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运用几种常考题型
一、仿写题:遵循“四原则”:句式一致;修辞一致;结构一致;语意(主题)一致。
二、概括消息主要内容/给消息拟标题:从导语中答案。
公式:对象怎样(结果如何)。
三、拟写广告词(标语、主题词、宣传语):
遵循“三原则”:①简洁明了;②突出主题;③巧用修辞(对偶、比喻)
四、开场白(导语、引入语)的拟写:
答题思路:①称呼:依人而定
②正文:交代活动的目的/意义/开展形式……
③结束语:让我们一起来……吧!
五、频奖词写法:
1、叙其事
2、评其神  三者须用恰当修辞、词语要生动、有文采
3、表赞语
六、用语言解说某种图标的设计理念(意图/创意):
答题模式:先总后分。
总写:这是一幅写……(主题/内容)有关的图标。
分写:先用语言叙述图形的外形特点。(从上而下/从左到右/从内到外),后用语言揭示每部分外形设计的象征含义。
七、用语言介绍漫画内容:
答题原则:
1、只能客观介绍谁干什么;对象怎么样;不能穿插自己的评说、看法。
2、要注意合理的顺序。
八、用语言写出表格中反映的问题:
1、考题材料:文字表格和数字表格
2、答题技巧:
①明确表格主题(问题),这是答题的关键:“问题怎么样。”主题(问题)可在题干中/表格内/表格下。
②做到“三比”。
横向比:把表格中同一横栏的数字或文字作比较。
纵向比:把表格中同一纵栏的数字或文字作比较
综合比:把纵横比较的数字或文字综合起来考虑,概括整个表格反映的问题发展特点。
③归纳概括要精准。
九、短信编写
1、短信特点:①简明扼要,主题突出  ②语言得体,富有文采  ③情真意切,打动心弦  ④构思新颖,独具个性。
2、编写技七:①讲究神韵,具有韵律美;
②讲究整齐,具有整齐美;
③运用文采,具有修辞美;
十、采访某人/向某人提问:
1、问题要有针对性。
2、问题要有价值。
3、问题要符合对方职业范围。
4、提问要有礼貌(称呼要恰当),语言要委婉。(商量、征询式语气)
2、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人称
作  用
第一人称
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感觉,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
把“我”与“你”、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关切。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①以时间为线索。把不同的人事串联在一起。
②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鲁迅《社戏》:以“看戏”为线索。
③以某一实物为线索。如《枣核》以“枣核” 为线索。
④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如《背影》
⑤以地点变换为线索。《如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⑥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
⑦以见闻为线索。如《最后一课》
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①种类: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②人物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用动词写一段话
分  类
作  用
人物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
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塑造形象起烘托作用
行为(动作)描写
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语言(对话)描写
能表示人物的身份,表达感情,揭示特点
心理(内心)描写
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充实
神态(表情)描写
以形传神  烘托内心
四、几种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
1、语言(句子)赏析题的答题思路:(“六抓法”)
①抓修辞。(适合有修辞的句子)答题思路:该句运用了…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抓关键词(适合赏析加点词)答题思路:先指出词语的含义(语境义),表现了什么对象怎样的特点。
③抓表现手法(适合含有表现手法的句子)答题思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用是…(依不同的表现手法而定)。
④抓思想内容。(适合于含有哲理的句子)
  答题思路:直接写出该句蕴含的哲理即可。
⑤抓表达方式。(适合于具有鲜明表达方式的句子)
                      说明了什么对象怎样的特点(说明)
答题思路: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表达了作者对什么问题怎样的看法(议论)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情)
⑥抓人物描写方法。(适用于人物描写的句子)
答题思路:指出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语言?神态?外貌?心理?动作?),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2、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一般分为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要依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而定。
①结构上的作用
位置
作  用
文章开头
1、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2、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3、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4、总领下文;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6、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7、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
文章中间
1、承上启下(过渡);2、承接上文;3、开户下文;4、概括分论点;5、单独成段的,还有强调作用。
文章结尾
1、照应开头,总结全文;2、照应开头,首尾呼应;3、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4、收束全文,使全文结构完整。5、总结论点(对议论文而言)。6、画龙点睛,抒发作者的感情。
②内容上的作用:要依据具体句(段),结合上下文,考虑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内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衔接关系或逻辑关系。
3、一句话中某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与人们认识事物的(浅—深、表—里、现象—本质)规律不一致。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4、某句话中某个词能换成另一个词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时间,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如何出主题句或文眼句?
抓文章的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6、本文写的是此人(事、物),为何要先言他人(事、物)?
①熟悉、便于读者理解,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②他人(事、物)给人印象深刻,用他铺垫入题快。
③烘托作用,引出本(下)文要写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