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是父爱的悲剧
——浅论《高老头》对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
摘要:巴尔扎克是法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人间喜剧》"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而其中一篇长篇小说《高老头》中高老头对两个女儿的爱所造成的悲剧无疑值得所有爱孩子的父母去研读、去体会、去反思。本文试分析高老头的家庭教育,从内因和外因、主观和客观入手,分析高老头的悲剧根源,并总结出高老头的家庭教育对中国当今社会家庭的启示。
关键词:高老头、悲剧、家庭教育
一、《高老头》中的家庭教育观念
《高老头》主要讲一位父亲溺爱两个女儿,对女儿们千依百顺、有求必应,最后却遭到女儿抛弃的悲惨故事。高老头是故事的主人翁,他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靠饥荒牟取暴利发家的面条商,他和妻子琴瑟和谐,自妻子死后,他便把对妻子的爱转移到女儿身上,并且发展到非理性的程度。他有钱也愿意把钱花在女儿身上,请最优秀的教师教导她们,还雇了一位有头脑而且品味高雅的小当伴娘。高老头是平民阶级,暴富后也带有农民的习性,他自己省吃俭用,没有享受过挥霍的快乐,却让女儿“生活得像豪绅的
一样阔绰”,无悔的付出只为得到女儿的一点点亲热的表示。大女儿仰慕贵族,他让她成为雷斯托伯爵夫人,小女儿喜欢钱,他让她当了银行家纽沁根的太太。他不惜把自己的一半财产一分为二作为嫁妆,捧着女儿进入上流社会。女儿却一点点把高老头的财产榨干,高老头从一开始在女婿家受到上宾待遇到搬到伏盖公寓,从每年一千二百法郎的膳宿费到含泪把妻子留下的信物当掉换取钱财,从女儿口中的“好爸爸”到死后靠大学生拉斯蒂涅和毕安训凑钱才能入土为安。
小说一开始,高老头便表现自己对女儿的不求回报的牺牲精神:“我的两个女儿就是我的全部生活。只要她们玩得痛快,活得幸福……那我穿什么,住在哪里,又有什么关系。她们暖我就不觉冷,她们乐我就不觉闷。”①;阿纳斯塔奇没有钱买参加舞会的金丝银绣的舞衫,这是高老头已经一穷二白了,但他表示为了女儿愿意杀人放火;为了让但斐纳和自己稍稍近一些,对自己的接待也好一些,高老头不惜卖掉长期年金帮助但斐纳和拉斯蒂涅偷情。但当高老头卧病在床还惦
记着女儿的时候,女儿却依旧声犬马、夜夜笙歌,变现得极为冷血。躺在床上的高老头幡然醒悟:“做父亲的应该永远有钱……我被女儿抛弃,这是我的报应。”
①女儿的冷漠态度和高老头生前的宠爱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愈到后来愈鲜明,对社会的批判也就愈深刻。
高老头对爱的定义是盲目的无条件给予、无私的付出,据此认为高老头的父爱表现了人类崇高的感情,
是使人感到惊心动魄的伟大感情,是一种父性的基督。为了满足女儿的虚荣心,他耗尽所有,这种爱是博大的同时也是畸形的,令人不寒而粟的。太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懂得珍惜,因此阿纳斯塔奇和但斐纳对她们的父亲便没有了尊重和情感,这种父女之情注定脆弱和虚情假意。
高老头一直不愿承认他们的家庭关系是维系在金钱上,高老头给予物质,两个女儿便报以亲近,这不像亲情,更像是一种交易。两个女儿的爱是建立在金钱上的,上流社会不接受这个粗俗的面粉商,她们便只能跟他偷偷摸摸地见面;他没钱了,她们便把他像榨干了水的柠檬一样丢弃在大街上;甚至父亲病重了,她们关心的还是金钱,不愿面对现实的高老头只能在孤独中带着悲愤和自以为是的爱死去。这是对人性阴暗面的揭露,是对拜金主义的血泪控诉。他是父爱的代表,却亲手培养出掘墓人。
二、造成高老头家庭悲剧的因素
高老头有两个女儿,但在他临死前没有一个女儿在身边,一个在参加舞会,一个在看戏,这简直是令人不敢相信。高老头沉迷于溺爱,却几乎暴尸街头。那么造成高老头的悲剧的因素又是什么呢?这可从客观上和主观上来探究。
客观上,高老头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政和波旁王朝这三个新旧交替、急剧动荡的时期。从此,金钱取代了上帝和国王形成了新的支配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侵蚀着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关系,也印证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
系。”②在金钱万能的时代,什么父女之爱、夫妻之情、手足之情,已经被掩埋在由资本关系组成的利益链条下,难以重见天日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女儿对父亲理所当然的爱也变成了交易,在她们眼里,父亲的爱与父亲的钱是等值的,父亲给她们多少钱就有多爱她们,而女儿对父亲的爱则是对钱财的回报。她们在利益与虚荣心的驱动下,榨干了父亲的财产,也榨干了父亲的爱。
高老头虽然是资产阶级关系的坚决拥护者,但是却拖着长期生活在封建时期,还不完全懂得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 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②他精通谷物买卖,但不能
触类旁通地认识到“人的价值规律”和“爱的价值规律”相等,不明白对待女儿必须像用胡萝卜当诱饵令驴子拉磨一样把钱做诱饵。生活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和金钱至上的社会,高老头的爱并没有感化两个受到社会风气污染的女儿,反而造就了她们无情无义、自私自利的性格。
主观上,高老头把对妻子的爱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宠爱女儿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倾其所有满足女儿欲望,纵容女儿物质上的享受,这种一味是金钱上的宠爱,使女儿养成了挥霍无度和向父亲索取钱财的习惯,并且认为他的给予理所当然,从没有感恩之心。高老头让女儿随心所欲的挑选丈夫,婚后给女儿送钱,甚至出卖自己的年金为女儿还债,当他再没有能力付出时,女儿却埋怨父亲,不念旧情。“如果我跌下深渊,也许是您的过失……社会、买卖、男人、风气,我们哪样懂得?做父亲的理应替我们考虑才
对。”①高老头请了最优秀的教师教她们,费尽心思让她们过安逸的生活,到头来却不能被女儿理解,死前也没能见到女儿一面,死后只有两辆有爵徽但没人坐的马车送灵。他的爱太毫无保留,太卑微,所以两个女儿认为父亲的爱是可以轻视和怠慢的,而高老头也是默许的。在资本主义金钱魔化的社会,他的错误在于太高估血缘关系了,看不清现实让他跌入爱的冰窖。他死前高声呐喊:“如果做父亲的都被踩在脚下,国家就会灭亡。这是明摆的。社会、世界靠父爱才能转动,如果子女对父不孝,天就会塌下来……她们并不爱我,也从来没有爱过我!这是明摆的。”①一直自欺欺人的高老头其实心里比谁都明白,女儿把自己当成了摇钱树,高老头的纵容给她们灌输以一个“没有那种可诅咒的富裕排场”就活不下去了,最终她们“从父亲尸体上踩过去了”
①,从这点看来,高老头的下场完全是他咎由自取。
高老头看似不求回报,但从他死前诅咒女儿来看,他对女儿的溺爱是有不单纯的,带有复杂的阶级性的。他让女儿跻身上流社会作为他进入上流社会的跳板,从地位低下的面粉商一跃成为贵族阶级,从而使虚荣心得到满足。正如他自己在弥留的叫喊: “我是一个糊涂蛋,遭了报应,女儿们七颠八倒的生活是我一手造成的,是我惯了她们。”①他用钱筑起了女儿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城堡,自己也当了守门人。
三、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高老头的悲剧在当时的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在当今中国更是具有教育意义。我国人口基数大,全国实行
计划生育,提倡只生一个从而控制人口数量。父母对孩子的爱更是只增不减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提出的要求父母想尽办法去实现。照理说,孩子应该是快乐成长才对,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可以见到许许多多的现象:有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出言辱骂,考不上理想学校就自杀,父母不给零用钱就恶言相向甚至起杀心,十几岁了洗衣服还要妈妈代劳等事迹屡见不鲜,九零后和零零后更是被冠上脑残等称号。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不能重演高老头的悲剧。中国正是腾飞之时,更需要敢于承担、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下一代。人类的进步在于良好的教育, 包括家庭的、社会的,更在于一代一代人的传承文明,继往开来,而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更应该培养出为自己、为社会、为祖国而努力的下一代啊!
①重视道德修养,培养良好节操
一个人的成长,首先受到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父母首先要对孩子负起教育的责任,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才学会做事,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要学会做人,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的总和。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当今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作为家长首先要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儿童感受到父母的情意和家庭的温暖,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孩子“知、情、行”的发展以及外界的要求来决定。所谓¨知”是指对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使他们初步知道具体的行为准则。最好从形象事例教育着手,英雄模范和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好人好事,往往会获得孩子的敬仰,并引起他们模仿的自觉性。也可通过看电视、连环画等形象化的艺术手段,来形成对人的道德认识,陶冶情操,培养性格,启发行动,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逐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情’’是指对待是非的感情态度,父母对好的言行、习惯表示满意、欣慰,并愿意学习和模仿,对坏的言行和不良习惯表示不满和厌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感就是榜样,可使儿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行”是指儿童良好品德和意志行为的培养,给儿童创造实践的条件。譬如,愿意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爱吃的东西也乐意和大家分享等,并创造条件让孩子去这样做。
总之,对年幼的孩子要少说空洞乏味的大道理,侧重于行为习惯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了,就可适当增加一些道理上的讲解,使他们逐步养成尊敬父母和师长、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忠诚老实、正直善良、勤劳俭朴、热爱祖国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加强母亲对孩子良好影响
本来高老头有一个幸福和完美的家庭,他妻子既娇弱又刚强,既多情又美丽,可以弥补高老头的木讷,然而妻子却不幸去世,对这个完美的家庭是一个极大打
击,高老头分饰两角,希望可以补偿失去母爱的女儿,但两个女儿终究不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可见,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替代的。
孩子在出生前一直与母亲关系密切,可以说孩子最早的教育就是胎教了。据刘向《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意思是说,太任怀孕时,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的声音,口不说狂傲的话,这就是行的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教之以一而识百”这是太任施行胎教的结果。怀孕时期爸妈温柔的说话声,可以刺激胎儿的听觉发育,也可以增进胎儿的舒适感。胎儿在母亲里,便开始记忆母亲,甚至是父亲的声音,也因此而有的感觉,让胎儿感到自己“被爱着”。
母亲被认为是担任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鼓励角的一方,母亲与父亲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可以从培养孩子的爱心(通常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孩子(帮助孩子积累成功的经验)、谈论“禁忌”(增加孩子的知识,减少代沟)、将界限适当放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让他多接触世界)、指明方向(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并以身作则)、与孩子一起玩耍(创造共同美好的回忆)。
福禄倍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母亲,在孩子成长路上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失的角。
③父母在家庭中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高老头的家庭中,他把对妻子的爱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与其说他把自己当父亲,不如说把自己当成女儿的情父。他无条件的满足女儿的愿望;为了看一眼女儿的马车,在路边等半天;为了稍稍靠近女儿,他卖掉长期年金帮助女儿偷情……高老头这一切行径都超出了一个正常父亲对女儿的爱的限度,因此女儿也没把高老头当做父亲来尊敬和爱戴,而是践踏父亲的尊严和爱。这就表示父母应该摆正在家庭思想教育中的位置,《颜氏家训》中提供的“严”“慈”“正”“均”的思想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父母要承担起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在家庭思想教育中不可无“严”,但父母与子女间的爱又是世间最真挚的爱,在家庭思想教育中不可无“慈”,二者的结合就是严而有慈,做到严慈相济,如果一味严格,可能陷入“棍棒教育”,如果一味“慈爱”,可能陷入“溺爱”,二者都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正确的作法是既能对孩子严格要求,是非分明,奖惩有度,又有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启发;既体现出家长的尊严,又体现出父母的爱心,使严与慈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限度。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和家庭管理时,能不能按规矩办事并且宽严有度,是家庭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