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的习俗故事
  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的节⽇之⼀,到了中秋,各家各户团圆在⼀起,吃⽉饼赏⽉,象征美好团圆的⽉饼,悬挂夜空的⽉亮,现在让我们⼀起来了解⼀下中秋的习俗故事吧。
  涨知识:与中秋有关的历史、故事与习俗
  今⽇中秋,你团圆了吗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之⼀,深受⼤家喜爱。
  “中秋”⼀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年有四季,每季三个⽉,分别被称为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叫仲秋,且⼜因农历⼋⽉⼗五⽇,在⼋⽉中旬,故称“中秋”。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的节期为农历⼋⽉⼗五,时⽇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因为这个节⽇在秋季⼋⽉,故⼜称“秋节”“⼋⽉节”“⼋⽉会”“中秋节”;⼜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节”。
  唯美可爱烟花动图分割线
  中秋起源
  古代对⽉的崇拜
  我国⼈民在古代就有“秋暮⼣⽉”的习俗。
  ⼣⽉,即祭拜⽉神,设⼤⾹案,摆上⽉饼、西⽠、苹果、红枣、李⼦、葡萄等祭品,其中⽉饼和西⽠是绝对不能少的。
  ⽉下歌舞觅偶
  相传古代齐国丑⼥⽆盐,幼年时曾虔诚拜⽉,长⼤后,以超品德⼊宫,但未被宠幸。某年⼋⽉⼗五赏⽉,天⼦在⽉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她为皇后,中秋拜⽉由此⽽来。
  ⽉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拜⽉,愿“貌似嫦娥,⾯如皓⽉”。
  古代秋报拜⼟地神
  在北宋京师,⼋⽉⼗五夜,满城⼈家,不论贫富⽼⼩,都要穿上成⼈的⾐服,焚⾹拜⽉说出⼼愿,祈
求⽉亮神的保佑。
关于中秋  中秋习俗
  中秋活动离不开⼀个“⽉”字。
  中秋祭⽉
  ⽂⼈赏⽉
  ⽔调歌头
  (宋)苏轼
  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
  明⽉⼏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长久,千⾥共婵娟。
  民间拜⽉
  ⽉光光(民谣)
  ⽉光光,照⾕场,
  ⾕场上,农⼈忙。
  今年稻⾕收成好,
  家家户户乐陶陶。
  中秋传说
  最著名的是“嫦娥奔⽉”
  嫦娥是射⽇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谢后羿射⽇之功,赠之不死仙药。⽽嫦娥因故吃了仙药,⽆法逗留地⾯,飞天奔⽉⽽去。
  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
  最富有传奇⾊彩的是“⽞宗漫游⽉宫”
  相传唐⽞宗与申天师及道⼠鸿都中秋望⽉,突然⽞宗兴起游⽉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起步上青云,漫游⽉宫。
  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法进⼊,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唐⽞宗素来熟通⾳律,于是默记⼼中。
  ⽇后⽞宗回忆⽉宫仙娥的⾳乐歌声,⾃⼰⼜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曲”。
  ⽩居易《长恨歌》中写:“渔阳鼙⿎动地来,惊破霓裳⽻⾐曲。”
  中秋⽉饼
  中国的节⽇似乎总与“吃”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中秋⼀定要吃的就是⽉饼了。
  据传⽉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品。唐⾼祖年间,⼤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饼隐蔽的传话得胜,⼋⽉⼗五⽇凯旋⽽归,此后,吃⽉饼成为每年的习俗。
  ⽉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当时的⽉饼很是⽕爆。
  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饼的盛况:坊民皆“造⽉饼相遗,⼤⼩不等,呼为⽉饼。市肆⾄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饼值数百钱者。”
  ⽥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五谓之中秋,民间⼜以⽉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五祭⽉,其饼必圆,分⽠必⽛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必返夫家,⽈团圆节也”。
  中秋节的由来吗?中秋习俗及故事传说
  由来:《礼记》早有记载“秋暮⼣⽉”,意为拜祭⽉神,逢此时则要举⾏。
  中秋节迎寒和祭⽉,设⾹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迎寒和祭⽉。设⼤⾹案,摆上⽉饼、西⽠、苹果、红枣、李⼦、葡萄等祭品,其中⽉饼和西⽠是绝对不能少的,西⽠还要切成莲花状。在⽉下,将⽉亮神像放在⽉亮的那个⽅向,红烛⾼燃,全家⼈依次拜祭⽉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饼切的⼈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要⼀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祭⽉的风习。
  故事传说:相传古代齐国丑⼥⽆盐,幼年时曾虔诚拜⽉,长⼤后,以超品德⼊宫,但未被宠幸。某年⼋⽉⼗五赏⽉,天⼦在⽉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她为皇后,中秋拜⽉由此⽽来。⽉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拜⽉,愿“貌似嫦娥,⾯如皓⽉”。
  习俗:中秋之夜,同样盛⾏“拜⽉”风俗。
  中秋赏⽉的风俗在唐代⼗分流⾏,许多诗⼈的名篇中都有咏⽉的诗句。到宋代,中秋赏⽉之风更盛,每逢这⼀⽇,“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明清宫廷和民间的拜⽉赏⽉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今遗存着许多“拜⽉坛”、“拜⽉亭”、“望⽉楼”等古迹。⽂⼈⼠⼤夫对赏⽉更是情有独钟,他们或登楼揽⽉或泛⾈邀⽉,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的千古绝唱。
  如杜甫《⼋⽉⼗五夜⽉》⽤象征团圆的⼗五明⽉反衬⾃⼰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醉⽽作《⽔调歌头》,借⽉之圆缺喻⼈之离合。直到今天,⼀家⼈围坐在⼀起,欣赏皓⽉当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