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木兰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塑造的木兰的艺术形象,理解这一形象在当时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诗叙事有头有尾,详略得当和鲜明生动的描写方法。
    3.了解诗中对偶、排比、互文、复迭等句式的运用,体会音节和谐、节奏优美的语言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叙事诗的特点。
    2.难点:有歧义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祖国古文明引出名篇《木兰诗》
    我们伟大的祖国曾以古文明著称于世。古代文化灿烂,文学艺术上的财富数不胜数,妙诗佳词多如天上璀璨的明星。美丽的神话、动人的传说、优美的民间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有益的启发。其中,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就在人民中广为流传,深受大家的欢迎。
    这个故事形成了《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写作年代,大约为北朝后魏时期,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民间文学作品,后虽经封建文人改动,但仍保留民歌特。
    二、由对《木兰诗》的评价,引入课文学习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一书中说:“北朝有《木兰诗》一篇,足够压倒南北朝全部士族诗人。"“《木兰诗》为历代人民传颂,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民间文学史上的“双璧”"。
    《木兰诗》如此佳妙,让我们诵读欣赏,享受享受这首叙事诗的艺术美吧。
    评:这一设计巧妙。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能激起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新课的导入,这确实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起步好,就能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于漪老师对此十分讲究。
    三、逐段讲读,掌握故事情节,积累文言词语
    《木兰诗》是一首完整的叙事诗。凡叙事诗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和比较完整的人物形象。这首诗,故事性很强,情节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展开的,随着情节的起伏跌宕,表现了主人公“木兰”的喜怒哀乐,塑造了“木兰"这个我国古代女子英勇矫健的形象。
    1.讲读第一、二段
歌颂老师的诗
    (1)朗读,正音
    机杼(zhù)可汗(kè hán)
    (2)讲解疏通
    唧唧复唧唧:“唧唧”,历来有三种解释:
    一,吸息声;二,机杼声;三,虫鸣声。从上下文连贯看,作机杼声。先写木兰“当户织"(对着门织布。当,对,在;户,门或屋。)机杼声声,接着写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叹息哭泣,与往常不一样了,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亦可作叹息声讲。
    全唐诗《捉搦歌》中有:“门上关,墙上棘,窗中女子声唧唧复。”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第三种作蟋蟀叫声解释,欧阳修的《秋声赋》中有:“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仍用来形容其声音如人之叹息。
    第二种解释较确切,落笔先让人听到不停的机杼音响,再出现“当户织"的人物形象,这就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身份,掲示了木兰勤劳的性格,自然地引出下面四句问答。主人公正在机上织布,何以无心织继而停机叹息呢?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运用设问手法,表达木兰停机叹息原因,并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往下看。“无所思”实为“有所思",停机叹息,主要是因为产生了代父从军的愿望。
    军帖:征兵的文告。(见《辞海》第801页);愿为市鞍马:为(wèi),介词,替(为此);市,买(名词作动词用)。
    评:于漪老师根据文言文的特点,进行了讲解疏通,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准确地理解诗句的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读通文章的情况下,就让他们去分析、评价,还称之为是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样的教学未免浮夸。
    (3)积累词语
    惟:只    何:什么    市:买
    可汗:古代我国某些少数民族的君主称号
    评:这一环节安排得好。积累文言词语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教学中,让学生边学习,边积累,这样可以加强他们的记忆。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就能握大量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请同学诵读,并概括故事情节
    停织叹息,代父从军(或代父应征)
    2.讲读第三、四段
    (1)朗读,正音
    鞯(jiān) 辔(pèi) 溅溅(jiān) 啾(jiū)
    胡骑(jì)(骑,此处是名词) 戎(róng) 机柝(tuò)
    (2)讲解疏通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用排比句渲染从军准备工作的忙碌气氛。“东”“西"南”“北",是位置的虚指,在多方铺排的同时造成错综变化,读起来有气势。与开头的“叹息”相对照,刻画出木兰出征前的雄健形象。
    这种句式是复迭错综的句式,几个句子在形式和词语上基本相同,但同中又有变化。
    评:在这里于漪老师不是单地疏通字义,而是有机地结合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自然、简捷。
    且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燕(yiān)山,指蓟北的燕山;黑山,燕山附近的山。用重叠排比的手法刻画远征异地的木兰眷恋家中骨肉的儿女之情,充满缠绵悲凉的情调。短句中夹以长句,波澜起伏,富有音乐美。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对疆场生活作了高度的概括,运用了对偶短句,豪爽悲壮。先写长途急行军,再写守备森严,然后写浴血奋战,表现战争的艰苦激烈。“百"、“十”表多数,非确指。关,城关。度,跨越。壮士,指木兰。从疆场生活的描绘,可想象木兰驰骋疆场,意气风发的英姿。
    (3)积累词语
    旦:早晨
    暮:晚上
    但:只
    戎机:军机,军事
    骑。战马或马
    金柝;古时军中打更用的器具
    (4)同学诵读,概括故事情节
    征途跋涉,战斗十载(或出征参战)
    3.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第一、二、三、四自然段。
    (2)哪些是对偶、排比、复迭的句式?分别抄录在笔记上。
    (3)仔细看注释,口译四节文字为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齐背第一、二、三、四自然段
    2.听写、解释
    机杼、惟、可汗、市鞍马、鞍鞯
    辔头、流水鸣溅溅、胡骑、戎机、金柝
    评:这里于漪老师安排了两项复习检查的练习。检查背诵,使学生对前面讲过的内容有一个回顾,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听写、解释有关字词,可以了解学生对上一课学习的内容的掌握情况,以便在下一课教学中有所补充、调整或改进。
    二、继续逐段讲读,掌握故事情节,积累文言词语
    1.讲读第五、六段
    (1)朗读,正音
    策勋(cè xūn)  著(zhuó)    鬓(bìn)
    (2)讲解疏通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用排比句生动地描写了全家老少高兴地迎接木兰的情景,各人身份不一样,表现也不同,但欢乐之情相同,团聚的热烈气氛跃然纸上。语句仍采用了复迭错综的形式,又有变化。读起来,音节和谐,又有活泼跳荡之感。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阁",阁,古代称女子的卧室为“阁”。“帖",同“贴”。“花黄",当时妇女脸上的种装饰。用排比重叠的方法描写木兰回家后一系列平凡的生活细节,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3)积累词语
    策勋:登记功劳。策,原是记事的册子,此处作动词用
    转:当时制度把勋位分成若干等,每升一等叫一转
    强:有余(与“弱”对照)
    不用:用不到
    郭:外城
    扶将:扶持,搀扶
    鬓:耳边的发,此处泛指头发
    火伴:伙伴,同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