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用即语言的实际运用。语用学即研究在一定的语境中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学科。在语言运用领域包含各个方面,有语法的,有语义的等。本文将从语用学和语音成分间关系出发分析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
【关键字】 语用 语用学 语音成分
1、语用和语用学
1.1语用
语用即语言的实际运用,通俗的来讲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聊天,写信,发等。语用从语言诞生开始就一直存在,并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语用已经不仅是语言刚诞生时的人与人的交流,而且已发展成为科教文等各个领域的基础。
语言的实际运用比起语言本身要灵活丰富得多,它会随着语音语调的改变而存在各种不同的
语用含义。例如一个“我”字,在语言本身是一个语素,一个词,更深点说是个第一人称代词,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含义往往不只这一个。对话:
甲:谁这么大胆子?敢动老子的人?
乙:我!
在以上对话中,我们看到,甲的话的含义很明显,就是对那个狗胆包天的人极度不满,准备揪出来狂整。而乙的回答“我!”除了是个第一人称代词外,还随着说话人身份地位变化,所用语气语调的不同而包含不同的语用含义,如果说话人地位不及甲,用的是自卑谨慎的语气,平缓下降的语调,那就包含着“害怕妥协”的语用含义,如果说话人地位高于甲,用的趾高气扬的语气,婉转上扬的语调,则包含着“是我动了你的人,怎么着,能把我怎么样”的挑衅的语用含义。
1.2语用学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在一定语境中如何理解语言(如听和读)和运用语言(如说和写)的学科。语用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研领域,有自己的教科书,举行自己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出版自己
的刊物和学报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
语用学本身具有动态性和情境性两个特点。
【动态性即语用学研究的是动态的言语现象。首先我们要区分两个概念,即语言和言语。语言是相对静止的,具有稳固性;而言语动态的,具有变化性。其次,我们要明白语用学的动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从语言规范化的要求来看是正确的,但在言语中不能使用,例如:我请你吃。从语言层面的语法规范来讲,“我”是主语,“请你吃”是兼语短语作谓语。属于主谓型简单句。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我请你吃饭”,但从不说“我请你吃”这样看似规范实则表意不明的句子。二、从语言规范化的要求来看是错误的,但在言语中可以使用,并结合语境表达多层含义。例如句子“这个人长得既漂亮又丑陋”利用语言的语法规则和句子表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它都俨然是一个互相矛盾的病句,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却可以表示特殊的语用含义。这个句子可以表示“这个人某些方面漂亮,,某些方面丑陋”,也可以表示“表面漂亮,内心丑陋”,还可以表示“长得漂亮,但言行举止显得很丑陋”等等丰富得语用含义。
情境性是说语言运用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语用对语言环境的依赖是相当强的,我们可以
说没有语境就没有语用。例如单个句子“快八点了!”,我们很难明白这话的含义,但如果说是在妈妈叫孩子起床时说,那我们很快就能明白妈妈想表达的是“快起床,要迟到了”的含义。再如果是在吃早餐时爸爸对妈妈说的,那显然爸爸的意思是“上班快迟到看了,吃快点”。】(省)
2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
我们上文提到过:语用即语言的实际运用。语用在某种程度上跟言语相似,它们都具有动态性,都依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来表达意思。
眼线液的画法此外,语言含义的表达跟语言的语音成分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如我们谈到语用学的动态性时所提到的甲乙对话的例子,乙的回答的真实含义得看说话人的语气语调。
下面,我们就从音韵和语调两个方面来探讨语言运用中的语音成分对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2.1音韵。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曾涉及过音韵学,音韵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就是平仄,其实平仄只是音韵中的声调部分,而音韵本身是个比平仄更为宽大的概念。简单的说,音韵就是汉字的声韵调。跟现代汉语中的语音有着基本相同的元素。在语用学的范畴,音韵的合理巧妙运用常常能用来增强表情达意的效果。
我失骄杨君失柳我们在欣赏研究诗歌时常常会考虑到诗歌的韵,这里的韵是指广韵,诗歌的特别的韵。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的韵脚字“光”,“霜”,“乡”押的“ang”韵。诗歌因这一个韵而变得节奏明快,琅琅上口,让人易记又能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如果没有这个韵,不仅这种语音带来的声音审美上的美感会消失,而且会影响诗歌营造的场景美和画面美,从而影响诗歌的意境美。如果诗人将这三个字中的任何一个字用其它词代替,如将“光”改为“闪”,“霜”改为“冰”,“乡”改为“里”,诗歌就成了“床前明月闪,疑是地上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里”,大家可以读读背背,看是什么感受,是何种境界。我想如果,诗人当初真是这么写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不可能会知道李白写过这首诗。原因很简单,作品不够优秀,没有流传下来的必要。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音韵对表情达意的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下面,我们从平仄,韵脚,音节三个方面来探讨音韵对增强语用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2.1.1平仄
如上文提到过的平仄,属于音韵中声调的范畴。平仄其实就是声调的起伏变化,抑扬顿挫。“平”指现代汉语中的阴平,而“仄”则包括了现代汉语中阴平以外的其他三个声调:阳平、上声、去声。古时平仄,现时的阴阳上去对表情达意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来看以下几个例子:
作品《我爱我的父亲》中有如下段落:妈妈是个好人,朴实、淳朴、诚恳、大方,与爸爸相濡以沫,共苦同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说“同甘共苦”,不说“共苦同甘”。但在这个段落里却一反常规。
成语中,也常常会出现经不起语法语义推敲的现象,如“山清水秀”,我们说山是秀丽的,水才是清澈的,但成语却并不是“山秀水清”。
俗语中也不乏这样的情况,如人们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不说“江山易移,本性难改”。
chats是不是以上的例子都表明这些短语不正确?当然不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人们往往不
自觉的倾向于选用平仄相间的表达方式,因为平仄相间给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感,有时可以起到缓解气围,幽默的语用效果。
2.1.2韵脚
韵脚就是一句话的最末字的韵。韵脚在语用中常常可以起到调整节奏给人音乐美的作用。例如在其作品《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写道: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说九重霄,而在此却将其顺序做了颠倒,目的是使两个短句的韵脚一致。我们可以看到“柳”的韵和“九”的韵都是“iu”。我们在朗读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比“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九重霄”要顺些。
2.1.3音节
中国人讲究对称,这一点在各个领域均有体现,在语用学中也不例外。对联,四字成语都是体现。例如“事实胜于雄辩,水落自然石出”,又如“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水落石出”成了“水落自然石出”,“倾盆大雨”成“倾盆雨”。不管是加字还是减字,总之一个目的,达到音节对称协调,以营造语用中的美感。
2.2语调
在语言学习中,我们常常语言的调。这不同于语音中的声调,声调是就汉字音节而言的,而语调则是讲的语句的升降。是语流的概念。英语就是一门典型的语调性语言。汉语中的语调主要体现在语篇中重音、停顿、句调三个方面。不同的语调将产生不同的语用效果。下面我们就从语调的三个方面分别加以探讨。
2.2.1重音
重音就是要重读的音节或字。汉语中的重音往往体现在朗读和说话中。句子中关键的词往往重读,篇章中关键的句子,段落往往要重读。重读是为了表示强调和突出之意。同一句子,重音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含义。例如:
“我请李明解释这个问题”和“我请李明解释这个问题”(加点的字表示重读)这两 个句子,第一句重音在“我”,表示的语用含义是“我”而不是“别人”请李明解释这个问题。而第二句则是表示语用含义是我请“李明”而不是“别人”解释这个问题。
重音不同,重点就不同,语用含义往往不同。因此在语言运用中,我们可以通过重音来强
调突出重要内容。
2.2.2停顿
停顿是在句子中或句子间稍作停留的语流现象。语用中的停顿,往往可以起到一个意向不到的效果。例如“我看到他很紧张。”这个句子,如果说话人在“到”和“他”之间停顿,那语用含义为“我觉得或我认为他这个人很紧张”;如果说话人在“他”和“很”之间稍作停留,则语用含义变为“我看到他,我很紧张”,前者完全不同。
又如句子“我赞成他也赞成你怎么样?”,如果没有标点,那么将会产生歧义,是“我和他都赞成,你赞不赞成?”还是“我同时赞成你和他两个,怎么样?”,我们无从知晓。但只要在朗读的时候在适当的位置加以停顿,语义就非常明了了。
防成语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停顿在语用中有区分语义,分化歧义的作用。
2.2.3句调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说话人说话时是上扬还是下降属于句调。句调在语用中有表明态度表现褒贬情感的作用。例如:
甲:有牛肉吗?
乙:对不起,没有了。
如果乙的回答是用的慢的下降的语气,则包含了乙对没有牛肉这一事实感到歉意的语义;如果乙的回答是用的快的上扬声调,那就包含着不耐烦的情绪在里面。
小结:
可再探讨的角度:
2.1.4韵母,差别 对语用中表意的影响。
首先是赵元任先生的文章《施氏食狮史》。这是一篇设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二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这篇文言作品在阅读时并没有问题,但当用普通话朗读或者拉丁化作品时,问题便出现了。这是古文同音字多的缘故。这段短文只能用书面语才说得清楚,口语无法直接准确表述这段同音语句的意思。全文如下:英语教学网站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适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
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