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解读和教学建议
单元解读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主要围绕“自然之”这一主题来编排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景物。《古诗词三首》或写山间傍晚的景,或写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闻,或写长途羁旅风;《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夏秋冬某一特定时间的景致;《鸟的天堂》描写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情;《月迹描写了不同地点的月亮。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本单元选编的课文,均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如《山居秋暝》中对清泉、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四季之美》描写了春天黎明天空颜的变化、夏夜萤火虫翩翩飞舞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而飞等景致,凸显了景物的动态美;《鸟的天堂》,傍晚的大榕树是静谧的,早晨的大榕树是热闹的,一静一动,特鲜明;《月迹一文,既有对月亮爬竹帘格的动态描写,也有对满院子玉玉的、银银的月光的静态描写,充满了情趣。语文园地也关注到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次习作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的训练。学生四年级下册已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
二、教学建议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以读写为主的课。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体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枫桥夜泊》体现出诗人寂寞、孤独的愁苦;《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这三首诗在写法上有相同点,那就是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这首写景古诗的教学设计中,运用学生熟知的“抓景物、想画面、读诗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联想中感受王维作品中的“诗中有画”,在对比中感受王维作品中的景美人美,借助王维的绘画作品感受他的“画中有诗”,在拓展诗句中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在《枫桥夜泊》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采用了三个层次的朗读。初读,读准诗句,读通读顺;
再读,读懂诗句,读出韵味;三读,读出愁思,读懂作者。通过反复诵读诗句,理解诗句内容,走进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彩,古诗学习要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教学中可以多次运用想象,让学生与诗人、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感悟诗人的情感:抓住“江枫”展开想象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抓住“霜满天”展开想象,感受诗人的冷和诗人的愁。
基于《长相思》语言优美,富有意境,对仗工整而情深意切,建议以读为主,创设情境,在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中,感受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时整体把握诗文,切勿琐碎讲解分析,通过情境诵读、想象、对比等多种方式,掌握诗词意思,感受作者的愁绪,加深对词人的理解。具体思路可以是:一初解长相思,开课借助图片,走进《长相思》;借助汉字溯源了解“更、聒”字义,自由读词,合辙押韵,读出在恶劣天气中词人的心烦意乱。二、追问长相思,了解词牌,读出对仗,感受节奏,体会行军环境的恶劣。指导对读上下阕,探索词人身在征程,心在故园的矛盾心理。三品悟长相
思,借助资料,丰富人物了解;互文印证,读透词心,品悟纳兰性德对故园无限思念和依恋之前。
《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一篇随笔散文。写出了春夏秋冬四时转换,美的格调自然不同,给人带来的感觉也互有差异,但不变的是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爱。
教学时,建议学生边读边画出四季最美的景致,初步体会作者感受的细腻。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接着,通过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和对比等方式,体会作者的表达的特点。作者抓住了变化,比如动态变化、时间变化、场景变化、情感变化等等。最后,能够依据写法仿写几句话或一段话即可。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榕树上鸟活动的景象,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时:一可以对比品味两个画面,将文章内容引导学生转化为“两个画面”,以扫描榕树上的二维码内容为兴趣点,激发学生依据文字整体概括榕树之貌,继而通过走进两幅画面感
受不同的美,引领学生将两个不同时间里“鸟的天堂”的不同景象联系起来感知、认识、欣赏。二体验文学表达之妙。有人曾说:读着巴金先生的 “鸟的天堂”,或许比亲眼看到了“鸟的天堂”,感觉会更美。整节课以此为主要问题,让学生发现文本表达之曼妙:抓住景物特点、有序描写、文字准确、生动。引领学生切实感受浓郁的文学表达。
《月迹》这篇文章的作者贾平凹描写了幼年时候,中秋节时从盼月到寻月再到议月的过程。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时,聚焦文本特点,紧紧围绕“抓文迹、寻月迹、探心迹”的思路,安排三个教学层次:一是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理清文之迹。此环节旨在通过词语对比,体会儿化语言的趣味,激发阅读兴趣;通过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二是抓文本特点,从读学写——追寻月之迹。本层为教学的重点,因此设计了“理清月的足迹”“聚焦月的语言”“描绘月的美好”三个环节。首先,引领学生绘制月迹图,来理清月的踪迹;其次,重点引领学生聚焦动态描写感受动词的准确、聚焦静态描写感受叠词的运用、聚焦人物对话体会双线结构。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学到的语言表达特,写不同情境中的月亮,提升学
生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抓心情变化,突破难点——体会心之迹。通过分享阅读、回顾全文体会心情变化过程,从而突破结尾的难点。
本单元的习作题目是      即景》,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鲜活,教学建议如下:
一、板块式教学,激趣中凸显重点
以名著《西游记》中孩子们熟悉的角与情节设定板块名称突破教学重难点:“火眼金睛” 来辨析,突破审题关;跟着“唐僧”去取经 突破表达顺序关;看我“七十二变”突破动态描写关,这样从审题到明确顺序再到抓住动态写具体,的三大板块一气呵成。
二、课文中取经,品味中突破难点
毫无疑问,按照顺序抓住动态变化写具体是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教学时,利用这一单元孩子们刚刚学过的课文,借助表格回顾表达顺序以及描写的景物,然后聚焦动态变化:品味单元课文中“彩变”“数量变”“声音变”“形状变”的语段,领悟表达方法。
三、借经典名著,比较中细化描写
教学中,教师借用巴金先生的《海上日出》片段,删减细腻的动态描写后让学生品读并且进行修改,最后再与巴金先生的原文比较品读,最终感受到应该如何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好动态的变化。
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因为是“初步体会”,教学时不宜提太高要求。
第二,本单元课文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