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简介
短⽂两篇分析
课⽂研讨
⼀、整体感知
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的。⽉的光是死的光。”思考这两句话,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极⼤的关联,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对⾃我的⼀些想法。
虽然是两篇不同的⽂章,⼀篇写⽇,⼀篇写⽉,但看看写作时间,仅仅只是⼀天之隔。并且将⽂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内容是⼀致的。⾃古以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但巴⾦虽写的是⽇,意却不在此,他在⽂章开篇⾸先写的是“飞蛾”,⼀种渺⼩不美丽的⽣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热,将⾝⼦扑向灯⽕,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为此,“我怀念上古的夸⽗,他追赶⽇影,渴死在⾕”,从飞蛾到夸⽗,从渺⼩到伟⼤,他们都是为了光明,为了⼀种热量,⽽宁愿放弃⾃⼰的⽣命。这⾥的飞蛾和夸⽗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和远
古神话中虚⽆飘渺的⼈物,巴⾦重新赋予了他们⼀个新的内涵。⽽⼈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的⽣命”。虽然“⽣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这个⼈间“没有了光和热”,也只是“⿊暗的寒冷世界”。所以“我⽢愿做⼈间的飞蛾”,“飞向⽕热的⽇球,让我在眼前⼀阵光、⾝内⼀阵热的当⼉,失去知觉,⽽化作⼀阵烟、⼀撮灰”。
这是巴⾦激情洋溢的⼀⾯,⽽《⽉》集中体现的是巴⾦细腻幽静的另⼀⾯。与千百年来吟⽉的不同,巴⾦笔下的⽉是别样的,“圆⽉有如⼀⾯明镜,⾼悬在蓝空”,“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对凉⽉,我也有这种感觉”,暂时没有了前⽂中对热的礼赞,⽽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个⼈踱步在⽉光之下,这是孤寂凄清的,但同时可以清楚地整理⾃⼰的思绪。“我望着明⽉,总感到寒光冷⽓侵⼊我的⾝⼦。冬季的深夜,⽴在⼩⼩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觉得⾃⼰⾐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情并不是悠闲、⾃在的,⽽是忧愁沉重的,可是即使在这样忧愁情绪之下,作者却并未就此沉溺,⽽是写道:“的确,⽉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的。⽉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娥奔⽉的传说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的娥和飞蛾、夸⽗是相似的,为了⼀个不知名的理想⽽放弃原有的⼀切,只不过飞蛾和夸⽗是追求光和热,⽽娥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光。但是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
《⽇》和《⽉》,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以贯之的,⽆论是扑向灯⽕的飞蛾,还是
渴死在⾕的夸⽗,还是希望可以⽤⾃⼰⼀⼰之⼒改变现状的娥,他们都代表着⼀种⼒,⼀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是作者对⼈⽣、对⽣活的⼀种希望和信念。
从这两篇短⽂中我们可以⼤略看出巴⾦的创作风格:热情洋溢,坚韧向上,虽然“⽇”和“⽉”是很常见的意象,但作者却能旧中出新,能写出新的感受,在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给⼈以启迪和教诲,从中可见⼤家风范。
⼆、问题研究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扑向灯⽕,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我的⼀种伟⼤⾏为。
2.在叙述完夸⽗、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的⽣命”?
因为前⾯所说的夸⽗和飞蛾都是为了后⾯的铺垫⽽产⽣的,⽬的是引出后⾯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的⽣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间不是会成为⿊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要表达的中⼼,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才会有飞蛾、夸⽗的牺牲⾏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为,⼀⽅⾯是⾃⼰本⾝的向往,⼀⽅⾯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暗所笼罩。
4.“⽉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已经⽤了很多语⾔描述⾃⼰在⽉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所写的《⽇》有了相通的地⽅。⽽不是像以往的⽂学家那样只是歌颂⽉亮、赞美⽉亮。
5.为什么作者在《⽉》的末尾引⽤“娥奔⽉”的传说?
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奔⽉的。虽然作者⽤的是疑问的语⽓,但是在娥的⾝上,作者也寄托了⾃⼰的⼈格理想。
⼀、作者写“⽇”,却⽤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这是为什么?课⽂中写道:“⽣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追求?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把握《⽇》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个单纯的⽣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种象征,是为了追求
光明不惜牺牲⾃⼰⽣命的美好⼈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追求“⽇”,追求光和热的⾏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都是在四⼗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个⽐较艰苦的阶段,全国⼈民包括巴⾦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命的⼈。
⼆、⽉亮在这⾥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设题意图是调动学⽣的情感体验,从《⽉》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联想到⼀些古诗⽂,则是锻炼学⽣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
⽉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对凉⽉”,“我望着明⽉,总觉寒光冷⽓浸⼊我的⾝⼦”,“⽉光冷得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想起李⽩的“窗前明⽉光,疑是地上霜”,苏轼
的“⾼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光寒”等。
三、在《⽇》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贯通起来,你对⼩说诗歌⽂学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层的理解?
设题意图是让学⽣注意这两篇短⽂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冷和热是⼀种极强烈的对⽐,⽽事物在对⽐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理解在这样⼀个特定的年代⾥,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情。
教学建议
⼀、加强朗诵。
这是两⾸很有感情的诗,要安排学⽣朗读,培养感受能⼒、理解能⼒,要注意个别字句的读法。
⼆、了解作家⽣平。
巴⾦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的⼩说诗歌⽂学作品,应该初步向学⽣介绍作家的⽣平、⼩说诗歌⽂学作品。尤其是这两篇短⽂,是1941年出版的《龙·虎·狗》短篇散⽂集中的两篇,要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这样可以进⼀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这两篇⽂章的理解。
三、通过关键性词语来把握⽂章。
在⽂章中,要理解⼀些重要词语的意义,如“⽇”“飞蛾”“夸⽗”“⽉”“娥”,它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要在通读全⽂、理解全⽂的基础上来把握。这些⼈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先引导学⽣了解这些神话传说,如“夸⽗追⽇”“娥奔⽉”,接着了解这些神话在这⾥的深意,从⽽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四、重视个别⽣字,要反复进⾏“读”和“写”的训练。
“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的读⾳更准确,也可以深⼊的了解、感受课⽂。很多⽂章看起来很平常,⽽在读的过程中却有⼀种⾳韵的美感,本⽂不仅写得很好,读起来也是很有铿锵之美的,因此要注意朗读。另
外,“写”是很重要的,尤其在本⽂中,出现了⼀些⽣僻之字,如(yáng)、(héng)、皓(hào)、浸(jìn)等,要学会默写这些字,记住它们的准确读⾳,扩⼤学⽣的词汇量。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学⼩说诗歌⽂学作品,要培养⼀种对⼩说诗歌⽂学作品直观的感悟⼒和理解⼒,这是语⽂教学的⽬的之⼀,要让学⽣真正感受到⽂章的精妙所在。
2.充分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起到⼀种引导的作⽤,创设⼀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出学⽣对课⽂的不同理解,并⿎励他们表达出来。
1.看导语,默读课⽂。
2.查,理解⽣字。
旸、姮、皓、浸
3.朗读。
⽤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个别学⽣朗读,全体⼤声齐读。
4.内容研讨:
⾸先提出⼏个关键词“⽇”“飞蛾”“夸⽗”“⽉”“娥”,然后让学⽣⾃⼰思考这些词的含义,教师给予协助和引导。
提出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写⽇,不写⽉,⽽写这些与⽇⽉⽆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中,⼜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的特殊涵义。
(4)在《⽉》中,第四段中⼤段的⽉下感受与本⽂有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章,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思想。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巴⾦ 1904年出⽣,四川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1928年发表处⼥作长篇⼩说《灭亡》。主要代表作有长篇⼩说爱情三部曲《雾》、《⾬》、《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随想录》(五集)。译有长篇⼩说《⽗与⼦》、《处⼥地》。
巴⾦,现、当代著名⽂学家。1920年⼊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作长篇⼩说《灭亡》,发表时始⽤巴⾦的笔名。1928年
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说诗歌⽂学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电》)等中长篇⼩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等短篇⼩说集和《海⾏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集,“⽂⾰”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反响。
⼆、星──巴⾦《龙·虎·狗》中的另⼀篇⽂章
在⼀本⽐利时短篇⼩说集⾥,我⽆意间见到这样的句⼦: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边的空间中,我也⼀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个⼈……⼀个能感觉的⼈……⼀个痛苦的⼈……星星,美丽的星星……”我明⽩这个⽐利时某车站⼩雇员的哀诉的⼼情。好些⼈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讲过话。他们都是⼈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上的安慰。
在上海⼀个⼩⼩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乐家⽼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将最⾼贵的感情寄托在⾳乐中,呈献给⼀个⼈;或者⽴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发飘飘的头,⽤赞叹的调⼦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眼瞳似的闪烁着的⽆数星⼦,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吧。
在我的房间外⾯,有⼀段没有被屋⽡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颗明星。我常常
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个⼈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霎动,就像赐予我⼀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三、《⽇》和《⽉》的导读(姚春树)
……⼀般说巴⾦建国前的散⽂,都有质朴、清新、流畅、抒情的特点。但巴⾦散⽂数量众多,内容、体式、写法丰富多样。巴⾦是⼀位有着浪漫主义诗⼈⽓质和内省特点的作家,他有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像和深刻的⾃我审视、⾃我解剖能⼒。在巴⾦散⽂中,除了⾃然本⾊、质朴清新、直抒胸臆的散⽂外,还有⼀批专写梦景、梦思、变形幻觉的带着鲜明的浪漫象征⾊
彩的散⽂。这类散⽂不是外在客观世界的如实再现,⽽主要是作家内⼼世界的真实表现,也不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直接宣泄和倾吐,⽽是其巧妙的升华和象征。巴⾦的这类散⽂精品常为⼀般⼈所忽视,然⽽它们却有着神奇、⽞妙、幽深的特点,有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这可以说是我国散⽂中⾃庄周的《》到的《野草》的⼀个重要传统。
……巴⾦在散⽂集《忆》中的《我离了北平》⼀⽂中写道:“……不错,我写过⼀两百万字,⽽且我甚⾄反复地写着某⼀些话。你们在我的⽂章⾥很容易看出来重复的地⽅。”在这⾥,巴⾦道出了他的创作,
特别是他散⽂创作的⼀个重要特点。具体说来,那就是在他的散⽂中,某些同类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不断有意反复。
这种创作中某些同类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不断有意反复,在古今中外某些⽂学⼤师⾝上是司空见惯的带规律性的⽂学历史现象。诸如巴尔扎克笔下的暴发户,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托尔斯泰笔下的忏悔贵族,鲁迅笔下的“孤独者”。与此同时,⽂学是⼈学,⽂学总要表现具体的社会历史⽣活中的⼈情美和⼈性美,表现⼈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美好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从⽽⽂学是有其“永恒的主题”的;古今中外⽂学⼤家的创作,总是会以⾃⼰的审美掌握⽅式重复这众多的母题,⼜对之作出⾃⼰的独特开掘,奉献出⾃⼰的道德感情和聪明智慧的。英国著名随笔作家本森在《随笔作家的艺术》⾥说:“the point ofview(观察点)实在是精研⼩品⽂学的神髓。”我们从巴⾦散⽂创作中某些同类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有意反复系列作为“观察点”,来研究巴⾦散⽂创作本体,⼤约可以揭⽰其某些思想和艺术特点。
巴⾦散⽂中同类近似反复的意象有四个系列。其中第⼀组是那些散发着光和热,能给⼈们温暖和光明的意象,例
如“⽇”“⽉”“星”“灯”。《海⾏杂记》集中的《海上的⽇出》是⼈们公认的写景美⽂中的名篇。在这篇⽂中,巴⾦不仅逼真如画地层层再现了海上⽇出的壮丽景观,⽽且融进了他热烈深沉的情思,这真是“景语
皆情语也”。《龙·虎·狗》集⾥的《⽇》,不直接写太阳,⽽赞美扑向灯⽕的灯蛾,渴死⾕的夸⽗,表达了他要给“⿊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他要像灯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巴⾦有时也喜欢⽉亮。在宁静的⽉夜,皓⽉把柔美的清辉洒向海洋和⼤地,是会唤起诸多美丽联想和惆怅情思的。在《海⾏杂记》集⾥的《海上⽣明⽉》和《乡⼼》⾥,巴⾦如印象派画师绘出海上⽉夜的光和⾊之美,美丽的⽉⾊也撩起了作者那游⼦思乡的诗⼼:“‘海上⽣明⽉,天涯共此时’,‘共看明⽉应垂泪,⼀夜乡⼼五处同’──锋镝余⽣的我,对此情景,能不与古诗⼈同声⼀哭!”《点滴》集的《⽉夜》也写⽇本横滨和厦门⿎浪屿的⽉夜,但更主要是写他的安那其朋友的社会改⾰活动。《龙·虎·狗》集⾥的《⽉》则批评“⽉”的“光”是⼀种“死的光”,这正反衬出巴⾦对光和热的渴求。
……对光和热的赞美,对⽣命⼒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这就是巴⾦散⽂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散⽂忧郁⽽热情的青春⽓息,这也是巴⾦⼩说和散⽂特别受青年⼈欢迎的奥妙所在。
理想人生 (节选⾃《论巴⾦建国前的散⽂创作》,《⽂学评论》1996年第1期)
四、燃烧的⼼⾚诚的情──《⽇》赏析(卢启元)
巴⾦擅长⼩说,也擅长散⽂。他的散⽂和散⽂诗,充满着鞭挞⿊暗、追求光明的磅礴⽓势,洋溢着⾔志、⾔情的动⼈风采。在艺术上,则崇尚简朴、畅晓、坦诚、情真。《⽇》就是⼀篇颇能显⽰巴⾦艺术
风格的优美的散⽂诗。作者采⽤朴素⽆华的⽂字,借景喻⼈,以情点“睛”,将哲理的思索与诗意的描绘揉和⼀起,既成功地塑造了“飞蛾”亦即战⼠的平凡⽽伟⼤的形象,⼜寄托和抒发了⾃⼰的崇⾼美学理想。
作者触物⽣情,神与物游,从飞蛾悲壮的死中,引出深邃的哲理思考。你看,它“为着追求光明和热,将⾃⼰扑向灯⽕”,虽然“终于死在灯下”,但在⽣命的最后⼀刻,总算“得到光,也得到热”。飞蛾的叫“我”赞叹,就在于它有⼀种敢于追求、勇于牺牲、⼀往⽆前的精神。飞蛾不是⽐贪⽣怕死、苟且营⽣之徒⾼尚伟⼤千百倍么?!怯弱的⼈还不如勇敢的⾍。由飞蛾作者进⽽联想到古代逐⽇的神话,夸⽗“追赶⽇影,渴死在⾕”,与飞蛾的葬⾝灯下,情同,理近,⼀样值得赞美、尊敬、怀念。岂⽌飞蛾、神灵,凡是追求光和热的⾏动,凡是英勇搏⽃、舍弃⾃⼰⽣命的⾏为和精神,都应当⼤⼒提倡,⼤声赞美。因为“没有了光和热”,这⼈间便将成为“⿊暗的寒冷世界”。要使光和热永驻⼈间,从⽽使⽣命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则必须百折不挠地追求,坚韧顽强地⽃争,乃⾄为此舍弃⾃⼰的⽣命。⽽为着⼈类的⽣存和理想社会的实现⽽牺牲⾃⼰是⽆上光荣的。因
此,“我”不仅赞美飞蛾的精神,⽽且⾝体⼒⾏,“⽢愿做⼈间的飞蛾”,“飞向⽕热的⽇球”,哪怕因此“化作⼀阵烟,⼀撮灰”,也⼼⽢情愿,在所不惜。在这⾥,作者由客观的赞美飞蛾转到渴望⾃⼰变成⼀只飞蛾的主观抒怀,感情呈现出递进的态势,是质的飞跃,美的升华,真切,⾚诚,感⼈!
这篇⼩说诗歌⽂学作品写于抗⽇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地正遭受⽇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和⽣存,千千万万不⽢做亡国奴的⼈们,拿起武器,⾛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作《⽇》,就是为此⽽发,以飞蛾、夸⽗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仁⼈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赞美飞蛾,也就是赞美抗⽇将⼠。⼩说诗歌⽂学作品思想深邃,情意深沉,富于启迪性和⿎舞性。
(选⾃《中外散⽂诗名篇⼤观》,百花⽂艺出版社1996年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