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名人例子屈原
屈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希望楚国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楚悼王时代的图强变法或许正是他憧憬中的美政理想。当理想与现实出现矛盾的时候,屈原选择的不是逃避,不是妥协,而是绝不放弃的坚持,上天入地的求索,宁可因独立高标而孤独也绝不与世俗虚与委蛇。被发行吟泽畔的屈原,颜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之而问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此?”屈原回答说:“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劝他说圣人处世应“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都混浊不清了,为什么不随波逐流?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也去大醉一场?屈原的回答是:“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岂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愿葬身鱼腹也不愿意苟活于世!
理想人生屈原是一个孤独者,一个伟大的孤独者。生命可以放弃,理想却不可以放弃,当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演绎成非生即死的对立的时候,宁可因理想而死也决不苟且偷生。这就是伟大的孤独,孤独者的伟大。生死的考验是人生终极考验,乐生惧死是人之常情,人之不惧死亡或激于义愤,或迫于无奈,或起于幻灭,无不出于情非得已,嵇康之临刑,谭嗣同之赴难,莫不令人扼腕揪心,惟屈原之死哀如秋叶之绚烂,美若夏花之纯净,愤世嫉俗之犀利,独立高标之节操,如诗
如画,味之无极咀之不尽。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屈原为后世广为称美,而其宁赴清流的壮举却很少有人学习,怀才不遇的士人几乎都没有沿着屈原的足迹走下去,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柳宗元、苏东坡一样的去国怀乡,一样的眷顾深情,一样的遗世独立却走了一条与屈原全然不一样的路径,但这却并没有妨碍屈原精神的发扬。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屈原以其选择死亡的人性高扬和情感态度,即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定和对理想人生的眷念憧憬,极大地感染、启发和教育着后人们。屈原通过死,把礼乐传统和孔门仁学对生死、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态度,提高到了一个空前深刻的情感高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