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离骚》是战国诗⼈屈原创作的⽂学作品。作品中⼤量的⽐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中语⽂《离骚》课⽂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申之以揽茝。
  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
  众⼥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
  固时俗之⼯巧兮,偭规矩⽽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兮,⾃前世⽽固然。
  何⽅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相安?
  屈⼼⽽抑志兮,忍尤⽽攘诟。
  伏清⽩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息。
  进不⼊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之可惩。
⾼中语⽂《离骚》课⽂教案
  教学⽬的:
  1、理解本诗运⽤⼤量⽐喻、象征⼿法的作⽤。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盾中执着⾃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喻、象征⼿法所揭⽰的意蕴、作⽤。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
  教学⽅法:诵读、质疑和点拨
  教学过程:
  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吟图》,由学⽣介绍屈原主要⾝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的爱国诗⼈之⼀,“信⽽见疑,忠⽽被谤”。“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
  修姱鞿羁蹇蕙纕揽茝谣诼偭规矩忳郁⾢侘傺溘死鸷鸟攘垢兰皋芰荷岌岌
  偭规矩⽽改错
  忳郁⾢余侘傺兮
  何⽅圆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灵修之浩荡兮
  固世俗之⼯巧兮
  竞周容以为度
  ······(古今异义)
  伏清⽩以死直兮
  屈⼼⽽抑志兮
  回朕车以复路兮
  ······(词类活⽤)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
  ⾼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特殊句式)
  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志的句⼦,如“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艰”,请把他们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显性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节选的这⼀部分,特别是直接抒情的句⼦,展⽰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残酷现实之间的⽭盾,表达了诗⼈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决不改变⾃⼰的⾼尚情操。
  4、⽐喻、象征⼿法的⼤量运⽤:
  出本诗中有关⽐喻和象征的句⼦,运⽤数据统计看看到底有多少个⽐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喻和象征的区别:⽐喻有本体、喻体之分,⽐喻的喻体为虚,象征物为实际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纠缠于此。)
  引导学⽣逐⼀理解⽐喻句的意蕴和作⽤: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喻诗⼈⾼尚的德⾏。
  众⼥嫉余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许多⼩⼈;⾼尚德⾏。(⽐喻)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喻准则、准则。
  鸷鸟之不兮,⾃前世⽽固然。何⽅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相安:⽐喻君⼦不能与⼩⼈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裳:⽐喻诗⼈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品质。
  象征: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息;忽反顾以游⽬兮,将往观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体会这些⽐喻和象征的作⽤:具有更强烈的形象感染⼒;⽐兴象征传统的继承;与直抒胸臆的句⼦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反映荆楚民族⾃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结之情;⽂⼈⾼雅的贵族⽓韵。(⽐较与《诗经》当中⽐兴⼿法的不同。)
  5、诵读课⽂之后,进⾏情境对话:
  屈原“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息。”假若屈原在长着兰草的⽔边⾼地、长着椒树的⼭冈遇到了穿越⽽来的东晋⼤诗⼈陶渊明、北宋⼤词⼈苏轼,他们之间将展开⼀场怎样的对话?
  明确:
  屈原:求索真理,⽮志不渝;忠贞于国,知其不可⽽为之。
  陶渊明:全⾝保⽣,质性⾃然,独善其⾝,超然世外。
  苏轼:旷达⾃适,顺逆泰然,⾃得其乐,随遇⽽安。
  6、批判性思维培养:
  “众⼥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中,屈原⾃拟为⼥性,以许多⼥⼈嫉妒⾃⼰秀美的峨眉,因⽽毁谤⾃⼰好做*荡之事,来⽐喻⾃⼰与⼩之间的尖锐冲突。你如何看待屈原这种“拟⼥性”的写法?
  明确:
  屈原的“拟⼥性”的写法是值得肯定的,他⽤“拟⼥性”的写法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发更加
真实和⾃然。使⼈们更易接受和理解。⽽且“拟⼥性”的写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的不少“闺怨诗”就是男性作者借⼥性的⾝份进⾏创作的,他们以⼥性的⼝吻或⾝份来抒发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蕴深远。
  屈原的“拟⼥性”的写法是封建思想下的产物,是消极的。他的以“男⼥”对应“刚柔”的观点,是⼀种封建的哲学思想,其发展到后来就是男尊⼥卑的封建性别观念。并且屈原的“拟⼥性”的写法将夫妻关系等同于君⾂关系,强化了君主的权⼒,⾂⼦在“君为⾂纲,⽗为⼦纲,夫为妻纲”的思想影响下⽆条件地⾂服于君主,使君主关系固化乃⾄僵化。
  7、学⽣质疑:
  8、整本书阅读:推荐读整本《离骚》,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9、拓展活动:湖南汨罗拟于2019年端午节前,开展⾯向全球华⼈⽂化圈的屈⼦祠征联⼤赛,请从屈原忠贞于国、以⾝殉国、坚持真理、正道直⾏、⽂采风流、泽被楚地等⾓度来撰写⼀幅褒扬、凭吊和感怀的对联。
  10、教学反思:
  疏通式朗读和理解性朗读更需要加强。要准契合点点燃学⽣学习《离骚》的热情,如⽐较阅读。
⾼中语⽂《离骚》课⽂赏析
  宋代史学家、词⼈宋祁说:“《离骚》这部作品为词赋之祖,后⼈为之,如⾄⽅不能加矩,⾄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这部作品不仅开辟了⼀个⼴阔的⽂学领域,⽽且是中国诗赋⽅⾯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屈原原文  《离骚》这部作品作于楚怀王⼆⼗四、五年(前305、前304)诗⼈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在郢都以东折⽽东流⼀段的北⾯,现今天门、应城、京⼭、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六年诗⼈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量合伙陷害,⽽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败于秦,才将诗⼈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怀王⼆⼗四年秦楚合婚,⼆⼗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诗⼈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这部作品当是诗⼈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太祖,末尾⾔“临睨旧乡”⽽不忍离去,中间⼜写到灵氛占⼘、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这部作品是⼀⾸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些⽚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兮。后悔遁⽽有他这个⼈。……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诗⼈屈原态度
上的⼏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了浪漫主义的⽅法:不仅运⽤了神话、传说材料,也⼤量运⽤了⽐兴⼿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杂记》)。⽽诗⼈采⽤的⽐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基于传统⽂化的底蕴,因⽽总给⼈以⾔有尽⽽意⽆穷之感。
  由于诗⼈⽆⽐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整⾸诗如⼤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玩味,⽆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不凡的艺术匠⼼。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物以及⼈格化了的⽇、⽉、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个补充。在⼈间见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样见不到天帝;在⼈间是“众皆竞进以贪婪”,不到同志,到天上求⼥也同样⼀事⽆成。这同《聊斋志异》中《席⽅平》篇写阴间的作⽤有些相似。只是《席⽅平》中主⼈公是经过由⼈到⿁的变化才到另⼀个世界,⽽《离骚》这部作品中则是⾃由来往于天地之间。这种构思更适宜于表现抒情诗瞬息变化的激情。诗⼈设想的天界是在⾼空和传说中的神⼭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致的,所以显得⼗分⾃然,⽐起后世⽂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彩,⽽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诗⼈所展现的背景是⼴阔的,雄伟的,瑰丽的。其意境之美、之壮、之悲,是前⽆古⼈的。特别地,诗⼈⽤了龙马的形象,作为由⼈间到天界,由天界到⼈间的⼯具。《尚书中候》佚⽂中说,帝尧继位,“龙马衔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动物龙的原型之⼀即是神化的骏马。《周礼》中说“马⼋尺以上为龙”,《吕⽒春秋》说“马之美者,青龙之匹,
遗风之乘”。在⼈间为马,⼀升空即为龙。本来只是地⾯与⾼空之分,⽽由于神骏变化所起的暗⽰作⽤,则⾼空便成了天界。诗⼈借助⾃⼰由⼈间到天上,由天上到⼈间的情节变化,形成了这⾸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开⼤阖。诗中所写⽚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以外化思想的⽃争与情绪变化。然⽽这些情节却⼗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离骚》这部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个⾼⼤的抒情主⼈公形象。⾸先,他这个⼈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顑颔亦何伤。”很多诗⼈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诗⼈屈原”⼆字,⼈们也可以⼀眼认出是诗⼈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这个⼈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他这个⼈是⼀位进步的政治改⾰家,主张法治(“循绳墨⽽不颇”),主张举贤授能。第⼆,他这个⼈主张美政,重视⼈民的利益和⼈民的作⽤(“皇天⽆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暴虐和⾂⼦的追逐私利(陈辞⼀段可见)。第三,他这个⼈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数仁⼈志⼠以品格与⾏为的⽰范,也给了他这个⼈们以⼒量。
  《离骚》这部作品的语⾔是相当美的。⾸先,⼤量运⽤了⽐喻象征的⼿法。如以采摘⾹草喻加强⾃⾝修养,佩带⾹草喻保持修洁等。但诗⼈的表现⼿段却⽐⼀般的⽐喻⾼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然由“芰荷”、“芙蓉”⽽来,是照应前⼆句的,但它⼜是⽤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明。
其次,运⽤了不少⾹花、⾹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的⽐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彩美。⾃诗⼈屈原以来,“⾹草美⼈”就已经成为了⾼洁⼈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密⾬斜侵薜荔墙。”)
  再次,整⾸诗以四句为⼀节,每节中⼜由两个⽤“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整⾸诗⼀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最后,运⽤了对偶的修辞⼿法,如“⼣归次于穷⽯兮,朝濯发乎洧盘”;“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历兹”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与唐宋律诗对仗⽆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