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阅读——《谏逐客《与妻书》
【教学目标】
1.揣摩重要的语句,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2.
3.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4.
5.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感受气势奔放的说理或抒情,学习古今文人斐然的文采。
6.
7.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价值观,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8.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2.
3.教学难点: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情感
4.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的这句话想必同学们都已熟知,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两篇文章,鉴赏并学习不同时代的伟大人物。
三.知人论世
四.
1.知人
李斯
李斯(?一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邪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林觉民
林觉民(1887-1911)辛亥革命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十四岁进福建高等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1907年赴日本庆应大学留学,加入同盟会。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将发动广州起义,即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士赴广州参加起义。起义时,领先袭击总督衙门,负伤被捕。在督衙受审时,他毫无惧,且当众演说,声讨清廷反动罪行,宣传革命思想,后从容就义。
【人物风采】——林觉民
沧桑不掩英雄气,犹记当年诛寇时。多情不必不丈夫,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2.论世
写作背景——《谏逐客书》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的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写作背景——《与妻书
1911年4月27日,一年龄平均20多岁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踏上了寻理想
的征程。他们就是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后来,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的遗体被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后来广州红花岗也被改成了黄花岗,此次起义便称为黄花岗起义。
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即《禀父书》及《与妻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
3.文体解说
——《谏逐客书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谏逐客书》是古代最优秀的一篇公文,也是一篇议论文,犀利深刻、论辨雄健,富有气势。
书信——《与妻书
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记忆之中。
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既然书信属于应用文,就有它惯用和固定的格式:
1、称呼(收信人)2、问候3、正文4、祝辞5、署名(写信人)及日期
4.知识链接
郑国渠事件
《史记 河渠书》记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原来韩国为了让秦国停止对外扩张,派本国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当间谍。郑国的使命就是说服秦王嬴政修建一条长达 300 余里大渠用于灌溉农田。郑国渠在当时可是一个不小的项目,韩国之所以派郑国去“援建”秦国就是要让秦国劳民耗才无暇顾对外进行扩张。
郑国到了秦国之后成功地劝说了秦王修建“郑国渠”。但郑国间谍的身份不久便被曝光了,秦王得知之后大怒。《史记 李斯列传》记载: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秦国的宗亲大臣认为从诸侯各国来秦国的人大多都是从事间谍活动的人,于是他们集体上书建议秦王驱逐在秦国客居的“外国人”。秦王觉得宗亲大臣看法有理于是便下达了逐客令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是指1911年4月27日在中国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中牺牲后葬于广州市东北郊(现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革命党人。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七十二具烈士遗骸收殓,购买现黄花岗一地安葬。后来这里便成为了纪念三·二九黄花岗起义的黄花岗公园。
五.精读文本
六.
1.读文正音
《谏逐客书》
(jiǎn)叔
mù)公
(yīn
(yān)           
(yǐng)
(gāo)
(yú)
(ráng)侯
(ē)
(bì)
jī)
chóu)
《与妻书》
gē)笔
几家能gòu
chèn)心快意
使之xiào)我                         
必不能jīn)失我之悲
tòng)
2.通假字
酒酿汤圆怎么做
《谏逐客书》
而陛下
通“悦”
喜欢,高兴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   
通“纳”
接纳
河海不细流 
通“释”,
舍弃
寇兵而赍盗粮   
通“借”
借给
《与妻书》
称心快意,几家能
讥讽的近义词通“够”
能够
吾灵尚依依汝也
通“傍”
陪伴
辛未三月六夜四鼓
通“廿”
二十
3.词类活用
引起抽搐的原因
《谏逐客书》
西并巴蜀,收上郡
名词作状语
向西,向北
据成皋之险
我失骄杨君失柳
名词作状语
iphone4s ios8在东面
使之西面事秦
名词作状语
向西
食诸侯
名词作状语
像蚕一样
却宾客以诸侯
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成就功业
向使四君客而不内
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退却
夫物不产于秦,可者多
名词作动词
作为宝物
《与妻书》
吾老,以及人之老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尊敬
吾幼,以及人之幼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爱护
当亦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语汝,
名词活用为动词
追求
汝幸而
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配偶
卒不忍独其身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完善、好
意洞
名词作状语
用手,亲手
4.特殊句式
《谏逐客书》
西取由余于戎
状语后置句
东得百里奚于宛
状语后置句
《与妻书》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判断句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判断句
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定语后置句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主谓倒装句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固定结构,表选择,与其……不如……
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固定结构,表疑问,把……怎么办
5.内容概括
6.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文本,小组进行讨论: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谏逐客书
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关系——为本论部分
怎么看显示器尺寸第五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收束全文与篇首呼应——为结论部分。
明确:《与妻书》
第一部分(1):说明与妻书的原因和心情:“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
第三部分(5-6):再诉“吾不能舍汝”的永别的哀痛。
7.研读文本
8.
《谏逐客书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①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②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①常见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类比法、喻证法、类比法、对比法、因果分析法、引申法(归谬法)
②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文章首先大量列举先前四位君王对待客卿的态度及产生的功效的历史事例,接着又列举当今陛下对待各种外来之物的态度及对待外来人才的态度,将先君与当今对比,陛下对物与对人的不同态度相对比,五帝三王的做法与当今陛下做法相
对比,陛下“跨海内制诸侯”的渴望与逐客将带来的“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可怕后果相对比,逐客之过在这层层对比中就不言自明了。
【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李斯是如何进行论证逐客之弊的?
明确:
①谏书观点:逐客为过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②史实论证:客卿有功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③类比论证:重物轻人
用异国物(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④理论概括:逐客利害
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
⑤总结分析:逐客亡国
正面:士愿忠于秦国;反面:逐客国危
(2)小组自由讨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
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方式和作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让秦王一读就明白了自己的观点。当然,对于秦王定下的逐客大计,李斯不便直接出言反对,所以干脆将过错推给秦国的“吏”们,这也避免了将矛头直指秦王,易于被君王接受。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
明确:
1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