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日记观后感
  永恒的奉献精神,留下的
 
  雷锋之名,如雷贯耳。自从五十年前亲自挥毫: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之后,这个名字就永远镌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他的故事广为传颂,几代小学生在此影响下走向街头,寻步履蹒跚的老奶奶。也正是因为自小对这些太过熟悉,反而一直没有读过一些真正关于他的书文
 
  直至如今,我才偶然到了这本雷锋日记,再度翻阅这熟稔的故事。
 
  然而掩卷时分心情却意外难以平静。
 
  并非完全仅仅是为其崇高到难以复加的奉献所折服,更多的是另一种思考。
 
  雷锋同志他确实伟大。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民子弟兵,却心怀对所有人民的与生俱来的责任感。他一心要报答党和人民,要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直到生命尽头;完全听从党和领袖的指挥,多少个无月的夜儿看见了他苦读的著作,多少支用竭的笔懂得他对马列主义的憧憬。还有那件件广为流传的事迹……这一切,都毫无疑问地使他成为党的好儿子,人民的好儿子。
 
  他,如此超凡脱俗隐约可见几分禅宗普度众生的大仁博爱。
 
  但我想说的却不是他本人的高贵,使他的高贵所留下的。
 
  在读完雷锋日记,怔怔无地体味感动。那一刻,我曾那般狂热,想成为一个似雷锋一般的人。但下一刻袭来,我又再次陷入沉静:我愿意在年初一到敬老院掏厕所而放下与阔别已久家人的聚首团圆吗;我愿意在十月一日到火车站为往来络绎的行人志愿提箱而无视那一日独坐家中品香茗阅金经的闲暇吗;我愿意在火车站做乘务员替他人送水,愿意将自己仅有的,引以为傲的新衣赠与旁人吗?
 
  我不愿,这是真话。相信现世上不有几人真心愿意。顿时,那种片刻前还在燃烧的向往与热情火焰黯淡。说句公道话,大多数人少时痴迷雷锋的情怀均止于此。
 
  归根结底,是雷锋这根道德标杆竖得太高。
 
  《吕氏春秋·察微》有载云:鲁之法,鲁人为妻妾与诸侯,又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
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子贡义举如雷锋一样高尚。可孔子却说:赐失之矣为什么?只因此举无形中将道德标杆推高了。反而决断来日后落难鲁人被救的可能。在义举的成本提高,人们便只剩下两种选择:沉默或虚伪。
 
  对于一个社会,有一个两个道德模范自然是好的,但高道德成为道德标杆衡量所有人,绝非社稷之福。当打破道德标杆成为社会新风尚并借舆论东风吹遍时,此终会不可思议的浊化社会风气。
 
  目前的华夏便是处在了极高的道德标杆的阴影笼罩下。不妨翻看中美两国小学生行为规范手册,美国版的尽是:按时交作业,不与同学打架之类低标准规范,简直是小瞧孩子们智商?反是中国版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崇高而神圣的任务雷锋 观后感被赋予每一个小学生。每念及此,无不惊心骇目:基础教育中已有如此重标杆轻实践的影子,更何况其余?
 
  雷锋这样的精神,只能是用来置于青天山上供万人瞻仰的无上境界。切记不能用来做标准大肆鞭策日常的生活品行,成为道德的标杆。否则背负着它前行,天长地久的艰辛终促人练成虚伪二字,成为每年三月五日市长局长例行走秀罢了。然而很不幸,我所不愿却是现实。
 
  永恒的奉献精神留下的只能是感动。不是每件事都能从中联系自我,学到认识”,否则只是学生笔下成套的新八股,干部们口中虚伪干瘪的誓词。
 
  告别虚伪浮夸,不方放低心中的道德标杆。也许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主流认识,但至少自己能解下它,深深地喘几口气。
 
  雷锋日记观后感(二)
 
  文/汪亚豪
 
  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句话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九年,在这九年里,这句话一直萦绕着我的耳畔。惭愧的说,每次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它就像风一样,从我左耳进,右耳出。一直到我看了雷锋日记,雷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终于明白了学习雷锋的意义。
 
  学习雷锋,首先要了解雷锋,更要了解雷锋的精神和品德,读了雷锋日记后,我情不自禁地到处查资料来了解雷锋。雷锋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共产主义战士。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帮人无数,把有限的生命 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伟大的领袖与一九六三年三月五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把三月五日定为学雷锋纪念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