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转每章读书笔记
篇一:杜甫传读后感
  从诗人到圣人
  —读《杜甫》传有感卫俊 看完冯志先生写的《杜甫传》后,我才渐渐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杜甫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的的真正的杜甫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打着自己的算盘,想着自己的利益,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是杜甫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杜甫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旧无比夸赞那些势利的权贵们。对于汝阳王李琎和驸马郑潜,杜甫一方面在赠给他们的诗中说他们对待自己“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难〞,私下里却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看到这,我不禁觉得“虚伪〞 、“趋炎附势〞这些词用在此时的杜甫身上也毫不为过,杜甫似乎与小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样一个后来的杜甫,接近晚年的他在孤
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 “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杜甫已完全融入百姓之中,他已将自己的生命与百姓紧紧相连,这一刻的杜甫,绝不再是虚伪的渴望谋求一官半职的杜甫,也不再是盲目侍奉皇帝、安于享乐的杜甫,这一刻的杜甫,才是我们一直敬仰的伟大
  的诗圣杜甫!
  从平凡甚至庸俗的普通诗人到伟大的圣人,杜甫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变,而在这转变之后,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
  或许有人会毫不犹豫答复说是经历,是杜甫一生遭遇的无数的坎坷和磨难。对,这个答复自然是正确的。十年长安的仕途之路让杜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让杜甫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炽热之中。但是仅仅靠此就能造就我们的一代诗圣?试问 ,难道像杜甫这样仕途不顺的人很少? 难道像杜甫这样被迫流亡的人很少?难道像杜甫这样目睹人民处于水生炽热中的人很少?但是,诗圣又有几个?不也仅仅只有杜甫一个。经历
固然会对杜甫的转变起一定作用,但是我想,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自身,而是一颗他一直深深埋在自己内心的种子,一颗叫做“同情百姓〞的种子!
  假设杜甫没有在内心埋下这颗“关心百姓〞的种子,那么无论他经历多么多的人生坎坷,目睹多么多的百姓不幸,也只会变得更加麻木,对自己的人生更加麻木,对百姓的遭遇更加麻木。但是从刚来到长安开始,杜甫除了与别人一样惊叹长安耀眼的事物外,还比别人多一样东西,那便是对百姓痛苦的同情,也就是那颗种子。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当官,或是流浪、逃命,杜甫始终带着这颗同情百姓的种子,尽管有时虚伪,尽管有时趋炎附势,尽管有时自身难保,但那颗种子却一直在他的心中,并悄悄地生根、发芽、生长。而杜甫的自身经历,无论是因被统治者搁置而壮志难酬,还是因四处流亡而目睹百
  姓的种种痛苦,全都成为那颗种子的养料。最终,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那颗种子变成了参天大树,而杜甫,也成为了为百姓的灾难而忧,为百姓的疾苦而吟的诗圣!
  从平凡甚至虚伪的人到最后让人敬仰的圣,看似天大的转变,或许,从杜甫在心中埋下“同情百姓〞的那颗种子起,便已成为一个必然!
  篇二: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
  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歌.
  这篇传记是诗人写诗人,作者冯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
本书创作追求忠于史实,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但又不作烦琐考据.作品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性格心理开掘很深入,作品到达了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
  长安十年
  杜甫35岁时(746)也到了长安,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这些事物外看到统治集团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显耀的官职,而是对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
  他的眼光是那样的特殊.他对国家和人民倍加关心,统治集团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诗的思想源头之一.最后到达忧国忧民的上一层次.
  李隆基将政权交给里李林甫,使得贤才,有能力的人,几乎没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与迫害,除李
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杨国忠那样的贪污,就是像陈希烈那样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为改变,不得不放弃那种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胆的述说出他几年来心中的悲愤,对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写更表达其受迫害之深.
  他生活贫苦,曾做过别人的宾客,但目的还是为了谋取一个官职.他被贫穷所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到达为了得到一个官职不择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样的抑郁,无奈.
  “丽人行〞是描绘了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在这政风腐败,边疆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的时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却有加无减.
  这是杜甫在长安的真实收获?他步履从贫乏的街巷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名阁,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发毕经的咸阳桥,他由于进士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寒触到了人民的疾苦.
  假设是没有进士的失败,想必他也不会体会到这种社会的现实.
  流亡
  在安史之乱,及以后的战乱中他困居长安,从秋到冬再从冬到春,除去为国家忧愁外,自然他也时常思念他的家人;远在钟离的韦氏妹,滞留平阳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长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听说胡人到处残杀,一直东到鸡犬.
  后来恢复了,他才得一令他满意的官职.
  短短三个多月,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职责。似乎没有这些经历杜甫也不会坚守他的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杜甫仍的供奉官左拾遗。
  是风翔的一段经历给他的教训太大了呢,还是这平静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视野仅限制在皇帝周围,而看不见广阔的人民呢。这为杜甫再一次回到众中作了一个铺垫。
  杜甫经历了有关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写了“三吏〞“三别〞等佳作。
  这风云多变,忧患重重的现实社会,导致了杜甫一生无穷的苦难杜甫诗感人的力量由此产
生:诗人无论“慨世〞还是“慨身〞,他的感情总是和国家危机,人民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局部诗篇都充满着个人的与时代的血泪。
  “杜甫传〞让人们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而杜甫又是这个现实的受害者与申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