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猎猎藩王行
2007年冬,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间藏宝征集中曾出现了一卷古旧的画卷,其中隐含的内容让人感到它有着不寻常的来历。
长卷长达3.7米,宽0.42米,彩绘刀马人物,画工精细,让人眼前一亮。再细看,只见长卷画面古旧,彩缤纷,山势峥嵘,草木繁盛,一队古装人马装束华贵,旗帜鲜明,等级森严,队列有序,正在山石花木中款款而行。这队人马前有卫队开道,随后鼓乐伴奏,近有将士护驾,一王者昂首骑于骏马之上,王妃紧随其后,左右为掌扇仕女,文官幕僚,再后有众多挑夫挑着锦帐行李跟随。那王者白面长须,威猛健壮,头戴碧玉冠,身着团龙袍,腰系玉带,气宇轩昂,非同一般。全队从头至尾共有人物74位,骏马43匹,仪仗锦旗,繁纷复杂。这幅长卷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有没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收藏价值大不大?根据持宝人韩先生的要求,我用较长的时间对这幅画进行了多方面考证,仍感到疑云重重:这幅无款无章的作品所描绘的很可能是明朝的一位藩王出行图,但作品究竟为何人所绘?绘的又是明朝的哪一位藩王?为什么藩王身后的大旗上没有名号?花费如此功力绘这张长卷的目的又是什么?一连串的问号令人十分费解,现试作初步分析如下:
1.绘画来历。据藏家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距今已有100多年。其祖上原是浙江余杭人,清中后期辗转迁徒至北京,此画为其传家之物。画前后有丝织卷尾包首,上下各有不到1厘米绢丝嵌边,十分残旧,是百年以上的表征。
2.画面的背景。此画所绘山水树木皆为北方景,树木主要由柳树、松树、柏树、桃树、栗树组成,山石峥嵘怪异且石上无树,地面为土黄,这一切都表示这一行人马是行进在北方的山林中。这就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即骑在马上的王者应该是古代北方的一位藩王。
3.人物的服饰。画面文臣武将所穿皆为明代官服,王后及宫女所穿的襦衫、襦裙、云肩均为明代妇女的服饰,挑夫颈上所系汗巾也是明代绘画中常见的,这就可将此画的历史背景定在明代。
4.画面的彩。画面树木山石及人物服饰以矿石粉质颜料为之,彩十分鲜艳,有部分彩粉化脱落,这种现象常见之于现存明代绘画,单从绘画的彩颜料考证,此画绘制年代下限似应为明代末年。
5.丝绢的质地。细看此卷绘画所用丝绢,纱支稀疏断裂严重,比较宋绢的光匀细密平整历久不疲相去甚远,也没有清绢的柔软精细,非常类似明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叫做窗纱格的丝绢,明朝中期一位叫做张平山的画家常用这种绢作画。张平山名张路,字平山(1461~1537年,是明宣德至成化年间人),工书善画,长于人物山水兼翎毛花卉,与朱端、蒋嵩、汪肇等人均为浙派名家,其人物画用笔矫健,运笔迅捷,衣带曲尽其妙,生动传神,传世作品有《人物山水图册》《东坡玉堂宴归图》等。据此,则此画的绘制年份最晚应在明中期。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宫廷画师中还有一位杰出的民间画匠商喜,字惟吉,河南濮阳人,善画山水人物,花木翎毛,尤善摹宋人笔意,其人物画极为杰出。从传世的商喜所绘《钟馗图》《关羽擒将图》和《明宣宗出猎图》(故宫博物院馆藏)中可以看出,商喜的人物刻画入微,线条精确,彩浓丽鲜明,有明显的壁画艺术特,而
且画风带有浓烈的民间画的风韵。那么,这幅作品究竟是不是商喜所绘?再有,画中人物仪仗队列绝非寻常官员出行可比,如果是明中期以后的藩镇出行,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从宣德年以后为防止藩镇作乱,藩王只是在名分上享有尊贵的地位,已没有蓄养军队的权力,那么,画上这位耀武扬威、军力强大的王者究竟是谁呢?
6.历史背景。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守边军力,曾经将24个儿子分封为藩王,各自镇守一方。其中镇守北边的有晋王、宁王和燕王,而以燕王朱棣的军队势力最为强大。公元1390年燕王战胜了蒙元的军队,军事力量更加强大。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招贤纳士,拥有众多的文臣武将和谋士。这幅画很可能是王府的宫廷画家为他歌功颂德而作。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朱元璋已设立宫廷画院,名家辈出,如李再、石悦、谢庭循等,此外还有少数民间工匠进入宫廷,他们的画具有强烈的民间绘画风格,如商喜、上官伯达等人。这幅作品民间绘画风格跃然纸上,是不是商喜所作,有待查证。如果是商喜所画,他为什么不敢落款盖章?而且不在燕王身边飘扬的大旗上写上一个“燕”字呢?这还要从当时的变故说起。
公元1399年朱元璋病死,立长孙朱允文为建文皇帝。为了巩固皇权,继位当年,建文皇帝就开始削藩,首先拿燕王的同母弟弟周王朱肃下手,借故将朱肃捉拿到南京。当时燕王府人心惶惶,燕王决定立即反叛,以清君侧的名义和南京政府对抗。如果这幅画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那么画家考虑到身家性命,绝对不敢轻易署上自己的名字和落款,也不敢在旗上写上“燕”字。但是,战争进展很快,经过3年朱棣的
飘扬的旗帜军队就攻进南
京,驱逐了建文皇帝,建立了自己的新王朝,并改元永乐做了明朝的太宗皇帝。这时画家虽无性命之忧,但也无法在旗上写那个“燕”字了,因为此时的燕王已然是永乐皇帝了,画家更不敢署名落款,此画从此可能被匿藏起来。
还有另一种可能,即所画王者为明仁宗高炽。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棣南征时曾将北平的防守重任交给朱高炽,在南军李景隆50万大军直扑北平时,形势万分危急,朱高炽带领全城1万余军民深沟高垒,顽强抵抗,守住了城池,为朱棣调动军队及时增援赢得了时间,最后经过父子内外合击,终于击溃了围城的南兵,这一场生死之战使朱高炽在军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朱高炽继皇帝位后宽仁厚德,继续采用重农、用贤、惩贪的一系列政策,使大明王朝呈现出政治环境宽松,农商恢复发展的上升势头。他和他的儿子明宣宗朱瞻基共同开辟了明初吏治清廉、经济复苏的“仁宣之治”,为后吐史家所称道。从画中王者的面形来看,与历代帝王画像中明仁宗朱高炽的造像也十分相近,故画中所绘藩王形象也可能是当皇储时的朱高炽。朱高炽当了20余年皇储,继位时已经47岁,没有王爵封号,所以出行的旗幡上没有王爵标志也是正常的。然而,从绘画的仪仗规格来看,只有王以上的人才能具备如此的等级和人员配置,如果这幅画所绘真的是明仁宗朱高炽当皇储时的出行图,那么,画家为什么不敢署上自己的名字呢?这义是一个疑点。
这幅长卷在其后的数百年间辗转流传至明末。1644年明朝覆灭,清军入关,北京地区战火连天,土族大户纷纷南逃,此画可能随着南逃的人流落至江南一带。后来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部
分南迁的士人又逐渐北归,这幅画就随着北迁的人被带回了北京。如果这种推测站得住脚的话,这幅长卷在辗转迁徙了数百年之后又在北京露面,也算是重现于故里了。总之,这幅作品对于古代贵族的出行队列、等级规格、人物次序、仪仗服饰、管乐配置等都作了详尽的交代,所绘人物从贵族到甲士,从官吏到奴仆,从女眷到宫婢一应俱全,场面宏大,序列清晰,动静结合,彩绘艳丽,形神兼备,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态、民俗风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史树青先生生前对此画曾仔细地从卷首一直看到卷尾,然后认真地说:“我看这幅画不是苏州片(明末清初寓居于苏州桃花坞一代的民间绘画高手,以仿明代吴门四家和清四王作品为主绘制出大批的高仿画,借以谋生和满足市场需求,这些作品被后世称为苏州片),应该是明早期的作品,对研究明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很同意史老的观点。对画中的疑点,我们可以借助各种比较翔实的史料,继续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但愿长卷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逐步解开这幅神秘长卷留给我们的历史信息。
另外,长卷的最前边绘的是十几名身穿重铠的将军,而在将军的队列之后,竟然是8名骑在马上,手持各种乐器,边行进边演奏的宫廷演艺女子,体态婀娜,衣带飘飘,犹如仙女下凡。细看她们手持的乐器,
有云锣、玉磬、笙箫、箜篌、钹鼓和横笛等,器乐之完整,同现存于京城古刹智化寺里的京音乐演奏班所用的从明代宫廷流传下来的若干种古乐器如出一辙。而令人叫绝的是,这种难度极大的古乐演奏竟是由8名女子在行进中的马上表演的!我感到这是这幅长卷最为精彩的一段。这看似平凡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