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综合实践教案
【篇一:2014-2015年小学综合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
主题一 我的物品各就各位
一、 活动设计思路
年级正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一个关键的阶段。 现在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 以及专属于自己的物品,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来帮助孩子养成整理、 归类自己物品的好习惯, 是我们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
二、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知道物品是怎么分类的。
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会调查访问的方法以及收集、 整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2.通过活动, 拓展物品分类的知识,并且能科学、 合理地分类整理物品。 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让孩子体验动手的快乐以及成功的快乐。
三、 学时计划安排建议
建议 4 课时
四、 教学指导方法及建议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去想, 而不是带孩子去做,当孩子没有经验,没有头绪的时候, 老师要及时出现,引导学生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终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完成这项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积累生活的经验,提升自己的能力。
本次活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能需要教师或家长前期花一些时间来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同时,这次活动需要留给学生充裕时间去实践,所以单凭学校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陪伴互动和积极配合。
( 一 )发现问题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物品,如玩具、 图书、 手工制品等等,有时我们会发现它们被杂乱无章地摆放在家里,很凌乱,使人的心情也很杂乱, 怎么样使我们的空间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物品能够合理的摆放, 时间得到有效的利用, 这是我们应该培养的生活能力, 老师可以从年级开始带领 孩子们养成 整理 自己物品的好习惯。
( 二 ) 活动准备
确定活动主题: 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确定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当作活动的主题, 老师要对学生选择的主题活动的可实施性进行指导。书中针对案例主题进行了活动准备说明, 主要是图书分类方面的知识。
( 三 ) 实施阶段
1.第一步: 指导学生将已确定需要整理的物品单独归放在一起, 注意归放地点的选择, 以及简单的分类。
2.第二步: 分类。在这个环节中, 老师可以给出分类的一些方法,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或从父母那里了解其他的分类方法,并进行分类。 比如: 书籍可以按照书籍种类、 读者年龄来分类, 物品可以按照新旧、 种类、 质地来分类。
3.第三步: 将整理完的物品的分类和数量记录在表格中。在这个环节中, 老
师可以安排同桌之间互相核对,互相学习对方的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合作的学习方法。
4.第四步: 将分类完的物品整齐地各就各位摆放好。这里,老师指导学生学习将劳动成果加以记录和结,并把它们保存下来,作为孩子成长记录的一部分。例如:把整理后的物品拍成照片,进行成果展示;还可以让家长协助将整理的过程拍成视频记录下来;还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 四 ) 活动评价
对于二年级孩子的评价语言要积极正面,以鼓励为主,多从具体的评价内入手, 例如: 某某同学的书籍分类很准确,某某同学物品分类很清楚等。 还可以从态度和情感上加以肯定。
( 五 ) 活动延伸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上, 还要给孩子渗透一些责任和情感教育, 例如: 环保意识、 低碳意识、 与人分享、 感恩等等。 在这一课的延伸活动中,老师可以建议学生把一些不用的物品集合起来, 进行以物换物的实践, 也可以利用捐助的机会, 送给其他更需要这些物品的孩子们,以体验分享、 合作的快乐。
综合实践教案 主题二 零食与我们的生活
一、 活动设计思路
零食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解馋小食品,有的孩子甚至对零食处于迷恋的状态。 基于这种现状, 既然无法规避零食对孩子的诱惑,那么帮助学生了解零食的种类,学会如何选择营养相对均衡、 全面的零食, 知道如何吃零食更健康就成为一种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本次活动中, 通过设计问一问、 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对零食的了解从美味诱惑逐步上升到美味健康的层面上来,在体验实践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零食的认识。本次活动要进行两次小调查, 但内容和深度不同, 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一步步开展活动。
二、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零食的分类。
2. 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爱吃的零食种类。
3.了解怎样吃零食才健康。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2.培养学生主动、 真诚地参与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三、 学时计划安排建议
建议 3 课时
四、 教学指导方法及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 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
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 “考察”“实验” “探究” 等一系列活动中指导孩子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在询问过程中提升孩子的沟通能力。
( 一 )发现问题
这一环节从孩子熟悉的问题入手,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让孩子说一说自己关于零食的理解、 认识、问 题、 矛盾或困惑。如: 为什么男生爱吃辣的零食?女生为什么爱吃甜的零食?妈妈说 零食吃多了会发胖,为什么呢?爸爸不让我吃零食, 说吃饭最好!可我饿的时
候还不能吃点零食吗?
零食吃多了会蛀牙吗?
??
( 二 ) 活动准备
向长辈、 老师了解什么样的食物是零食。
1.小调查
指导孩子如何填写表格, 并在询问过程中提升孩子的沟通能力。指导孩子会看表格, 并会填写。
2.实地看一看
到超市看一看,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超市里的零食都是分
3.我的发现
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分析。从调查中, 孩子可能会发现很多人都爱吃零食。那么大家又是怎样吃零食的呢?引导孩子进入实施阶段。
( 三 ) 实施阶段
1.通过第次小调查了解大家吃零食的习惯。此次调查更具有目的性, 了解同学们吃零食的习惯, 为后期的交流、 讨论提供素材。在填写表格第三栏时, 注意用选择的形式, 体会用字母表示时的便捷。这为孩子后期自己设计问卷调查时,应用选择、判断形式作了铺垫关于吃零食的习惯, 教材中只列举了8 种情况, 引导孩子在交流中作进一步补充。
2. 开展交流讨论环节, 可分为两个层次:
( 1 ) 通过交流、 讨论, 知道吃零食有一定的必要性。 (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从生活实际出发, 列举什么情况下需要吃零食,如外出游玩时, 无法固定用餐时可用零食充饥;上午两节课后, 可食用富含营养的零食; 朋友聚会时, 可吃少量的零食??
( 2 ) 通过交流讨论及专家的建议, 使学生明白要选择健康的、有营养的零食; 还要注意不要选择 “三无” 产品, 购买时查看生产日期、 保质期等; 为了不影响正餐,吃零食的时
间应选择在两餐之间; 还要注意用餐卫生。
“三无” 食品一般是指无生产日期、 无质量合格证以及无生产厂家、来路不明的产品。另一种说法是, “三无” 食品是无生产厂名,二无生产厂址, 三无生产卫生许可证编码的产品。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 规定必须有中文厂名、中文厂址、电话、 许可证号、 产品标志、生产日期、中文产品说明书, 如有必要时还需要有限定性或提示性说明等等, 凡是缺少的均视为不合格产品。上述要求缺少其中之一, 均可视为 “三无” 食品。三无产品的危害: “三无” 食品可能是过期食品、含有素和防腐剂的食品, 甚至是地下工厂生产的食品。 食用了这一类食品, 轻则腹痛, 重则呕吐、 腹泻, 甚至食物中毒。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
厂时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品质有所下降, 但很可能仍然能够安全食用; 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在保质期之内, 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 虽然没有过期意味着食物仍具有安全性和口感, 但毕竟随着时间的延长, 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例如, 某种酸奶的保质期是 14 天,但实际上, 即便在冰箱中储藏, 其中的乳酸菌活菌数量都在不断降低。所以, 为了获得最好的营养, 最好能够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食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