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名言摘抄王阳明经典名句集锦
                                                                   王阳明名言摘抄 王阳明经典名句集锦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有志于圣人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夫学术者,古今圣贤之学术,天下之所公共,非吾三人者所私有也。天下之学术,当为天下公之。”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关于王阳明励志的名言警句
   年代: 明朝
   王阳明作品: 《传习录》
   王阳明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传习录》
   2、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3、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
   5、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
   6、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
   7、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8、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王阳明 《传习录》
   9、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 《传习录》
   10、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王守仁
   1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一时明白起来。 ——王
阳明
   12、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
   1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守仁
   14、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守仁
   15、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
   16、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王守仁
   17、 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经典短文   18、 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19、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
   20、 为学大病在好名。 ——王守仁
   21、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守仁
   23、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24、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
   25、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王阳明
   26、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王阳明 《传习录》
   27、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王阳明
   28、 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 ——王阳明
   29、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王守仁
   30、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王守仁
   31、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
   32、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王阳明
   33、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王阳明 《传习录》
   34、 主一就是专注一个天理 ——王阳明 《传习录》
   35、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守仁
   36、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王阳明
   37、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
   38、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 《泛海》
   39、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王阳明 《传习录》
   40、 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王阳明 《传习录》
   41、 静处体悟,事上磨炼。 ——王阳明
   42、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43、 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王阳明 《双峰》
   44、 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王守仁
   45、 圣人处此更有何通? =============== 圣人会怎么做? 圣人会怎么做? 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王阳明 《王阳明》
   46、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王守仁 《传习录》
   47、 心即道 道即天 知心则知道 知天 ——王阳明
   48、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阳明 《大学问》
   49、 “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 ——王阳明 《王阳明全集》
   50、 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王阳明(www.siandian 闪点情话网)
   51、 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52、 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其道同,安有所谓异? ——王阳明 《传习录》
   53、 “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4、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 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 ——王守仁 《读易》
   55、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 亦谬乎? ——王阳明
   56、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 《传习录》
   57、 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王阳明
   58、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 ——王阳明
   59、 天理即人欲 ——王阳明
   60、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
   61、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王阳明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62、 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王阳明
   63、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说闲话。 ——王阳明 《传习录》
   64、 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 《传习录》
   65、 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
以此动心。 ——王阳明 《传习录》
   王阳明《传习录》经典16句
   众所周知,王阳明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被誉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贡献尤其卓著,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影响超越明代而及于后世,风靡一时而传播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