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体现了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创立儒学又亲自践行儒道,但却不能在"三立"方面达到完美,或取得完全的成功.儒学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后人发扬光大的.我们今人评述孔子,分析他的成功与遗憾,可以从中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髓,对我们今天倡导政治文明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三立”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一般认为来源于先秦儒家先驱人物——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述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思想。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德”指儒家传统道德的养成,“立功”指建立功名,“立言”指著书立说等将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显然,从道德准则到价值追求再到价值实现途径三个步骤来看,儒家“三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诉求把由个体层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立德”扩展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立功”、“立言”。立德为基础,功与言是立德的自然推广和方法论延伸,由此可见,儒家“三立”思想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由世界觀扩展到方法论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当代弘扬儒家“三立”思想,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层面的客观需要日益凸显,在道德领域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树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然而当前社会文化的快餐化、媚俗化倾向在高校大学生体中蔓延,社会存在的浮躁、功利的现实心态,以及道德滑坡现象对大学生体产生了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当下弘扬道德观念,研究高校“立德”教育工作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理想人生儒家“立德”思想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宋代大儒司马光之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儒家“三立”思想将“立德”作为“成人”之本。《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指立德是君子必“务”之“本”,只有通过努力修身立德,才能懂得和践行做人之“道”。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门“立德树人”的学问,育人工作的开展应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运用儒家“立德”思想和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深厚文化底蕴,将儒家“立德”思想作为“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思路的文化根基,赋予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思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渊源,也是对文化自信的凸显。
“立德”需要准确把握道德尺度。“立德”要以正确判断所立之“德”为前提,对于道德标准的辨析也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儒家“三立”思想之“德”是指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在社会和人格层面上的“美德”。譬如儒家“君子义以为上”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以及儒家提倡的重义尚志、贵仁崇德的人生追求等等,都是中国传统道德范畴,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源泉。在道德尺度方面,仁是儒家提出的最高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之一,是儒教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儒家道德核心为“忠、孝、仁”、“仁、义、礼、智、信”等等,当下高校德育工作继承传统儒家道德价值观,鼓励大学生对儒家传统道德以更乐观认同的态度,汲取儒家道德观念中精华部分。儒家传统道德观在当代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当将高校德育工作厚植于儒家文化基础,凸显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底蕴。
儒家“立德”思想是大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对于道德认知向道德实践的转化,儒家思想在道德养成的践行途径上提出“知行合一”,即道德实践活动的准则。儒家历来看重对道德行为养成能力的培养,而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主体的自觉性。儒家更强调对道德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为高校立德工作提供了方法论理论来源。当下高校德育工作可以厚植于儒家“立德”方法论要求,
把对大学生道德学习主体自觉性的培养以及大学生自身道德观念树立放在德育工作的重点,将道德观念养成作为大学生立德的内在动力。
儒家“立德”思想是大学生道德实践的路径指引。儒家“三立”思想的本质特征是“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儒家“三立”思想中“立德”是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要求,“立德”关键在于实践,即需要重视在大学生道德行为养成能力的培养。孔子重视“躬行”,强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初具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但在道德行为养成观念的树立方面还存在不足,当代弘扬儒家“立德”思想,不能仅停留在喊口号,要让大学生对道德理论的认知拓展到行为实践中去,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实践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树立严格的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当代大学生受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可能会受错误的价值观影响,成为怎样的人?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是大学生体亟待明确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高校需要指引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为其实现人生价值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意识。
儒家“立功”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功名观。当代,弘扬儒家“立功”思想,赋予儒家传统功名观新的时代内涵,在某种意义上可认为是对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价值观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个人层面上主体自身的价值追求,二是社会层面上主体对其社会价值的追求。对于人的价值,儒家提出了“三纲”和“八目”的要求,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强调人自主自律的道德修己是为人立世之根本,是个人层面上主体自身的价值追求。而“治国、平天下”是社会层面上强调主体社会性和社会价值追求。儒家“三立”思想是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主张立德为根本,立功、立言为途径,功与言是德的实践延伸。所以立功要建立在立德的基础之上,形成道德框架下的价值观。儒家提倡“内圣而外王”的价值追求,将“内圣”即主观世界的改造,作为“外王”即客观世界的改造的前提,把对人自身心性的求索和修炼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作为人格确立的基础,再去追求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即“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儒
家“立功”思想是儒家传统人生价值实现途径和思想凝练,“立功”思想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给予大学生价值观指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