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年级:
                                            时间:

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关于“从未止步”的作文例文及审题解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国平说:“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要求:自拟题目;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满与空
清空你的杯子,它才能被再次装满。 
   ——李小龙
“满”即学识、技艺之满,李小龙一生习武,以此充盈自己的功夫人生,谓之“满”;“空”即心境之空,纵身居上位,亦求知若海,虚心若愚,谓之“空".李小龙以其“满、空”哲学与其功夫融为一体,终呈现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功夫。 歌手文章
充实自我而放空心境,便能画出胸中的成竹. 
著名绘画大师黄宾虹一生的大突破多发生于其隐居时期,青年时代已在画坛略有薄名的他不止于流俗,拒绝酒席上的推杯问盏,亦拒绝酒席下的钱画交易。于青山绿水之间心静心清,精心作画以充实画风.终促成“池阳湖画风之变",蜚声画坛. 
黄先生的成功源自他对自身画艺的充实,以“板凳安坐十年岭”的坚持坚守来填满自己的绘画人生,终致心中所愿与眼前的山光水步步契合.他的成功亦源自他对自身画艺的不断充实,绘画艺之精湛已少人能及,他仍能保持孩童的心境来打量这个世界.充实自我而从未止步不前,这一满一空之间,黄突红完成了华丽转身,于画坛留下那专属于他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博采众长而不汲名利,便能绘鸿鹄于笔下句篇。 
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师之一的是,他竟毫无半张文凭。他人问及,他便领首一笑:“如何让我逐文凭?若我专注于学位的攻读,终其一生,可能只能看到一个课题,而我愿看得更为宽广。”先生学识着实渊博,通文史,精通回国语言。他所延展的学识,已生根发芽,光荫后人。
博采众长而吞吐万象,是陈寅恪的“求满”,不断用各种新知来装点自己的人生花园。不戚戚于宝贵,亦不汲汲于名利,这是寅恪先生的“求空”.不断在生命的明镜灵台前与灵魂促膝而谈,由于肚有墨水,而面常有谦恭之。 
求满而不求空,此人必狂妄自大,不知山外更有山,人外更有人. 
回首历史画卷,孔孟、胡适??这些可爱的老人已渐入历史深处,但他们身上的满与空,却仍能让我们细斟慢酌。 
充实自我,放空心境,如此人生,岂不美好如斯?
试题分析:“满与空”这个题目属于关系型作文题,同时它还是一个哲理性的话题。“满与空”可以是物理属性上的两种状态,如客人到家,给对方斟酒须要“满杯”;逛商场看到心仪的商品,但摸摸口袋却囊中羞涩,空空如也。也可以是人心灵深处的两种状况,结合提示语我们至少可
以这样理解:“满”可以指物质欲望太甚、日程安排太满等等,“空"可以指心中没有真善美的滋养,生命很空洞、苦涩,过分追逐外界而忘记自我的存在,完全投入到物欲谋求中,忘记心中忽视对道德律的敬畏等等。
点睛:关系型作文,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故构思作文之前,最重要的是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辨清构成话题的词和词、短语和短语之间的特定关系。我们认为,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
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再如“名师与高徒",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再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本题主要要学生阐明“欲望"和“理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理性,欲望就会泛滥,导致“事息人亡”的恶果;没有“欲望"的理性,只能使事物“就地打转",止步不前。此题应分析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