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018年三年高考历史真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1. 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字的本义一致
B. 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2.《墨子》中有关于”“直线”“正方形”“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3.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4.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A. 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 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 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 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答案】D
5.先秦某位思想家谈到人性时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该思想家还提倡
A. 事异则备变  B. 无为而治  C. 仁政    D. 制天命而用之
【答案】D
6.古代某位思想家把儒家的与阴阳五行学说的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下列选项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B.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C. “刑过不避大臣,赏着不进匹夫  D. “德主刑辅大德小刑
【答案】D
7.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D
8.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这表明他主张
A. 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    B. 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
C. 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    D. 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
【答案】B
9.《韩非子·解老》:理想人生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
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答案】B
10.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C
11.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功能异步同趋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D. 儒家和法家有洲源关系
【答案】A
12.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          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答案】A
12.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据材料可知
A.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    B. 中国古代法律具有灵活性特点
C. 儒学理念渐趋影响法制法规    D. 古代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答案】C
13.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的士人政府时认为,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渐从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变为士人参政的新局面。该局面
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 促进了儒学地位的提高
C. 实现了社会公平公正      D. 开启官僚政治体制先河
【答案】B
14.秦汉之际,儒家经典多佚。汉代儒者将流落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整理下来,便是今文经,大一统、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是其阐发的主要主张。据此可知,汉代今文经学
A. 接续了孔孟的道统思想    B. 形成了训诂考证的治学学风
C. 适应了社会治理的需要    D. 奠定了儒家信仰的理论基础
【答案】C
15.《汉书·循吏传》记载了太守黄霸的事迹,(宣帝)下诏称颂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向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吏民向于教化,兴于行谊,可谓贤人君子矣。汉宣帝旨在
A. 利用道德教化来匡正民心    B. 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C. 确立以德为先的选官制度    D. 树立廉洁官员的典范
【答案】A
16.《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
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    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    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答案】B
17.公孙弘擅长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被汉武帝欣赏重用,成为史上第一位封侯拜相的儒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公孙弘最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传统
C. 武帝时期儒学定于一尊成为士人晋升之阶    D. 汉武帝宏图大略不拘一格选才
【答案】C
18.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答案】D
19.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答案】C
20.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
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
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
【答案】C
2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22.(安徽省淮南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約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据此可知,朱子学
A. 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    B.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 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    D. 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
【答案】C
23.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南宋书院的繁荣
A. 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    B. 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 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 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答案】A
24.《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
A. 知行合一  B. 致良知    C. 人悦易从    D. 随材适性
【答案】D
25.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 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答案】A
26.“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A
27.在宋代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
A. 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    B.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
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    D.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
【答案】B
28.有学者对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