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滨——旅顺口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摘要:大连作为美丽的海滨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近现代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大连历经了摧残和洗礼,孕育了百年的成长;作为辽东半岛版图上的一角,大连拥有美丽的滨海风光和特有的地质地貌;作为北方明珠滨海旅游城市,大连也具有浪漫、开放、自由的性格和情怀。
一、规划背景
大连海滨-旅顺口风景名胜区设立于1988年,是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海陆总面积166.7平方公里,由大连海滨与旅顺口两个景区组合而成,由一条45公里长的旅顺南路相连。景区拥有160余公里长的黄渤海岸线和8个各具特的岛屿,此外,两处风景区都位于大连中心城区是其一大区位特点。
设区26年,是大连城市快速发展的25年,中心城区无论人口还是建设用地,一直呈增长趋势,2000年后尤为明显。随一系列标志性城市建设事件的发生,建设用地在风景名胜区内所占比重也逐年增加。1991年,旅顺开辟新港,92年,依托新港成立市级开发区。2000年,
大连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大大连”,提出“西拓北进”的发展战略,西拓至旅顺,建设旅游区、临港产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大学园区,并带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傅家庄虎滩等地区开始了公园式建设、管理。2006年,烟大火车轮渡通航,2009年国家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2013年旅顺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所以,在此期间,城市发展背景、规模、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为适应不同的发展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3部,2部获批,1部即将上报,而指导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只有1部。导致两类规划脱节,无法约束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建设,近年来区内局部建设发展出现失控现象。
在2013年住建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执法检查中,该风景名胜区被提出有52个项目不符合风景区总体规划,限期整改,并明确提出“依法尽快启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协调处理好城市建设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的整改意见。
二、设计构思
本规划是目标导向型,即首先确立“突出地质自然遗产和中国近代战争史遗产特,打造国
际知名的城市海滨风景区”的规划总目标,而后以“对区内风景名胜区内资源原真性的认知”为根本立足点,通过对上版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对区内现状建设项目进行分类分析,确立本次规划的三个重点与难点,即:保护好不可再生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地质资源;发挥好风景区在教育、科研等方面的作用;协调好与大连城市建设的关系。根据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十六字”原则,采用“定总量、定界线、定标准、定原则”的表达方式,最终形成完整的成果内容,辅之近期建设项目库及实施管理策略,以实现规划总目标。
三、规划内容
1.对上版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1)风景名胜区性质
上版总规的“海滨型”定位较准确,但忽略了位于中心城区的区位因素,目前该景区内的众多景点均承担城市公园功能,是兼具城市风景型和纪念地型的复合型风景区。
2)风景区保护
上版总规早于1999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提出了分级保护的理念与措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由于没有“用地协调规划图纸”,又未及时编制风景区详细规划,不利于位于中心城区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利用。
3)指导景区景点建设
上版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带动了城市旅游产业发展,但随城市发的展必要基础设施及其他城市建设侵入,部分区内乃至外围保护地带风景名胜资源有逐步灭失的趋势。宜城市
4)文化与科研意义
江洋畈在景区设立及上版总规批复前后,先后有蛇岛—老铁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斑海豹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设立,规划未能与这些规划有效协调,对风景区的科研、科普、教学等方面也缺乏规划指导。
2. 风景名胜资源梳理与评价
在摸清景源空间分布及分级分类评价的基础上,确定该风景名胜区性质为:海滨型与纪念地型。
3. 现状建设项目分类分析
目前两处景区内与风景名胜区无关联的项目占建设用地比例分别高达38%与75%,必须实事求是地对风景名胜区进行边界调整。
4.景区范围重新划定
按“有减有增”的调整原则,在将与景源保护利用无关项目,如国家级开发区调出景区同时,也将部分近年新增加的,具有一定观赏与人文价值,与景区连为一体的景点纳入景区界限,如迎宾路及周边山体。而后,重新划定核心景区,涵盖了特、一级景源分布及视线所及区,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3%。
5.确定功能分区及分级保护区
与林地、自然保护区、用海、主体功能区、军事管理区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规划、管理规定充分协调,以便在规划执行上能够与林业、环保、海洋、部队等部门有效衔接。
四、创新与特
美在路上
1. 风景名胜资源的多层次认知
大连景点
受海底地沟影响,黄渤海浪潮在老铁山西岬角交汇,又因黄渤海水不同,形成一道清晰的分界线,晴日观海,蔚为壮观。这种天然形成的,清晰可辨的两海分界线不但在中国四大海区中绝无仅有,放眼世界,也因其唯一性而具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有珍贵、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从时间序列重新梳理对旅顺口景区内的近代遗迹,区内横跨76年的近代历史人文景观见证、亲历了中国近代史中众多重大事件,背负了厚重的战争记忆,在时间跨度与实物遗存方面均具有典型性,也因此具有突出的科研与历史教育价值。
大连海滨景区的海岸属于典型的基岩海岸,其地质构造类型丰富多样,从东到西依次为滨海岩溶、莲花状地质构造、滨海海蚀断层地貌,分别代表了5到8亿年前不同类型的地质运动,并形成了雄峻壮观的景观。
此外,景观资源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区内物种的多样性上,旅顺口景区老铁山因位于东北亚候鸟迁徙重要通道上,素有“候鸟驿站”美誉,每年有上百万只候鸟经此跨越渤海海峡,种类
韩红 往事随风
约占我国鸟类的1/4。综上分析,该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价值,即体现于以上资源的唯一性、典型性及多样性上。
2. 风景名胜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现代音乐学在展示角度上,除传统的步行、乘车游览方法外,为更好展示形态独特但可达性差的地质景观,规划增加了直升机低空观赏乘船游览两种新视角;在展示方法上,通过宣传体验的方式,引导风景名胜区功能从传统的单一观赏用途向教育、科普复合功能转变,针对专业性强的地质景观,规划设置户外讲解牌;针对内涵充实的人文景观,规划通过设立专类博物馆的方式进行科普宣传。
对太阳沟28处市级及以下未利用的历史建筑,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赋予其文化新功能,对外开放使用,为太阳沟景区注入新活力。
3. 从绝对性保护向平衡性保护转变
通过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确立与功能分区和保护级别相对应的控制原则,继而详细规定不同级别保护区内的设施建设导则与活动类型导则。 最终将包括休养保
健、购物商贸等服务设施用地落实于“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针对景区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出包括容积率、床位数、建筑形式与体量等控制要求,并提出“区内游 区外宿”的服务设施建设原则。
4.GIS技术应用
对景点与其他城市建设项目对景区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及影响半径分别进行赋值分析,进行叠加后形成边界,作为景区范围调整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