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模式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共育 模式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我们是山区寄宿制学校孩子的生活分成两大块,周一至周五在学校生活,有老师没有家长,周六至周日完全在家中生活,有监护人没有老师。生活节奏和生活内容绝然不同。学校教育有一致性和统一性,而家庭却千变万化,形形,内容具有独立性、社会性、复杂性、多样性、家庭性民族性、习俗性等,自然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但是,孩子最终都要走入社会,融入社会,社会素养也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和必需品。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哺育学生成长?如何使学生的两大块生活有效结合,发挥合力?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家校
共育。而我们的学校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应努力创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机制,调动各方教育积极性,激发全社会教育活动。结合我校实际,家长大多拥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家长课堂也就应运而生,既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又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锤炼一颗向上崇善之心,成为链接学校、家庭、孩子心灵的一座金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彻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彻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幼儿园、中小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强有力的支持。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审美情操等起着启蒙和培养作用,它的教育功能是学校及其他社会体所无法代替的。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家长学校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家长学校工作实现创新的需要。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所谓“家校共育”,是指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家长这一有力的教
寄宿制育资源去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形成教育真空,使学生接受的教育更完整。“家校共育”探讨的“家校共育”观则旨在探求更新更有效的共育途径,通过更有效地挖掘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潜力,最大化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家校联手共育英才的良好态势。本课题侧重于结合开设家长社团课堂的实践,把家长请进课堂,利用让家长结合自身特长、行业优势,为孩子们带来别样的课程资源,让孩子们领略到来自不同家庭的教育风格,接受授课家长传递的各种学识,对拓宽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授课的家长通过这种特别的体验,对“教育”二字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和领悟,促进教育差异的互补共赢,达到“共育”的目的 。
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对质量的每个个体都应考虑制订不同层面的标准,以符合目标一致的原则。为此,质量框架特别强调和鼓励各国在本土适宜和文化适切的情况下,制订出符合本国、本地区乃至各教育机构自身特的质量框架并进行不同的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文指出:“明天的教育要试图使家长能够直接参与学校结构,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并共同实施。”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
的地位。”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心社会教育,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好孩子既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长的责任,家长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学校要根据本校家长和学生的情况,开展具有本校特的丰富多彩的家校共育活动,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四、家校共育的理论意义和和价值:从教以来我们就一直在寄宿制学校教书,感觉孩子的教育完全是教师的单边行为,教师单打鼓独划船的教育学生,家长的缺失和不积极参入为孩子的教育失败埋下了伏笔。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一年中见到父母的实践还没有向老师敬礼的时间多。我们知道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协调家校双方的力量使之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有效的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家校共育能有效地优化孩子成长的环境。家校共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家校共育能有效的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五、课题理论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
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六、研究目标:让寄宿制学校孩子的教育如何和家长密切联合,让家长有更多了解学校教育、关注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更加自主发展,快乐成长。家长和学校通过课堂这条途径,共同为孩子搭建舞台,提供资源,逐步形成互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悄然家长的素质和行为习惯,贴近家长与孩子的心灵。促进家长有积极的心态,信任和支持工作,更把学校当做精神家园精心经营。七、研究内容: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定期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讲座。如家长中的医务工作者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司法工作者宣讲法律知识,种植能手进行现代农业科技指导等。八、研究假设:探究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的模式,弥补农村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模式的空白,有效服务农村教育。我们通过教师和家长撰写心得、体会、论文形成成果研究报告九、创新之处:寄宿制学校如何构建家校共育模式,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学校德育课程资源的不足,有效推进德育教育,发挥教育的合力,切实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十、研究思路:本课题研究将严格按照“确定主题—选择内容—制订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先对
本校学生现状作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再组织本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操作研究步骤。通过一系列的应用研究活动,了解家校共育的发展过程,建立起家校共育体系,依托江苏省海门中学附属学校课题实验研究中心交流平台,完成新型家校共育新途径的探求,以此推动在学校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应用与发展。十一、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学习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寻理论支持,有针对性的研究指导实践;问卷调查法,通过编制相关问卷,到差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现状以及实施家校共育措施后思想发展和学习效果发生的变化;行动研究法,教育实践中深入研究和探讨,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定期邀请家长到校给孩子上课,开通班级qq、、班级。十二、技术路线、实施步骤:通过网络和家长建立联系,通过交流互动来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家校共育模式。实施步骤从搜集资料—确定和完善授课内容—课后反思—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