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鲁迅小说研究专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思想与其创作的关系。
2、深刻认识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
3、认识鲁迅创作的成就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贡献
4、阅读理解《阿Q正传》与鲁迅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反思“国民
性批判”于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的意义。
5、理解和把握鲁迅对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题材与启蒙
主题的反思与批判。
教学时数:6学时
具体教学内容:
引言:
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鲁迅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为我们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发掘、理解与诠释。据说,英国人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这是形容一种文化象征的极端重要性。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有类似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经典价值,他以自己的笔触直接深入国人的灵魂,努力发掘其中病痼,希图为病入膏肓的中国文化寻病因加以疗治。在当下这样一个价值标准比较混乱,民族精神的重构面临极大挑战的时期,我们尤其需要珍惜现代文化留给我们的鲁迅这份精神遗产。
鲁迅的清醒、鲁迅的严峻、鲁迅的深刻对于讲究中庸、平和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显得如此突兀,以至于从一开始就不断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不喜欢”。有人说他“尖刻”,也有人说他“阴暗”,也有人说他“偏激”,也有人说他“艰涩”,这些词汇从一个方面透露出鲁迅文学的巨大震撼力——它直刺你的肌肤,让人难以躲避。就像鲁迅自己所说的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他迫使你面对现实,无法逃遁。当然,这就让人感觉到痛苦。向来,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缺失的就是这种直面的勇气,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以一己之力撼众人之愚,鲁迅的一生为我们型塑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清醒的理知和冷静的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至今仍是无人可追。
有人评论鲁迅思想是“深刻的复杂”。的确,要对鲁迅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一学期的课都讲不完。本专
题就鲁迅的小说用两讲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一些鲁迅文学创作以及研究中敞现的问题,从而对我们的现实存在作一些思考和反省。
第一节:鲁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
一、简介
1881年出生成长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98年,到南京进水师学堂,后改入路矿学堂,接受进化论思想。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从文,试图以文艺唤醒愚昧国民,改造民族灵魂。深受尼采个人主义思想影响。1909年回国,先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始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狂人日记》,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1918-1926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通缉,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0月离开广州到达上海。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二、思想
早期,在思想上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进化论和尼采个性主义等,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特征、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进化论对我还是有帮助的,究竟指示了一条路,明白自然淘汰,相信生存斗争,相信进步,总比不明白、不相信好些。”
个性主义思想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他所强调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主张中,可以看出受尼采思想影响的痕迹。但鲁迅主要是从尼采思想那里汲取一种“图强”的精神,他呼唤精神界战士、主张与阻碍进步的庸众作战,其目的在推进整个民族的进步。鲁迅作品简介
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寻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进程中,鲁迅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劣
点,他坚信“国民性可以改造于将来”,因此决心“先行发露各样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在1926年前后,因目睹残酷现实,受到么大震动,原先所循着进化而进行的“思路因此轰毁”。瞿秋白曾指出,鲁迅的思想在1922年后已经“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
三、文学创作情况
鲁迅的小说收入在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创作于五四时期。在三十年代鲁迅写了《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几篇“神话传说的演义”性质的小说,这几篇历史小说与写于二十年代的《补天》、《奔月》、《铸剑》几篇同类作品后来一并收入《故事新编》中。
前期的杂文收入《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而已集》这五本杂文集中。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是鲁迅前期杂文的特,民主与科学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指导思想,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感文始终的灵魂。
1928年后鲁迅的杂文主要收入如下集子:《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该集为鲁迅去逝后,由许广平编成)。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野草》写于1924年至1926年,除最后两篇外,写作时间大体上与小说集《彷徨》相同,心境也完全一致。《朝花夕拾》共计10篇,写于1926年,都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四、鲁迅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
1、进化观::相信进步、改革的力量。对青年寄予希望,认为孩子尚未吃
人,是中国拯救的希望。
2、立人思想:提出了“立国”必先“立人”的思想,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推崇个人,所谓“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文化偏至伦》
3、彻底的反抗性:极为推崇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诗人。赞赏他们强烈的个性彩和彻底的反抗精神,即所谓“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见《摩罗诗力说》(摩罗,梵文Mara音译,佛教传说中的魔鬼),被钱理概括为:”反抗绝望”或者说是”绝望的反抗”。
——最终目的:改造国民的灵魂。
第二节:鲁迅的小说
一、作品简介
鲁迅的小说创作不多,只有薄薄的三本:《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喊》收入1918-1922年所作小说15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初版,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1926年10月第三次印刷时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作小说11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1926年8月由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故事新编》收入1922-1935年所作的小说8篇(《补天》、《奔月》、《理水》、《采微》、《铸剑》、《出关》、《非攻》、《起死》),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文学丛刊》之一。
但是,正是这些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主要主题类型——五四小说对乡村世界的开拓,对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思考,对恋爱婚姻问题的探索等等。而且,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就深刻而言——鲁迅对中国人所遭遇的现代性体验焦虑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挖掘和探求,其小说的艺术价值至今仍无人可追。也正是这些思考和探求,构成人们对鲁迅理解、接受和阐释的复杂性。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严家炎
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就此问题展开思考,探索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特,以及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意义。
二、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特
1、独特的题材
鲁迅笔下,农民和知识分子成为两大主要表现题材。其确立了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
2、独特的视角
鲁迅在观察与表现他的主人公时,采取独特的视角: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病态人”的精神“病苦”。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揭示出的是灵魂的深度。
3、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
一是,看与被看(视角变换:文明/愚昧—健康/病态)
A、有一个显在的“看”者: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故乡》中的”我”,《在酒楼上》中的”我” ,《阿Q正传》中的“作传人”等。
B、潜在的“看”者:第三人称小说中的全知叙事者,如《离婚》、《明天》、《肥皂》、《高老夫子》等小说。
C、看者亦被看:如《祝福》、《药》,《孔乙己》、《伤逝》等。
小说《示众》即是一个象征,其白描式书写展示一种中国人现实的生存图景:一面看别人,一面被别人看。这是一些无名无姓的人,鲁迅称为“无主名”的“杀人团”。正是他们,被人吃也参与吃人。如《祝福》对祥林嫂悲剧的描写和揭示,祥林嫂的不幸成为了人们的“消遣” :
“这故事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地评论着。”
二是,离去——归来——再离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