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里的时代变迁
作者:严素
来源:《考试·高考文科版》2013年第03期
        春联最早由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发明。公元964年腊月三十,孟昶让一位叫辛寅逊的大臣在桃木上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诗句,并挂在自己宫殿的门上,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后人仿效孟昶,将表达新年美好祝愿的诗句写在桃木板上,等到大年三十便挂在门窗上。是我国特有的春节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有趣的春联        解放初期的春联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寻常百姓人家的春节对联在表情达意上也经历了诸多的沿革,主要是受到政治气氛和时代进步的影响。如春联的内涵、制作形式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解放后,春联大都是“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常想”以及“生产发家;勤劳致富”等内容。到了“”时期,写的多是“三面红旗迎风招展;五好花开遍地皆春”,还有诸如“五年超英;十年赶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大话空话。
        改革初期的春联
        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春联中体现出人们大胆的向往,内容也不再单调,甚至是厨房、鸡舍、猪笼都要贴红的,但大多体现出人们的美好愿望或良好祝福。不过,今天重温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追求依然带着不同时期的不同烙印。如开放初期,春联多是“旧貌换新颜庆改革春风;昔日至今朝迎开放社会”;“五湖四海皆春;万水千山尽得辉”。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南巡讲话后,寻常百姓家的门户上一下子多起了“一年四季行好运,八方财宝进家门”;“四面来财;八方进宝”、“年年顺景财源广;岁岁平安福寿多”等致富对联。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表达不同年份依然财源兴旺,只要把年庚改一下就行了,比如“子夜钟声扬吉庆;狗年爆竹报平安。”改成“子夜钟声扬吉庆; 牛年爆竹报平安”即可。
        更有甚者,如受到过三次点名的安徽芜湖 “傻子”年广九,甚至直接用一个“钱”字来抒发心声:“拥有它的时候,就叫富;没有它的时候,就叫穷!”
        新世纪以来的对联
        进入新世纪后,农村的春联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如“阳光普照洒吉祥;大棚温暖送小康”等等。近两年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反映社会和谐、文明、富贵、祥和的春联明显增多,如“德厚千秋远;家和万事兴”、“福星永照平安地;幸福常临吉祥门”。而减免农业税、种粮补贴和农村合作医疗、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等政策的实施,也就有了“惠农政策好处多;家庭和睦幸福长”等春联。
        春联的没落
        “炮竹声声辞旧岁”、“春满乾坤福满门”、“春回大地普天庆”……,这些春联中常常出现的话语,或许你会觉得这些诗句都太庸俗了,但不能否认这里边所包含的对幸福、美好、富足的渴望,这正是中国人欢天喜地闹春节的最大意义所在。 如今取而代之的是那红底黑字或金字,一般由毛笔来撰写的春联佳句进入了手机短信中。实际上,如果仔细阅读,会发现许多拜年的短信内容就是从过去的春联中直接摘抄的。当然,在城市中,春联的文字内容更广泛,其中涉及到教育、艺术、健康等等范畴。不过,最近几年,春联在城市中也逐渐得到简化,甚至有些没落,一些人家很少能看到每扇门都张贴上春联,而仅用一个倒写的“福”字来替代春联,或配以大红灯笼、中国结来庆祝春节。这或许是人们在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后的一
种理性回归,对财富的追求不再那么直白。至于中国春节对联在今后有着怎样的变化和命运,那就要取决于俗变和大众的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