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
【创新与发展】
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1月国内外历史街区街巷空间更新研究评述与展望
冯纯晨,刘  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摘 要: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传统历史街区保护越来越受重视。街巷作为历史街区空间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保护更新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现状研究以及经典案例改造的分析,总结发展趋势,探索街巷空间保护更新的方法策略与价值。
关键词:街巷空间;保护更新;现状评述;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01-0229-0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理论和实践一直在不断发展,主要涉及理论方法、具体设计方式、策略等方面,且目前也有不少应用成功的实际案例。如北京南锣鼓巷、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改造等。
从论文发表来看,学者们对街巷空间改造研究也逐渐多方位、多视角。如基于原住民空间整合的理念,陆明通过构建街道空间动态要素体系,探究实现空间活力复兴的方法策略[1];胡莹、张霖关注街巷空间中的形态要素点、线、面,运用城市设计技术对其进行设计和控制,从而达到保护风貌的目的[2];马振华等人用“空间—历史性—社会性”的整体观,把握空间的动态本质,展示街巷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揭示街巷的丰富生活,并证明街道和街道的空间和生活对居民的意义[3]。1.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空间的探究除了物质形态的营造,也关注其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等方面的发展,是一个从关注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变化。
学者艾伦·雅各布从形态学的角度,调查了世界各地的街道使用者和设计专家,并研究了大量的街道类型和城市空间,介绍讨论了街道在创建社区中的重要性,确定最佳街道的标准,以及最好的街道应有的物质形态特征[4]。
学者Peni    a M 等人则从历史建筑这个影响街巷空间的重要因素入手,探讨如何保护和提升建筑文化价值并联合街巷空间,将其转化为维持街巷生命和活力的一种方式[5]。
日本的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谈到街巷视觉秩序的创造是建筑平面布局形成和设计的出发点,并从街巷的自然特征、审美规律和人文特征出发,探讨如何从浅到深探索建筑平面布局形成和设计的视觉秩序规律[6]。2  国内外实践案例分析
2.1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空间改造
(1)物质空间的整合包括底界面的
改造和侧界面的改造。①底界面的改造:宽、窄巷子的街道宽度分别为6~8米和4~6米,中间铺设4米的沥青路面,街道人均占有面积十分有限;设计通过街道两侧形式各样的院落空间和停留节点空间弥补缺陷,缓解交通压力,也为行走带来一定趣味。②侧界面的改造:通过规范临街建筑立面的高度以保证街巷D/H 比值在1:2,给人良好的空间行走体验;并且适当加入层数变化的建筑,丰富天际线和空间感受;同时,宽窄巷子对临街店面宽度做出调整、区分,以保持街道活力;最后是建筑外立面的装饰,如丰富的院门形式,在材料、朝向、彩上都各具不同,形成了富有节奏感的街道景观。
(2)精神空间的营造。“场所精神”是使历史街区得以保持活力的关键。成都是慢生活的代表,宽窄巷子,是体现这种生活的典型场所。它通过对空间层次的丰富,营造出从街巷到院落,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完整序列,使得新的公共活动和原有生活模式自由、灵活转换[7],体现了市井阶层的悠闲和安逸的生活状态,形成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2.2  新加坡Chinatown 历史街区改造
Chinatown 历史街区形成于19世纪20年代殖民时期,占地面积约为23公顷,街道和特建筑形式构成了鲜明特的街区面貌。
(1)保护原则。1989年,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正式对其提出保护规划。保存和充分利用历史建筑,体现其中西合璧的特;延续空间肌理和结构,传承历史遗存的精神和传统氛围。
(2)空间保护规划策略。街区形态保留。街道的布局符合地形等自然因素,形成有机生长的形态肌理。通过分析构成街区的基本要素,街道、街扩、地块、后巷和建筑,得出街道描绘街廓,街廓继续深入划分为长方形地块。建筑则是在地块中紧密排布、生长[8]。
街道界面丰富。规划保留了大部分街道的空间尺度和界面形态,同时为了恢复街区的传统氛围,重点规划了步行空间和特公共空间,组织一定的街道活动。
在沿街立面上,规划要求整体保护,局部开发,着重保护个体经营店屋(Shophouse)的协调性,对新建建筑的风格、尺度严格控制,同时营造建筑单元的个性,更新街道整体面貌。3  发展趋势总结
当前对于街巷空间的研究保护已有更为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不再局限于建筑单体,已逐步延伸到街区肌理、布局、空间构成元素和空间界面形态等层面。在街巷空间的更新保护实践上,除了利用理论方法、具体设计方式、策略对物质形态进行改造之外,设计师们也正在关注其在社会、文化、环境价
值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够激活城市的记忆,延续和保护其场所精神,保持街区的永久活力。参考文献:
[1]张颖异,柳肃.空间句法在街巷空间更新设计中的应用——以台湾宜兰县礁溪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2).
[1]陆明,蔡籽焓.原住民空间融合下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力提升策略[J].规划师,2017(11):17-23.[2]胡莹,张霖.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J].规划师,2003,19(6):36-39.
[3]马振华,钱雅妮.街巷神化——汉正街街巷空间浅析[J].华中建筑,2013(10):161-165.[4]雅各布斯,王又佳,金秋野.伟大的街道: Great Streets[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 Peni a M, Svetlana G, Murgul V.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as an Approach to Preserv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5,117(1):883-890
[6]芦原义信,尹培桐.街道的美学[J].新建筑,1984(2):50-58.街道的美学
[7]林强,梅媚.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的空间营造途径——以成都市宽窄巷子为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9):184-186.
[8]方榕.新加坡的历史街道保护策略——以Chinatown 历史街区为例[J].规划师,2011(9):1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