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案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一、案例主题
(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
自然是一首动听的歌曲,是一支神奇的画笔,里面有美妙的声音,有美丽的画卷。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看不完”“读不完”“无穷”“无尽”与题目“读不完的大书”遥相呼应,“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勾住我们脚步,也让我们心生到大自然中看一看的内心冲动。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前提。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张右虚内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认为,诗人是站在彻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
《春江花月夜》,是本课程第三单元第一讲。《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此
关于月亮的诗句古诗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
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1.知识目标:会写诗中生字“斜月”“碣石”,并理解诗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拓展人生视野和艺术情怀,正确欣赏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
3.情感目标:在读中感悟诗人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乐府诗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和思想品位。
4.价值目标: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二)思政内容融入的理念和思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通过本首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令人神往的春江花月夜,要学会珍惜,保护和更好的利用自然之美。
(三)教学实践情况
采用班级研讨和学生独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以“经典阅读——感性体验——理性领悟——人生浸润——价值认同”的渐进式教学方法,化解学生在经典学习中的知识障碍和畏惧心理,帮助学生理解用心感受自然的美好,对自然产生兴趣进而深入了解自然,懂得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四)案例的思政教学目标
《春江花月夜》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诗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变化的苦难岁月,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培养学生从诗歌的表现对象到艺术方法,从体裁到修辞,都对前人“遗产”的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是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二、与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思政融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