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21-01-14T15:38:08.343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9期作者:黄志广
[导读] 随着农村小学适龄儿童的减少和村庄合并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乡村小学
黄志广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中心小学,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随着农村小学适龄儿童的减少和村庄合并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乡村小学。由于时间紧迫,农村小型合并进程加快,农村寄宿制小学建立过程突出了许多问题。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具有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管教,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在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还很缺乏。因此,如何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发现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寻求教育对策,已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小学;寄宿生
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不仅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
前提,而且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中国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先生曾说过“根深而叶茂”,道家学派的庄子先生也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这意味着做好每一件事都应该打好基础,教育也应该如此,义务教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共教育阶段,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要注意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想家、厌学、情感脆弱
对幼儿来说,父母的关怀和亲切感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土壤,他们对父母和长者的依赖是不可避免的。成为寄宿生之后,孩子们过早地与父母失去了情感上的联系,这可能会导致情感脆弱的孩子厌倦学校,焦虑,因为他们太想念家人了。回家之后,就不想再来学校了。特别是在每个学期开始前几个星期,有的学生晚上因为想家而哭闹;有的个别学生就会各种借口想回家;有的严重的学生甚至在父母送他们到校门时赖在校门时不愿意进学校等等。
(二)对学校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不适应
寄宿制成为寄宿生后,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他们的生活是”手牵手,食物在嘴里”。
他们在家里只是”小皇帝”和”小公主”但是一旦他们离开父母的照顾,他们就不知所措了。从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差距、人际沟通和方差感,这个公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有这些对于一个三到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环境,他们会有环境适应障碍,有些烦躁不安,有些抑郁,喜怒无常。一些是行为上的拥有属性改变,从主动到沉默寡言、孤独、不善交际等等。一些人不习惯新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寄宿学校的规则一系列消极的情绪反应,比如系统,或者不习惯学校的食物。
(三)行为习惯与自制力较差
寄宿学生生活远离父母监护,缺乏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较差,比较模仿心理较强,表现为回校后向父母要零花钱。甚至说谎欺骗家长,花钱后到学校买零食,模仿说脏话,卫生不良,偷窃,打架这样的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忽视了教育。甚至对孩子们,他们更有可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只是在生活中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但很少。(四)学习焦虑
家长和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导致考试焦虑,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对于寄宿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更加明显。因为寄宿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校、生活上,缺乏家庭救济渠道,缺乏时间和空间的放松程度。每年一些学生到考场总是感到不舒服,如头痛、胃痛、精力不足等。甚至有些学生总是各种各样的理由请假,逃避考试;每次考试结束,害怕开家长会,害怕报告成绩等等。
二、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辅导的应对策略
(一)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走出”培训模式、讲座、自学、远程网络培训等,开辟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水平,逐步形成以班主任、生活导师、教师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二)发挥家长学校职能作用,拓宽沟通渠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定期举行家长会或不定期家访,以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通过交流,了解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状况,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与此同时,父母也需要与孩子多沟通,尤其是那些来自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不仅要在生活中照顾,而且要在心灵上给予关怀。因此,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形成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三)丰富活动,营造环境,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校园环境应充满人文气息。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在每一株植物、每一面墙、每一个校园角落的熏陶中都起着微妙的作用。良好的校园和班风建设,也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2)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让学生在学校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组织生活教师、班主
任和学生形成伙伴关系。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吃苦耐劳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小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首先,作为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保持积极、和蔼可亲的态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其次,班主任要热爱班级,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并真诚地与他们沟通。前三,要注意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让每个小学生都有互动的眼睛,有机会表达自己,有机会获得成功和认可。
(4)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学也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1]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
学科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通过学习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人际关系辅导,学生学会处理人际沟通,学会互相尊重和支持,以及其他沟通原则。通过抵抗失败的力量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排除烦恼; 通过自我培养引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在自己的发展和变化中能更好地接受自己,增强自信心。
(5)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疏导。学校或外部专家应邀为学生举办心理咨询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教授学生减轻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
(6)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每一位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生活指导教师,都应该时刻深入班级,利用合适的时机和地点,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可以通过“私语信箱”等书面形式,使一些较为内向的学生或有隐藏问题的学生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做好保密工作。根据不同的性格,区分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个别学生书架形式。结束语:
幸运的是,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和访谈,学校领导和教师了解到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和比较严重,并逐渐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此外,学校秘书还将与工会主席讨论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我来说,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一直关注研究问题,尽我最大的努力帮助这些孩子在身体和精神上成长。
参考文献:
[1]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解决措施研究[J]房燕.中国校外教育.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