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实验报告单
1.《石头》
《石头》
1.
实验名称:捡一块石头,仔细观察并描述它的样子。
实验器材:具有多种特征的一套石头、托盘、放大镜。
实验步骤:
1.学生选择一块石头,先自己说一说怎样观察石头,这块石头是什么样的。
2.将石头放在气泡图(活动手册)的中间,借助气泡图指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先出示具体的例子,看看别人是怎么描述石头的;再抽象到特征的层面,比如“黄”,其实就是说石头的“颜”,以此类推;最后回到自己的石头上,在多个特征上逐一观察并描述自己的石头,可利用画图、文字、拼音等多种方式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3.建议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学习。由组长组织,将一块石头放在图中央的大圈中,向观察者提问:它是什么颜的?它有什么斑纹?……请观察者一一作答。学生明确方法后,再个人观察。
4.观察后先组织学生在组内互相说,准备好了再进行全班交流。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这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提供帮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图形卡、颜卡、词汇卡等作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把他们观察到的石头特征描述出来。
实验名称:给石头分类,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实验目的:按照某一特征将一堆石头分类,在比较中进一步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的机会,从而促进了他们对石头的认识。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具有多种特征的一套石头。
实验步骤:
1.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堆石头,启发他们思考:当我们研究一堆石头的时候,首先要给它们分分类。
2.先问学生,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石头的特征的,启发学生想到按石头的某一特征来分类。
3.如果学生能够按照一个特征给石头分类,可以继续鼓励学生选择另一个特征,再次给石头分类。
4.引导学生利用分类的结果获得新的发现,如,你发现这一堆石头中什么颜的石头最多?什么形状的最多?
5.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要提醒学生一次只能按照一个特征给一堆石头分类。
2.分类时,可以把一堆石头一分为二,也可以一份为三、四,不必限定学生怎么分,只要学生明确分类的标准即可。
2.
《玩泥巴》
2.《玩泥巴》
实验名称:筛泥土。
实验名称:筛泥土。
实验目的:通过分拣采集来的土壤,将观察目标聚集于颗粒大小不同的泥土上。再通过筛泥土,发现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干泥土、托盘、手持筛子。
实验步骤:
1.明确:不是为了筛泥土而筛泥土,是为了得到适合做泥塑的土。
2.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要做一个泥塑的话,直接取自花圃中的泥土还不符合的要求,因此要做一些加工。
3.先做分拣泥土的活动,拣出不是泥土的东西,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在泥土中拣出了哪些东西。
4.在教学生筛选泥土前,可以先给学生看适合做泥塑的细细的泥土,讨论如何得到这些泥土,从而引出筛子。
5.将筛孔大小不同的三种筛子都呈现给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然后问学生,你认为先用哪个筛子,后用哪个筛子,从而确定,先用筛孔大的筛子筛,再依次用筛孔小的筛子。
6.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注意事项:
1.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直接用筛孔最小的筛子筛泥土就可以得到细细的泥土,这里要提醒他们注意,如果泥土没有进行初步筛选,大的颗粒很多,会堵住小的筛孔。
2.在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泥土,而不要只顾着动手操作。
实验名称:把筛出的泥土加水和成泥,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
实验目的:通过做泥塑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泥的特点。同时,通过资料介绍,使学生知道泥塑经过烧制可以变成陶器。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干泥土(留一些下节课用来筛黏土)、水或购买的陶土、模具。
实验步骤:
1.将筛得细细的土加入适量的水和成泥。
2.用和成的泥捏成泥塑或利用模具压制出各种泥塑。
3.让学生通过阅读或视频,了解泥塑可以烧制成陶器。
4.整理器材、收拾桌面。
科学实验报告注意事项:
1.提前准备一些比较细的泥土,掺到学生自己筛出的泥土中,用来做泥塑。
2.泥塑经过烧制可以变成陶器,这一点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
3.《沙子与黏土》
《沙子与黏土》
3.
实验名称:识别沙子和黏土。
实验名称:识别沙子和黏土。
实验目的:让学生指出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通过“筛”的方法来获取黏土,让学生知道黏土是极细的泥土颗粒。
实验类型:探究性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干沙子、干泥土(上节课筛取的细泥土)、广口瓶、铝箔、橡皮筋。
实验步骤:
1.提问:沙子和黏土是我们身边经常能看到的东西,你认识它们吗?。
2.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哪里见过沙子,是怎么玩沙子的。
3.问学生知不知道什么是黏土,了解他们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一种获得黏土的方法:(1)把上节课筛出的泥土放进瓶里,用铝箔纸封好,用极细的针扎孔。(2)从这些孔里筛出的就是黏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