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读后感
缺憾的意思《飘》读后感1
那个“双颊如玫瑰、双眸似翡翠”的美丽少女斯嘉丽向我们款款走来,有着猫一样的轻盈步履,猫一样的迷人笑容,猫一样的碧眼炯炯。她盛放成为乱世中最娇艳的花朵,她的舞步身姿摇曳一个时代。
她无疑是勇敢的。她勇敢地打破陈规,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心灵,做着同那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截然不同的事。在倡导女性含蓄委婉的时代直言表白,且不论对爱情的追求中掺杂的虚荣,至少那一份勇气难能可贵。碍于旁人眼光而压抑自身真实愿望,以至于留下长久遗憾的,别说那时,即便是在今日也并不少见。火光冲天的围城之夜,她陪在待产的梅兰妮身旁,冷静地为她接生。为了保卫自己和家园,她果断杀死进门的盗贼,顶着巨大的世俗压力,不顾旁人的风言风语,亲自经营锯木厂。“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那天,而是从悲叹与绝望中产生对人生的挑战,以勇敢迈向意志那天。”
看似柔弱的她,却是惊人的坚韧顽强。当战火将过去的时代燃烧成为灰烬,当一直被当作
依靠的温柔坚强的母亲不辞而别,父亲神志不清,妹妹病重,家奴所剩无几,家中财产粮食几乎被掠夺殆尽时,她高昂头颅,决不回首,决心为她的亲人和家园战斗到底。承受着饥饿贫困的痛苦,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带头挖蔬菜,摘棉花,想尽办法筹税款,带领全家人度过难关。“明天就是另外一天”。她从不屈服,永不屈服。当深爱她、一直信任和庇护她的梅兰妮去世,瑞德心灰意冷地离开,她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对明天充满信心。“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她坦率、纯真,敢爱敢恨,又爱慕虚荣,叛逆高傲。她自然是任性和冲动的:仅为报复而嫁给查尔斯,自己却并不爱他。她冷酷而残忍,为了一家人的生存而抢走妹妹的心上人肯尼迪,欺骗他,利用他,让他陷于深深的痛苦而最后死去,却未给他真正的爱。对压榨廉价劳动力,她毫无愧意。她自私而贪婪,对金钱的渴望极为强烈,对名利的重视超乎寻常。但这贪婪却也情有可原,甚至是早期资本主义的资本家所必备的品质。她很是精明,善于计算更善于经商,所以事业成功亦遭人非议。但她并非时时聪明。她直到最后才发觉梅兰妮的善良,她对自己的支持与保护。她固执了十多个春秋才看清自己对阿希礼并无真正的爱情。瑞德离去时,她才发现自己爱他、需要他,但已无力挽留。她的善良富于弹性,她对自己的孩子缺乏关爱和耐心,然而北军围城时,是她守在梅兰妮身边,不顾一路
劳累颠簸将她和孩子带回庄园,细心照料他们,收容阿希礼一家。她的多种性格组合注定了她最后的结局。
飘读后感 然而,在斯嘉丽·奥哈拉的生命里,比对任何人的爱情都更强烈的,是对家园的热爱。对塔拉庄园的热爱,对土地的热爱,是她一生中真正的信仰。曾经对父亲口中“值得为它战斗,值得为它死去”的土地不屑一顾的她,终于在战火席卷熟悉的世界后,认识到塔拉庄园是她所仅有的一切,值得为之战斗的一切。她拒绝让自己和家人背井离乡去仰仗亲戚的布施,竭尽全力保卫她的庄园,不惜一切代价。塔拉庄园于她,也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一个可以从容呼吸的空间,一只抚慰她受伤心灵的手,给予她慰藉,更让她汲取信心、力量和希望。
描写桃花的句子 不要畏惧世俗的陈规,不要因担忧流言蜚语而中断自己前进的脚步。当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时,昂首前行,用坚强与命运对抗,竭尽所能。相信历经艰辛痛苦,终将获得灿烂的未来。每个人都应当信仰一种经久不变的东西。我们活在这纷繁多变的世界上,总该为一个理由而执着。
《飘》读后感2
有很多部经典的小说是拍成过电影和电视剧的。《飘》也是如此,电影版的《乱世佳人》里同样绿眼睛的费雯丽曾倾倒过无数的人。而我没有看过电影,我看的《飘》是母亲传给我的。发黄的纸页,遥远的年代—却恰到好处地配合了这悠远的、给人带来无限遐思的作品。
很多人都不喜欢郝思嘉这个人,认为她太“作“了。不错,郝思嘉的确是一个“作”的典范,但在她的身上依然体现着女性特有的,也是颇为独到的魅力。
16岁的她倾心于贵族少爷希礼并大胆地表明自己的爱意,并有过一个很冲动的想法—私奔。这时的郝思嘉还是一个小孩子,有着妓好的面貌和身材,也许还有着爱尔兰血统中的热情、固执。她其实也不明白,她对希礼的爱究竟是什么,究竟是爱他骑马时的英俊,还是爱他灰的眼睛、金的脱须,抑或是她所不了解的他的长篇大论呢?显然她自己并不明白。只知道她喜欢他.要和他结婚,这里面也带有些好胜的昧道。然而就是这种少女时代建立起来的、甚至有一些盲目的“爱”影响到郝思嘉的一生。也正是这种从小就根深蒂固着的争强好胜、倔强、执著以及她独有的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她的人生。
美国的南北战争可以说是郝思嘉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使她从一个无优无虑的、任性的孩子
一下却成为了别人的妻子,之后又成了寡妇,做了一个孩子的母亲。这些角在短短的一年里变换,而战争的阴影却又日益扩大。这个时候,她的心情是很复杂的。而作者在这一方面的描写特别成功。一方面,作为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子,郝思嘉依然有着无法掩饰的天真和向往自由的感情;另一方面,她常常为要陷人丧服一生而烦恼。还有那个啼哭着的婴儿,她为之而困惑。她也只是一个孩子,又怎能做一个母亲。然而,战争,这一残酷而漫长的考验真正挖掘出了郝思嘉身上深藏的东西。
三国时期三大战役 无论是在炮火连天中照顾待产的媚兰—希礼的妻子,还是在危机四伏里只身赶车回故乡还带着刚生产完的媚兰、小孩以及她自己的儿子。正是在这种种艰难的环境下,在挣扎于死亡线上的斗争里,我才看到了郝思嘉的敢、坚毅,也看到了她不同于一般女人的韧劲。
生活本来就是一种选择。在战争初期,郝思嘉可以选择丢下媚兰回到母亲身边,也可以选择留下,忠于对希礼的誓言在笼罩着死亡的城市中照顾媚兰,她选择了留下;逃亡的时候.她可以选择丢下奄奄一息的媚兰,但她选择带她一起走;在生与死的斗争里,她可以选择逃避,容易地死去,但她选择了面对,艰难地生活。所以,面对这种种选择,郝思嘉勇敢地选择要走的路,她选得很辛苦,但她走得很顽强。但如果作者只是偏重于她这一方面的描
写,那么一定是很苍白的。郝思嘉是一个女人,她有她的温情,她也恐惧,她也害怕,她也想有一个男人可以依靠。然而远赴战场的希札,未战已逝的查理,半路弃她而去投奔战事的瑞德,都无法给这个女子一点支持,一点照料。所以她没有办法,只能靠自己。郝思嘉也很无助,她也想扑到母亲的怀抱里,抓住母亲的衣裙,觉得母亲会赶走一切的鬼怪和恐惧。然而她也听说母亲有病了,恐怕已经死在床上了。所以她没有其他的选择,因为她本身也是一个母亲,还有许多人要她照顾,所以她只能紧紧抓住心中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热爱。顶住一切恐惧从死亡里挣扎向光明。
《飘》读后感32021年春节假期
很久没有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小说了,尤其是世界名著类的,哪怕归属于通俗小说。
最近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中篇小说《幻夜》及《百年孤独》等虽都有不痛不痒的触动,却总是少了一些让我为书中的人物、情节、揭示的“真理”休戚与共的趣味。
不过我敢肯定,这不是书不够精彩的缘故,我热爱每一本能到我手中书,他们都是经过普罗大众挑剔过筛的结晶。之所以有些能触动我有些划过也便不再留念,更多的是我的心境与困惑是否能在当下书籍获取共鸣,或是解惑答疑。
纵置发动机 这次翻看《飘》也是机缘巧合。它存在kindle里已不下半年,每一次书荒,眼神触过这个名字,都是毫不留念着摒弃。不知道为什么对这类噱头很大的名著反而更不敢兴趣,或许是因为涉及了太多的国外历史、阶层制度、思想差异?上一次看《百年孤独》,也不过是因为感觉受到了神指引。不过名著总是有他永流传的价值,仔细一想,还那么多的书不曾静心享受,这是多少可惜的事。
这本气势恢宏的长篇小说,有太多太多让我触动的情境。仅仅是人物某一些品格便让我唏嘘不已,斯嘉丽的愚昧无知与坚韧、白瑞德的洞察高傲、希里的无能、媚兰的善良等等,都可以让我开始絮絮叨叨一番,而小说背景下的恢弘美国南北战争战争带来的时代变迁,让我又陷入及自身渺小之感的寒蝉之禁中。
小说结尾时,思嘉才28岁,自她16岁开始掌控自己人生,才12年。动荡的年代导致她本该波澜无惊的贵妇生活失去生活保障,挣扎着一次次的崛起的同时,陆续遭受亲情友情爱情三重覆灭。她以超乎寻常的爱尔兰精神,不断抵抗着生活的碾压。她展现的“愚昧无知”恰恰是每个幼稚的人都在坚持的观点,爱而不得带来执着、陷入深渊的苦苦挣扎,美梦成真时的任性,都是人性最通用的弱点。只不过她敢爱敢恨,在深尝战乱贫穷的可怕后,不顾代价地用自己的方式征服这个世界。
而白瑞德,这个比思嘉年长17岁的男人。过于宽广的眼界与和各人打交道经验,轻而易举地看穿她的每一个小心思,小心翼翼地宠爱着着任性的灵魂。因为过分清晰的洞察力,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无力的境地,男人就算拥有再怎么强大的内心都需要有有一片女人母性的柔软来承载,而一次次的不得后,终于消磨尽了所有的爱意。我想着这死灰般的落寞是最可怕的,其实哪怕有一丝的欲望,都能挑逗起一个人的生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