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心理健康教育观与教育方式的实证研究
 
   
 
 
 
 
 
孩子教育问题
 
 
     
 
 
 
 
 
一、研究缘起
中国是现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分别达71 .95%和73.45%:有关部门对30个省市的3080个老人家庭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有58%的家庭在帮助照管孙辈。上海市一项对0岁-3岁婴幼儿抚养方式的调查显示,婴幼儿与祖辈家长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占73%.有祖辈参与婴幼儿抚养的占84.6%。
目前的研究以隔代教育对孩子负面影响的报告居多。很多研究认为,隔代教育会对儿童心理
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隔代教养中幼儿的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父母带养儿童;相对于父母教养、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的幼儿,隔代教养幼儿表现出更多的情绪问题、行为障碍、性格缺陷、人际交往缺陷,且社会适应性较差。在性格和人际交往方面,父母教养幼儿要优于父母和祖父母共同教养幼儿。从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来看,一是隔代教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民的子女尤其是农村青年流动人口子女,从受教育者年龄段看主要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H:二是以祖辈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非常少,李洪曾(2006)对祖辈教养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王磊、彭怡(2008)主要从代际差异研究了祖辈教养观念,心理健康的专题研究几乎没有:三是从理论上对隔代教育进行研究的文章较多,而从实际进行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本研究采用质性访谈为主要方法,即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资料记录和资料分析三个步骤实施,采用匿名方式,调查祖辈心理健康观和教育方式的现实状况。调查对象来自江苏省Z市的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和一所普通幼儿园的38位祖辈家长,其中28位女性祖辈.10位男性祖辈:祖辈文化程度为小学2人,初中14人,高中11人,大专7人,本科4人;祖辈年龄为53岁。
67岁。另外选择访谈对象时也考虑到幼儿的年龄和性别,幼儿年龄为3岁-6岁,其中男童17人,女童21人。
目前,对心理健康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它归纳为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性格开朗、乐于交往、行为协调、意志坚强、反应适度等。关于婴幼儿心理健康的界定争议颇多,在探讨婴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时,许多研究者特别关注出生到3岁之间,婴幼儿是否在其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体验、调节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形成亲密的安全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探索环境和学习的能力。根据国内外幼儿心理健康的筛查和诊断量表及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我们主要从幼儿情绪反应、行为表现、早期人际交往、认知活动等几个方面来定义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观访谈主要围绕祖辈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知、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因素等内容来展开;同时围绕祖辈对幼儿情绪、幼儿兴趣爱好、幼儿的人际交往、幼儿独立性、幼儿承受痛苦等方面的态度和实际教养中具体问题的处理来了解祖辈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访谈中我们发现,祖辈在幼儿家庭教养中的时间和内容方面卷入程度都较高。随着父母为独生子女的人增多,祖辈参与教养的状况将会越来越普遍,所以关于祖辈心理健康教育观和教育方式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祖辈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与意识
幼儿祖辈都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但对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了解甚少,不少人以“不太清楚”、“不知道”作答。有人认为生活正常、身体健康就是心理健康,如“身体好好的,吃啊什么都好!”不少祖辈提到良好的行为规范、团结友爱和情绪稳定是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代表性的回答有:“大概知道,要与小朋友团结友爱,不乱闹。”“行为规范好,讲卫生,懂礼貌,团结友爱,好多事都能自理,心里要有别人。”“保持愉快的心情,每天快快乐乐,跟同学团结友爱,尊敬老师,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热爱劳动。”“有一定的自控力,不封闭,能与人交流,不紧张,情绪稳定,不反常,不经常忧郁。”
对于孩子心理健康与否的判断,祖辈通常认为心理健康的孩子活泼、外向、开朗,善于交际,他们如是说:“活泼可爱,大方,和别人接触各方面不胆怯,不怕生,对人很热情,开朗,比较适应这个社会。”“比较活泼可爱,和同学交流大方自然。”“热情,外向,团结友爱。”等等。很多祖辈家长将不善于交流的,内向、胆小的孩子定为心理不健康:“很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交往,什么都怕,不合。”“不喜欢和人交流,一人玩,不和小朋友合。”“说
话少,不爱交朋友。”还有较多的祖辈认为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孩子就是心理不健康:“喜欢摔别人的东西,有攻击性行为。”“不听话、无理要求。”“骂人,打架。”“贪小便宜,生活习惯没规律。”
祖辈对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一定的认识。较多的祖辈比较一致地认为夫妻离异、家庭不和睦、父母不良行为习惯对孩子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如“家庭不和睦,父母讲话不文明、不文雅,坏的生活习惯,打牌、搓麻将什么的。”“父母之间吵架,吓唬孩子。”“父母离婚,单亲家庭。”“最主要是家庭不和睦以及家长有不良习惯。”“父母离婚,吵架。”一些祖辈认识到教育方式的不当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如“父母关系不和,整天吵架,教育方法不一致,单方面护短。”“父母的教育方式。”“单亲、教育不当。”认识到家庭关系的融洽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如“父母及长辈的性格,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对长辈的态度,父母之间的态度。”“家庭和谐,文明,关注学习,不溺爱。”等等。
很多祖辈平时主要从行为规范、人际交往方面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其合理正常的要求、多与同伴交往、多鼓励孩子。”“叫他不要骂人,有好的生活习惯,对人有礼貌。”“平时注重他的言行,指出他做错和做对的地方,教育他饭前饭后要洗手,做事时要按
规矩来,有一定的社会公德。”也有一些祖辈对此觉得很困惑:“想去教育孩子但是文化水平不是太高,很想专家去咨询这样的事情。”“偶尔做,但也不知道该如何做。一般情况下,他自己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完成,比如穿衣吃饭啦,但小孩脾气比较暴躁,感觉挺没有耐心的。”
虽然一些祖辈家长对心理健康的内涵知之甚少,但可以看到不少祖辈已认识到情绪稳定、人际交往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幼儿阶段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家庭关系、父母行为习惯、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有意识地科学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不是很明晰。
2.祖辈的教育方式
(1)对孩子哭闹情绪的处理。祖辈家长典型的回答是“不理他,冷处理。现在大了,一般都讲道理,如果实在不行,偶尔也会打屁股。”“转移他的注意力。”“一般都哄,依着他的性子来,比如要什么东西,吃什么东西等。”由此可见,多数祖辈面对孩子的哭闹还是采用传统的处理方式——讲道理、训斥和哄,虽然不是一味地溺爱和护短,但在如何尊重和关怀孩子及问题的处理上缺乏灵活性。
(2)对孩子兴趣爱好的态度。绝大多数以鼓励、支持为主,以孩子父母的意见为主:“支持他、鼓励并帮助他。”“对于孩子的兴趣我们以鼓励、引导为主。不过大多数情况还要看他父母的意见。”“作为隔代的,我们就顺其自然。”“鼓励,随他去吧,反正他爸妈来说他,我们有些也不好讲。”由此可以看出,祖父母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大多持支持的态度和行为,且比较一致地认为这是父母的责任。说明多数祖父母并不过多干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将自己的教养定位于从属和辅助的地位,以“养”为主的地位。
(3)对孩子人际交往的关注。“我经常鼓励孩子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经常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会争取甚至会把别的事抛开让他去玩,这个是重心。”但也有少数祖辈认为家庭负担较重,给孩子交往的机会较少,“一般不会,一般不可能,一般我回家就烧晚饭了。”由此可见,祖辈对于孩子和同伴的交往大多持鼓励的态度。但在访谈中发现,出于对安全的考虑,祖辈对孩子与陌生人的交往基本持反对意见,因而孩子的交往大多处于祖辈的陪伴和控制之下。对孩子间发生矛盾时,祖辈的处理方式是:“教育孩子要礼让。要学会和小朋友友好相处,不做自私的小朋友。”“和其他小孩脱离接触,问清事由,说明后果,使双方得到认识。”“看情况来处理,如有人欺侮就告诉奶奶,在幼儿园要告诉老师。如果是小朋友之间的矛盾,教育他大家友好相处。”“如果碰到年纪比他小的,告诉他要让着人家,如果是年纪比
他大的,那么就不要在一起玩,不要你抢我夺的。”由此可以推断,孩子很少有自己处理冲突的机会。
(4)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我们主要通过访谈了解祖辈对孩子参与家务、独立完成任务、征求孩子意见的态度。对于孩子参与家务,祖辈非常典型的回答是“几乎没有,怕不安全。”“一般不叫他做,他爸妈会叫(他做家务)。”“一般不鼓励他做什么事,只叫他多吃点饭,家里也没什么事。”但对幼儿自己的事会鼓励他们自己做,无法独立完成时祖辈会帮忙:“穿衣、吃饭、整理玩具。不能自己独立完成时,帮助其完成,并教她如何自己去独立完成。”“会脱衣服,自己穿鞋,自己吃饭,整理玩具奶奶帮忙,不勉强他。”“穿衣、洗漱、吃饭、睡觉、整理玩具这些都做,但都做不完整。”祖辈主要在孩子吃和玩的问题上征询孩子意见:“吃饭要问的,吃稀饭还是面条?煮鸡蛋还是蒸蛋?水果你要买什么,你自己选。”“吃饭,吃的方面比较多(征询孩子的意见),还有就是玩,去哪玩啊什么的。”从中可以看出,祖辈已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包办代替较多;同时,从他们只在吃和玩上征求孩子的意见折射出他们内隐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未将孩子看成情感丰富有着多种精神和物质需要的个体。
(5)对孩子承受痛苦的态度。“安慰,当然要鼓励了,孩子已经很痛苦。”“孩子生病了,家长会买些玩具安抚情绪,打针挂水时让他向榜样人物学习,要坚强。”“安慰并想办法解决、鼓励孩子战胜痛苦。”可以看出,祖辈对幼儿承受痛苦的能力没有信心,且没能意识到痛苦对孩子成长的益处,而更多地想到为孩子排除痛苦。
从祖辈教育方式的访谈结果来看,祖辈家长能够给孩子以充分的关爱和安全保障,对现代教育观念有一定的认知,但真正开展教育时还是固守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表现为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关爱较多,包办代替较多,讲道理多,孩子的生活体验少,选择机会少,独立实践活动少。对孩子过度保护、限制、迁就甚至溺爱的现象也时有存在,使得孩子对祖辈产生过分的依赖,从而产生情绪问题、行为障碍、性格缺陷。
四、建议
笔者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幼儿的情感体验为主,最终让幼儿在丰富的情景中通过自身的感知和省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而对于祖辈来说,在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关键是要懂得如何改善教养中的态度和教养方式,提高自己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力。
1.我们以为,对祖辈教育教养能力的提高可以依托社区开展,社区教育机构可以适时向祖辈提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导与孙辈的良性互动与有效教育之道。目前已有一定的实践成果,比如辽宁省辽阳市的“隔代家长学校”,上海市嘉定区以祖辈为对象上门指导家庭早教服务等可供借鉴: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隔代教育咨询室”,帮助祖辈解决教育难题。
2.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师应多关注和亲近隔代教养幼儿,适当进行补偿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针对祖辈的教育讲座和祖孙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为祖辈提供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幼儿园应对幼儿进行关爱长辈的教育,实现祖辈和孩子的良性互动。
3.依托子女给祖辈提供帮助。子女要多和祖辈沟通,帮助老人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老人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同时,社会应加强对幼儿父母教养责任的教育,要让孩子的父母意识到从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来承担为人父母责任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