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文章《端午的鸭蛋》汪曾祺写的回忆性散文,选自《汪曾祺全集》。文章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高邮端午的种种风俗,最后引出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语言闲适自由,平淡有味,表达出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对故乡高邮鸭蛋的赞美之情。
作背景1981年,汪曾祺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时值端午节,各种端午风俗引起了作者的回忆。于是汪曾祺写下了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戏剧剧本《沙家浜》、《大劈棺》,台湾版作品集《茱萸集》、《寂寞与温暖》,文论集《晚翠文谈》,散文集《蒲桥集》等。
词语注释:1、五毒:说法不一,一说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2、寄名:旧俗幼童认僧尼为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3、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4、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汉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
5、硝药:指火药,的一类。主要用作引燃药或发射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6、苋菜:苋科,苋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7、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8、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9、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10、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1、《随园食单·小菜单》:古代中国烹饪著作。
12、络子: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13、大襟:纽扣在一侧的中装的前面部分,通常从左侧到右侧,盖住底襟。
14、腌:把鱼、肉、蛋、蔬菜、果品等加上盐、糖、酱、酒等。
15、薄罗:薄薄的罗纱。
16、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囊萤,用口袋装萤火虫。映雪,用雪的反光。
17、车胤: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东晋大臣。
18、练囊:用一种白的绢做成的口袋。
作品鉴赏:文学鉴赏:内容赏析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
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为下文的“鸭蛋”的出现做了铺垫,从而使文章语言显得过渡自然。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三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文字轻松幽默,流露出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在这一部分作者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第三部分(第四至第七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缓缓展开,环环相扣,一丝不乱。这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写
家乡腌蛋的特点。作者将文言词语与口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倍添韵味。例如:质细而油多、入口、尤为别处所不及,属古汉语语言,而“发干、发粉”又极俗。“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富有动感。
行文立意
1、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2、文章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善于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美,用浓浓的深情,酿出了人生滋味。
 名家点评
人民日报编辑嘉木:一心只问花鸟鱼虫,天光云影,也自得其乐。这份勉强不来的恬淡,也许才是真正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彭淑芳:他一改传统的乡愁情绪,以轻快明丽的笔调,描绘家乡风俗,为
读者呈现了一幅彩妍丽、风情独特的故乡风俗画,将浓郁的故乡情以及独特的生活情寄寓在短小的言语形式中,看似平淡无奇,细读却颇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