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概览
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
线索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3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理想人生
经济
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上的条件
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
文化
随着私学勃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开始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阶级
关系
原来属于贵族最底层的阶层地位上升,他们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学术
环境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各派学者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学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
2.特点
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4.评价(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
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图示明史 百家争鸣
二、儒家思想
1.孔子(前551~前479年)
思想主张
影响
核心是
的基本出发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治国
强调等级和秩序,主张克己复礼正名
调整的方法
中庸之道
治民
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思想
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观
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
文化成就
编纂六经,其言行被辑录成《论语
2.孟子(前372~前289年)
思想主张
影响
主张实行仁政(思想核心)
实质是建立并维护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民以土地,不违农时,宽刑减税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
民本思想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性本善
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人生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3.荀子(约前313~前238年)
思想主张
影响
政见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兼施)
(1)荀子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3)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
民本思想
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
性恶论
认为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
唯物思想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
思想
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教材补缺 儒家学派的历史观
(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
(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彩。
三、道家思想
1.代表人物
(1)老子(生平不详,约前571~前471年)
核心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辩证法
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是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
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小国寡民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约前369~前286年)
①“是世界的最高原则。
②“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
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
③“逍遥:就是对事物采取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主张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
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须顺应自然。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
2.影响
(1)道家思想能指导我们调适现代化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与和谐。
(2)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相通之处。
(3)道家的处世方法及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具有现实意义。
(4)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以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墨家思想
1.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年)
2.主张
兼爱
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不同
非攻
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
主张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
节俭
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影响
(1)墨家思想反映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尤其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当时影响很大,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2)自汉代以来,由于受国家重农抑商和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墨家思想逐渐没落。
易错辨析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五、法家思想
1.内容
集权观
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改革观
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
政见
”“”“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
法治观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经济观
重农抑商,保护小农经济
2.人物
战国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提出了系统的法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