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含答案)
    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节选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请为这段文字拟定一个小标题: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成语。
    (1)居高临下:_________
    (2)粉身碎骨: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    和_____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    的精神。
    4.这段文字既关注了人物的体描写,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    ___
    课内阅读。
    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万岁!"“万岁!”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5.节选语段描写的是众游行的场面,从选文的画线句子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
    6.用“    ”画出描写动作的句子。
    7.选文中加点词“不断地"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    ___
    8.说说你对“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    ___
    课外阅读。
    又一个“铁人"
    共产党员王守忠是西北石油地质局井下作业大队副大队长。25年的野外工作,25年的艰难
困苦,25年的成功与奋斗,使他成为又一个“铁人”。
    1984年9月22日,一个钻井队正在塔里木盆地北部钻一口井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强烈的井喷。这一方面证实了塔里木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另一方面,井喷随时都会引起油井起火,随时都会烧掉价值上千万元的钻塔和其他设备,立下大功也面临着大难的这个井队,正是6008井队,王守忠当时是井队队长。
    面临剧烈的井喷和凶猛的大火,王守忠立即通知用柴油机灭火,切断电源,命令在场人员撤离危险区。而他自己却带着几名工人守护在井口。强大的油气流从管线口呼啸而出,近40米高的火龙腾空而起,熊熊烈焰把戈壁夜空烧得通红,巨大的响声震撼人的心肺。为制服井喷,各级领导坐阵指挥。27日上午,狂风把突然出现的火龙抛上几百米的高空,向井场中心扑去,方圆一公里内一片火海,黑烟翻滚升腾遮天蔽日。王守忠同志同敢死队员集结在火海前,要求现场采访记者拍下集体照,说如果回不来好给家里留个纪念。这段时间,王守忠嗓子哑了,手脚和身上的皮肤被滚滚的原油灼红了,但他一直坚持战斗,直到完全控制井喷。
    在塔里木,王守忠几乎参加了每一次制服井喷的艰苦工作。因此,可以说,他寻石油的足迹,是许多生与死的经历构成的。一位外国专家目睹了王守忠那拼命的劲头,问他说道:“
你不怕死吗?"王守忠回答:“油井是国家的,就是豁出命,也要保住它!”
    9.文中加点的“大功"和“大难”分别指什么?
______    ___
    10.用“ "画出第三自然段描写井喷和大火的语句。
    11.短文具体描写井喷和大火有什么作用?
______    ___
    12.王守忠和同志们为什么在火海前要求记者拍照?
______    ___
    阅读
经典短文
    老山界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得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形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的路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掉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儿,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
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儿也不知道疲倦。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有删改)
    13.“我"到达老山界山顶的时间是(  )
    A.黎明 B.早晨 C.傍晚 D.下午
    14.第一自然段中加点字“这”在文中指(  )
    A.满天的星斗。 B.无数的火把。
    C.火把与星星相互辉映。 D.“之"字形的队伍。
    15.下列不是红军翻山时克服的困难的是(  )
    A.饥饿 B.疲劳 C.写标语 D.伤痛
    16.下列说法与选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由于没有互相帮助,大家都没有翻过老山界。
    B.雷公岩石梯几乎是垂直的。
    C.“我”在只有一尺来宽的石头路上睡了一夜。
    D.翻越老山界时,“我们"负责做宣传鼓动工作。
    17.选文用(  )做题目。
    A.时间 B.地点 C.人物 D.事件
    18.选文既有“点”的描写,又有“面"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结合选文内容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