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预告:

  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诗词书画无不独领风骚,他曾经平步青云、官居高位,也曾经颠沛流离、九死一生,他是读书人的全民偶像,也是平民世界的知心朋友,一个不一样的唐宋八大家,一段不能被忘记的文化传奇,《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画外音】:

  这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化巨人,这是一个活得精彩的真心英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近一千年的时空当中,感染、感动着他身边周围、生前身后无数的人。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此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在未来将会以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的人生,影响着世间的人们。而他的一生,真的就像一部美妙的大片一样,自始至终震撼和撞击着每一个走近他的看客。

  苏轼,曾经创造了北宋科举考试历史上的最高分,拥有了全民偶像的殊荣;他是一个全能型的文坛领袖,也是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曾经青云直上、指点江山,也曾经几起几落、生死未卜,四十五岁被贬黄州,五十九岁被贬惠州,六十二岁被贬儋州,他的经历中似乎多了几分坎坷与折磨,但是也许恰恰是这样的苦难经历,造就了他独特而鲜明的魅力。于是,当我们回望他六十六年的人生就会发现,青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愈挫愈勇、老年的达观淡泊,竟然如此完美地结合在苏轼的身上,连绵千年依然余音绕梁。

  苏轼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他既写诗填词做文章,也挥汗弯腰种过田;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他是一个真诚得让人心碎的人,苏轼得到了最大多数人发自内心的喜爱。那么,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苏轼、欣赏苏轼,苏轼的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巨大的人格魅力?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苏轼苏东坡,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一起,走近这位唐宋八大家中可敬可爱的文化巨人。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苏轼》第一集《人见人爱苏东坡》,敬请关注。


【康震】: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兄弟、父子并称的著名人物,比如说在三国时代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在西晋时代还有所谓的三张: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到了明代,还有著名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宗道兄弟仨人。你看人家这一家子生得特别辉煌,一出来就是兄弟父子兵。还有咱们今天要讲的唐宋八大家的最后一个系列——“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一般的情况下,人们把父亲苏洵叫老苏,把大儿子苏轼叫大苏,最后那苏辙是小苏。但是咱们说句实话,就是刚才讲了三曹三张三袁,有很多其实大家都不太熟悉,三曹可能还好点,有的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你要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史上,兄弟父子并称的人里头,应该说三苏题西林壁苏轼名气是最大的、最为著名的,那么在这三苏当中我们先讲谁呢?大家可能会说你先讲苏洵吧,他是老爸。我们不弄论资排辈这种事,我们从三苏里边最有名的苏轼开始。苏轼大家都很熟悉了,你说苏轼有名气,你说苏轼很可爱,你说苏轼很可敬,你得说出理由来,你不能很笼统地这种理解。我们说苏轼很著名、名气大、很可敬也很可爱,主要的我们分四点来看他:

  第一点,苏轼是一个在文学艺术上的天才加全才,这是他的可爱的一个基础,何以见得呢?我们掰着指头可以算,在诗歌领域里边,苏轼和他的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被认为是宋代诗歌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词的方面,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公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和主要的代表人物。在散文方面,他和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被认为是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代表,有句话说得好,是欧文如潮、苏文如海,欧阳修的文章像潮水一样,苏轼的文章像大海一样,欧苏。苏轼的书法,苏、黄、米、蔡北宋四大家他排第一,这书法是大家。他的绘画,跟他的表哥文同学的画,被认为是北宋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画什么呢,枯木、怪石、墨竹。苏轼在哲学方面,是当时北宋关学、洛学、蜀学这三大派当中蜀学的代表人物。在史学方面,苏轼也颇有见地。
这么说吧,如果有一个人,只要在这其中的一项取得这样的成就,这辈子也可以告慰平生了,但是苏轼在这所有项目上都有斩获,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所以我们说他确实值得我们尊重,确实是个人见人爱的人。苏轼是天才加全才,这个特点在八大家当中是具有惟一性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可以再接着掰着指头算,你像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他们要么是散文家;要么是诗人;要么是政治家;要么是史学家;要么是文物收藏家;要么是有的兼而有之,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任何一个人像苏轼这样在
文学和艺术的领域里边有着全面的成就,在八大家当中,只有苏轼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他一生当中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总计将近一万首篇,他活了六十六岁,就算从二十岁开始创作,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这么大数量的创作,并且在这大的数量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精品,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确的一个奇迹。

  大家说你这说了半天,说他这个好、那个好的,何以见得呢?这创作到底在哪儿体现出来好呢?我们举个非常简单的小例子,写庐山。我们知道写庐山的诗,你首先得说人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绝了。你再怎么写吧,你再去庐山,还能写得比这更好吗?不可能。什么叫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苏轼就不会按照他这个套路再去写了,他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不写瀑布,不写生紫烟,写什么呢?写对庐山的人生的感悟。读李白的诗,你激情澎湃,激动得不行,浑身发热。读苏轼的诗,你会陷入到沉思当中,会把你变得更加成熟,会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正好写庐山这两首诗都是唐代和宋代最大的两位诗人,最著名的两位诗人,写出了两个时代风格和时代性格的不同,唐代是一个青春勃发的时代,而宋代是一个成熟而富于思考的时代。你得这么写,这么写就叫原创诗人,以前从来没人这么写过,从这角度没写过,而李白这么写了,你不能再按着他的路数来,那这就是苏东坡心中的庐山。

  你说苏轼,为什么老是说人家第一,什么全才、天才,这就是天才,你不服不行。所以我们说,这是他的第一个最大的特点。我刚才说了,天才加全才,在八大家当中独一份,这是他可爱的基础,才子谁不爱啊,人见人爱。
【画外音】:
 
  天才加全才,苏轼确实有这样的资格赢得人们的青睐,然而仅仅拥有才情和魅力恐怕是不
够的,平和与道德的力量才能够成为感召天下读书人的利器,苏轼在这方面恰恰是当仁不让。围绕在苏轼身边,活跃着一批著作等身、闻名天下的文化精英,苏轼以士林领袖的身份带动了北宋文坛的风起云涌,在北宋文坛上留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传奇佳话,那么苏轼究竟是如何成为士林领袖的?苏轼与他的弟子、学生们之间有着怎样感人的师生情谊呢?


【康震】:

  可光有才还不行,你还得有范儿。苏轼第二个可爱的地方是,他是士林的领袖,文人的领袖,这个可不是所有的天才和人才都能够有的地位。在八大家当中好几个人都当过领袖,比如说王安石,这不用我说,改革变法的领袖,他当过宰相,他当然是领袖,但是王安石缺人气,反对他的人太多了,他成不了精神领袖。欧阳修最接近于苏轼这种状况,他不但当过副宰相,算是政治上的领袖,同时他领袖伦,是文坛的盟主,这也算,但是欧阳修有个弱项,他在民间的影响力那跟苏轼根本没法比。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领袖,但是在政治上他们影响力要弱得多。至于像苏洵、苏辙、曾巩,那还从来没有获得过士林领袖这样的地
位。

  所以我们说苏轼这个士林的领袖,不是说着玩的,确实有他独特的地方:首先他有基础,什么基础?苏轼在政治上那也是一方诸侯,他做过多任的地方官,在杭州做过通判、副市长,还做过知州、市长,杭州知州、湖州知州、密州知州、扬州知州、颍州知州、登州的知州,八任。长期在地方担任第一行政首长,获得了丰富的地方行政经验。他在中央也做过很重要的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那你还让他做什么啊,都做遍了,就剩下做宰相了,翰林学士这就离宰相的位置特别近了,他做翰林学士的时候,他弟弟做的是副宰相,总不能让你们俩都做宰相吧?在政治上是很有基础的,很少有像苏轼这样的超级的大文人在政治上也有过如此广泛的经验,所以你说他是士林的领袖,首先在政治上他有这基础,

  但是我们说,你这个士林的领袖,你不是说你官当得多,官当得大,能够自立山头,就能够成为领袖的,大哥不是那么好做的,得真有个领袖的样子。苏轼最为人们所称道的就是他门下有所谓的四学士六君子,我们经常说孔子门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我想接受
过苏轼教诲和教导的人肯定非常多,但是这个六君子、这四学士肯定是在里边最优秀的人物,这些人能够聚集在苏轼的身边,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苏轼具有强大的道德的魅力,这些人,苏门四学士、六君子,你像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廌,这在当时文坛上那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他们为什么能够服服帖帖地跟随着苏东坡,道德的力量、人格的感召,还有文学和文化上卓越的创造力,让他们凝聚在一起。这不是因为苏轼官当得大,因为苏轼倒霉了好几回,他们是与苏轼的倒霉和兴起是共进退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荣俱荣很好做到,一损还要跟着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所以苏门的四学士六君子成为了后代文人心目当中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文人的体。苏轼对他这个领袖的地位是很自觉的,当仁不让,他给朋友的信里边说,说凡是一个盛世,是要有文章事业的,凡是文章事业要走向兴盛,必然要有领袖。想当年我的老师欧阳修就把领袖的重托给了我,我要自觉地承担起领袖的职责,我不是为了满足领袖的欲望,而是为了造成文章的盛世,等我老了,我over(死)了,我这副重担还要传给你们这些年轻人,文章的盛世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江山代有才人出,他是很自觉的。

  当然苏轼不是个夸夸其谈的人,不是说我做这个文坛盟主,你们就供着我,我洋洋自得,
我特有派、我特风光,不是的。我刚才说了,在江湖上做大哥首先是要承担义务的,这些六君子、这些四学士是要受教于他,是要受恩惠于他的,我们举个简单例子吧,六君子之一的晁补之写诗词和文章都写得非常好,他写了一篇文章挺好的,苏轼看了觉得写得也不错,可是有点小问题,这文章太华丽了。你想苏轼比这晁补之要大出十几岁、将近二十岁,既是长辈又是老师,而且苏轼当时在政治上地位很高,他看了这文章,他觉得这文章写得这么华丽是挺好,有才情,可是对于一个年轻的文学青年来讲,刚刚开始从事创作,他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先要写得平和一点,由平和慢慢地走向华丽,这符合创作的一般规律,如果现在就先华丽了,缺了点平和之气,对未来的创作发展不利。可是你想这晁补之那也不是一般的人,能让苏轼引入门内为入室弟子的人,肯定在当时已经是卓尔不了。苏轼就想到这个问题,说你看,我和年龄比他大,地位比他高,跟他又是师生关系,我要直接就这么跟他说,这年轻人虽然说狂点吧,他还是需要点锐气的,我一说,弄(得)他不高兴,垂头丧气的,失去了锐气也不好,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就给黄庭坚、他的大弟子写了一封信,黄庭坚只比他小八岁,而且黄庭坚说实在的,在诗歌方面跟苏轼并驾齐驱,所以他们两个人虽然是名义上有师生关系,但是亦师亦友,有些话跟黄庭坚就好说,他就跟黄庭坚说,说你看,这样,我这个意见你拿去,当做你自己的意见,你来告诉晁补之,效果会好很多,因为你们俩
是平辈,你跟他怎么说,他还能跟你争论,我跟他一说,他哑了,这就不好办了。你说这玩意儿容易吗?你说苏轼什么地位?要搁我们的话,我这么高地位,我说你小年轻两句,你怎么着你?你还跟我争不成?没有,我刚才说了,所谓士林的领袖、文人的风范你要细致而体贴入微地关心他的成长,你想得有多细,就说明你这个人的高度有多高。通过这样的方式,既给晁补之提了意见,又不挫伤他的锐气,非常厉害,这就是领袖的风采,这是苏轼可爱的第二个地方,士林的领袖,我们知道当领袖不容易,心得细、心得热,还得会关心人,不愧是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