达各种丰富的内容。对于那些已经切割、打磨、加工完成,但是尚未进行镶嵌的钻石;对于那些只是把各个配件简单组装起来,而没有装上任何软件的电脑;对于那种妆容自然清新,虽经精心修饰,但并无刻意痕迹的化妆……我们很难到比“裸钻”、“裸机”、“裸妆”……更经济、更贴切、更形象的表达。再次,“裸词”具有区隔性,即独特、无可取代。这是模因的竞争法则,就像公司的市场策略,如果你的产品与别的商品区隔得愈清楚,你就愈容易占取市场。汉语中的程度副词是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数量较少,“裸”作为程度副词来使用(如“裸退”、“裸捐”、“裸谈”等)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最后,“裸词”具有能产性,
“裸X”是一个开放的结构,使用者可以在模仿的基础上,通过类推的方式将其任意填充,创造出一系列的“裸词”。
五、结语
当然,在大量的新词酷语中也存在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表达,使得人们对“新词酷语是否需要规范化”这一问题一直争议不休。如果我们站在模因的纬度上去看待这个问题,答案就不言自明了:“语言词汇的良莠杂糅是其发展进程中的正常现象”,[4](p16)我们可以加以适当的引导,但不能通过硬性的“整治”或“纠正”来使语言保持理想中的“健康”与“纯洁”状态。因为新词酷语是“自私”且“自主”的复制因子,它的兴衰存亡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2][德]克劳斯·迈因策尔.复杂性中的思维:物质、精神和人类的复杂动力学[M].曾国屏,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3]张巨龄.新词酷语的流行和汉语研究的反思[J].语言与翻译,2005,(4).
[4]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1999.
[5]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York:OUP,1976.
[6]Heylighen,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A].Proceedingsof16thInternationalCongressonCybernetics(AssociationInternat.deCybernetique,Namur),1998.[7]J.M.Baikin.Culture Software:a Theory of Ideology [M].YaleUniversityPress,1998.
[8]KateDistin.The Selfish Meme:A Critical Re-assessment[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10]Moritz,E.Memetic Science[M].TheInstituteForMemeticResearch,Fiorida,1990.
责任编辑邓
年·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