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玉器的形制及特征
----明阳
中国的玉器刚刚出现之时,只是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来使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先民们在其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对美的追求,玉器逐渐被赋予了人性化和神化, 玉器开始在原始生产工具单一形制的基础上,演变并发展了原始的神器和佩饰用器。原始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后,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慢慢地这种产量稀少,美丽耐久的玉器就成为统治阶级专门享有的器物,并产生了更多的功能,赋予了更特殊的意义。玉器从简单的生产工具到作为美化生活的装饰品, 到代表政治等级,融进各种礼制内容、伦理道德,成为财富的象征,宗教图腾的崇拜等,其形制也变得更加丰富。
中国玉器发展史已有数千年,各朝各代在对玉器工艺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发展了迥然不同的器具形制,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玉器多为工具器、佩饰器等。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辽河的兴隆洼文化,沈阳地区的新乐文化,大连地区的长海广鹿岛小珠山(下层)文化,阜新查海原始村落文化等。在这些原始文化中已经出现了玉制的斧、凿、匕等生产工具和玉玦类佩饰器。它们是玉器创作初期的代表作。
辽河地区是我国最早的用玉地区之一,它对距今五、六千年以前的红山文化及其相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产生
了承袭关系。红山文化玉器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处于原始玉雕的成熟阶段,并首创了宗教用器。工具类器形增多,如锛、铲、勾形器等。佩饰用器种类发展为以现实题材的鸟兽动物为主题,如鸟、燕、枭、鹰、蝉、鱼、龟、猪等,并增加了如勾云形佩、马蹄形箍、二、三联璧、双兽首(或人首)三孔玉饰等形制。首创的宗教用器如玉C形龙和玉兽形(猪龙)玦、玉兽面丫形器、高冠的玉凤首、玉兽形佩等,都属于模拟幻想中的玉雕神灵,反映出红山文化部族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红山文化玉器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点。红山文化玉器的形制对相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玉器以及晚期各种文化玉器都产生过影响,直至商代晚期玉器形制中,仍然有红山文化玉器的影子,如商代的卷体龙、勾形器等,显示出红山文化玉器很强的延续性。
齐家文化玉器,浑原饱满、凝重大气,具有浓郁古朴的草原风格。早期制玉形体较为单一,多素面无纹,壁面薄厚不匀,器形不甚规圆,内缘或外壁可见细碎齿刃痕迹,晚期制玉形式多样化,构思巧妙大胆,制做精良,无加工留痕。个别玉器表面雕刻浮雕纹饰,有利用绿松石错石镶嵌技术,完善了玉器工艺的美术品加工意识。齐家文化玉器特征明显,前期的作品讲究形式美,大量使用圆雕技法塑造器型。后期的作品追求神似,以写意的技法来塑造器型的雕刻,再现作品内涵的神韵。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商周时代,玉器形制日趋完善,在继承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形制的基础上,突破创新,样式纷呈。实用器物、艺术品开始出现,春秋时代,佩饰玉器出现简单化、小型化的趋向,成对的玉器,器物和动物形器较多。刀剑、革带用玉器问世,玉饰刀剑始见,至汉代发展成为玉具剑。革带用带钩这一时期最多。两汉,器形繁
多,出现了玉具剑、玉龙、九窍玉、玉舞人、刚卯、翁仲、鸡心佩等。唐代器形出现了更多的生活用品,如梳、簪、印、杯、钗、环、碗、盆、瓶等。由于隋唐时期佛教的盛行,宗教用器开始增多,金银器开始融入玉器。唐代器形出现了表现西域风格的玉制器形。宋、辽代器形多变为文人清玩。玉雕注重神韵,以“春水玉”和“秋山玉”为代表。元代,春水玉、秋山玉较流行。美玉制作带钩、带扣比较多。明清是我国玉器发展的高峰。明代玉壶、杯和玉制文房用具较多,佩饰品以“子岗”方形玉牌为代表。清代出现以玉山子和玉插屏等形体硕大的陈设性玉器,佩饰品、艺术品、实用器增多。清代晚期出现了“仿番作”等器形。
根据文献记载和已知的玉文化器具归类,有各式的生产工具、玉礼器、佩饰器、玉神器、赏玩玉器、玉兵器、玉乐器、葬玉器以及其它类别的玉器等几十种,名目繁多,样式纷呈。以用途分类,大致有生产工具、佩饰品、宗教用器、礼器、仪仗器(武器)、实用器、艺术品、葬玉以及杂器等九大类。
一,生产工具;
玉最早被先民认知,来源于玉制的工具。先民们在原始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发现了比石器更坚硬、更美的玉。玉制工具的使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至商周,商周以后逐渐被金属工具取代。玉工具主要以玉斧、锛、凿、铲、锯、匕、玉刀状器、玉勾形器、槌、纺轮、锥形器、柄形饰、镰、锄、觿、玉韘等为代表。
⑴玉制斧、锛、凿、铲类玉工具,扁平长梯形、长条形或长方形,平头或弧状,带刃(单面或双面),刃部或平或微弧或斜。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遗址均有出土,一般无琢工,形态自然,通体磨光,边棱整齐。龙山文化出现过雕琢精细兽面纹的类似工具,并开始在顶端有穿孔。殷商时期斧、锛、凿、铲类玉工具顶端都有钻孔,朴素无纹的还具备使用功能,雕琢兽面纹及饕餮纹的已失去其实用功能,逐渐演变成为礼器、弄器或佩饰。西周以后不见。吴大微《古玉图考》中所录的“琰圭”、“琬圭”最初正是斧、凿一类的工具。
⑵玉刀状器类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玉多孔刀,扁长方形,双面刃,通体磨制光滑,近刀背有三孔,有的尾端中部有一孔,孔由单面钻成。殷商时期的玉多孔刀呈扁长条梯形,刃长于背,近刃处与两侧陡然减薄,减薄处其界限分明。近背部有平行、等距的三或七孔,孔由单面钻穿。两端有成组对称的齿牙。商周时期还有带刃状的玉柄形饰,有雕琢成各种动物如壁虎形、鱼形、鸟形等小型玉刀,都是雕刻用的工具。还有一种专用的玉雕刻刀,长圆体,横截面为椭圆形,顶端平齐,斜刃,刃由两面磨成。刀身有孔,孔由单面或双面钻穿,刀身雕琢文饰,磨制光滑。另有一种半月形、长方形带边刃的玉刀,在新石器遗址和殷商遗址中均有出土。《古玉图考》中列出的“边璋”、“筋”等器,最初是由这种刀形生产工具演变而来。
⑶玉勾形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商代也有出现。一般呈长条型,体扁平,锋部为弯勾刀形,援部两侧双面磨刃,中有凹槽,内分两段,近端部的一段向内收缩,中有孔,援与内之间有二道突
脊,其间为一凹槽。
⑷玉纺轮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中。圆饼形,中间穿有一圆孔,孔中穿有圆形玉梃杆,玉梃杆上端旋切成锥尖状,在尖端处钻有小孔,可以穿系悬吊,便于手搓捻动。殷商时期的玉纺轮不甚圆,中部较厚,边缘稍薄,轮身雕琢精美的文饰。
⑸玉匕,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阜新查海原始村落文化。商代玉匕呈扁平长条形,形似骨匕。平顶,有柄,柄两侧稍内凹,下端呈舌形,较薄。器身雕琢精美文饰。还有一种玉匕,上段较窄,自腰部向刃端成弧形渐外张,单面宽弧刃,柄端中部有两面对钻圆孔,匕身光素无文饰。
⑹锥形器仅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中。形制多种,有的上端为椭圆柱体,下端为圆锥体;有的呈圆柱形,一端钝尖,另一端有小柄;还有顶端圆锥形,中端作琮体,尾端有铤的等等,其顶端皆有穿孔。锥形器的出现最开始是作为编织的工具,后演变成一种原始宗教祭祀用器。
⑺玉锯,仅见于商代。长方形,刃部有较密的锯齿,直柄。
⑻玉槌,仅见于商代。头部呈亚腰形,长方形内,有圆形穿孔,可安柄。
⑼玉锄,仅见于商代。上宽下窄,呈舌形。体薄,两面平,周边刃不明显。中上部有一高起的圆巩,可安柄。
⑽玉觿,是一种微曲的锥形器。《诗·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觿,所以解结,成人之佩也。人君虽童子犹佩觿,早成其德”。最初它是随身携带,用以解结的工具,后来成为佩饰,表示成人的象征。自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历代不衰,但汉代以后不复见有。
⑾玉韘,是戴在大拇指上帮助拉弓弦的用具。《诗·卫风·芄兰》:“芄兰之叶,童子佩韘。”玉韘最早出现于商代,形如半截壶嘴,正面雕琢精美文饰,也有无光素无纹的。背面有一条凹槽,可纳弓弦,射时套于人右手大拇指上,用以钩弦。至汉代逐渐变成一种佩饰,失去了一种实用功能。
二,宗教用器;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宗教中,就用玉器作为沟通神和人的法器。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征服自然和疾病的能力很弱,对自然界许多怪现象无法理解,于是对自然界许多现象和生与死有了超越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理解,产生了崇拜祖先的图腾文化,如崇拜母性的女性崇拜,崇拜生育的生殖崇拜等等。红山文化中的玉C 形龙和玉猪龙玦、玉兽面丫形器,就是部落的图腾形象。齐家文化有镶嵌绿松石的玉质、石质宗教类神、人雕像,均为圆雕的裸体立像,也是部落的图腾形象。良渚文化中的羽人及兽面纹图案,也属于部落图腾。商代的玉龙、凤、怪鸟兽、神鸟负龙等带有浓烈的宗教神话彩。中国的道家用玉作为法器也不乏记载。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玉造佛像在唐宋以后一直颇为流行。隋唐时宗教盛行,玉法器神像随处可见。宗教用器还包括各种宗教传说中的一些用玉雕琢的瑞兽形象,如貔貅、螭龙、螭虎,朱雀、玄武等。
⑴貔貅(音皮休)是一种瑞兽,和龙、麒麟一樣皆不存在於现世間。在傳說中曾幫助黃帝打敗蚩尤。在道教(請神寶誥)文中,謂有一神衹名讳為(先天轄落靈官王天君),在上天除負有雷神之職,更統有百萬(貔貅神將),負責天上巡視工作,類似人間糾察工作,飛騰雲霧,號令雷霆,降雨開睛,穿山破石捉妖精,收瘟攝毒伏魔,防備妖魔鬼怪、瘟疫、鬼魅擾亂天庭。在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鹿,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了。传说貔貅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相传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貔貅,长大嘴,貌似金蟾,披鳞,甲形如麒麟,取而兽之优,有嘴无屁股,吞万物而不泻。可招八方财,可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传貔貅因为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许吃不许拉。所以貔貅是以财为食的,纳食四方之财,肚子是个聚财囊,同时催官运。貔貅是一种凶猛瑞兽,是如凤凰、麒麟一样分有雌性及雄性,雄性名为“貔”,雌性名为“貅”,但现在流传下来都没有分为雌雄的了。还有古时貔貅是分为一角或两角的,一角称为“天禄”,两角称为“辟邪”,后来再没有分一角或两角,多以一角造型为主。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欢称这种瑞兽为“貔貅”,而在北方则依然称为“辟邪”。致于“天禄”则较为少人用以称这类瑞兽,还有些人将它称为“怪兽”或“四不像”等。貔貅的造型很多,难以细分。经过朝代的转变,貔貅的形态比较统一,龙头、马身、麟脚,额下有长须,两肋有翅膀,会飞,且凶猛威武,如有短翼、双角、卷尾、鬃须常与前胸或背脊连在一起,突眼,长獠牙。到现在常见到、较为流行的形状是头上有一角,全身有长鬃卷起,有些是有双翼的,尾毛卷须。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此兽无肛门,只进不出,比喻为招财进宝。
三,玉礼器;
礼仪用玉一直占中国玉器的主流。早在五千年前,中国刚跨入文明门槛时,玉器的礼仪功能就已表现出来。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二里头文化中的牙璋,都是纯粹的礼仪用器。礼仪用玉主要有玉琮、璧、璋、璜、环、瑗、多璜联璧等。有名的“六瑞”,既是政治等级制度的标志,又是礼制的具体体现。《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其中的璧、琮、圭、璋、琥、璜合称为六器。六瑞和六器是封建社会礼仪用玉的主干。直到元代,皇宫举行祭祀大典时,还用了圭璧、黄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明代帝王陵十三陵中也出土有圭等礼器。在山西侯马的春秋盟誓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圭、璜一类器物,应该是结盟仪式用的礼器。
⑴圆形扁平,中有圆孔的玉器,谓之壁。古人在祭祀时,认为这种器物能同祖先神灵相通。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周礼·大宗伯》:“以苍壁礼天。”礼天须用苍,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蒲璧男所执,纹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壁又有三种类型:壁、环、援。《尔雅.释器》中曰:“肉(玉体部分)倍好(圆孔)谓之壁,好倍肉谓之瑷,肉好若一谓之环。”。玉璧作为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
①新石器晚期各种文化大多出现了玉璧,长江流域以良渚文化玉璧为代表,玉材采用的是当地所产的透闪石质玉材,多数不纯,含有较多的青灰、红黄杂质,常呈白雾状。玉璧的尺寸较大,一般直径在1尺左右;制作不够规整,璧体往往厚薄不匀,有的表面留有锯痕。其特征是外缘薄,内缘厚,中央孔径较小。打孔有对钻、单面钻两种,使用对钻法打孔的,孔洞中往往留有台痕。玉璧大多素面无纹,打磨较光亮。
②商周时期玉璧成为贵族阶级专用的礼器。这时的玉璧尺寸小于新石器时代,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同,外缘边棱为圆角,两面对钻打孔,一般都很规整。商代玉璧多素面无纹;
③周代大璧无纹,小璧则有雕琢精美的纹饰。纹饰题材主要为龙、凤、鸟纹。刻法常用宽细阴线拟隐起阳纹的手法,宽阴线斜挖而成,极具特。周代纹饰弧线较多,线条自然流畅,动物造型柔美。
④战国至两汉,由于礼制衰落,玉壁开始大量被用来作佩饰玉和硷葬用玉。这一时期玉壁的用途相当广泛,形式多样,难以一概而论。从总体看战国与汉代虽同属一种风格,但在具体的表现上,仍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
战国时期,玉璧质地较佳,多用青玉、白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一般佩带的系璧尺寸较小,直径在10厘米以内,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直径在15至25厘米之间。战国玉璧无论大小,璧体均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辊工规整,打磨光亮。内外边沿用阴线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状,此为战国
玉璧的典型特征。在造型上此时开始出现出廓玉璧,即在内孔或外缘上镂雕出生动的动物形象。
礼仪的功能
战国玉璧的装饰纹饰丰富繁杂,前期流行蟠螭纹、蟠虺纹、勾云纹等,后期谷纹、蒲纹和龙凤纹、兽纹等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出现了两组到三组不同纹饰带状布局的组合纹饰。雕刻技法普遍运用粗细阴线相结合。粗阴线碾压成隐起效果,视之同浅浮雕一样;细阴线能刻成像毛发一样细劲而流畅的线条,后人称之为“游丝毛雕”,被誉为战国玉雕的绝技。战国玉雕刀工锋利挺拔,转角尖锐;动物身形扭曲,面目狰狞;谷纹、蒲纹排列整齐,颗粒小而密,碾磨得非常精细。
汉代时,玉璧在整体风格上沿袭了战国的风尚而略有变化。玉质仍以白玉、青玉为主,但璧的形体普遍加大,璧形略厚。1983年广州南越王汉墓出土了一件玉璧,直径达54厘米,堪称中国之最。汉代玉璧与战国时的三角形立缘明显不同,边沿加宽,立缘剖面呈方形。造型上,透空和出廓玉璧在汉代大为流行。璧上纹饰仍以谷纹、蒲纹、龙凤纹为主,但和战国相比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谷纹、蒲纹的颗粒大而稀疏,二是组合纹饰更为流行,两组或三组纹带装饰的玉璧相当普遍。饰以吉祥内容的文字,也是汉代玉璧的特之一。但从总的水平看,汉代玉璧不及战国的精细。东汉时玉璧数量渐少,璧形加厚,外缘立面略有弧度。东汉以后玉璧少见,零星所见以素面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