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下⾯是分享的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
  【解释】: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样,⽔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却安居其下⽽不与之争。
  ⽔是⽣命的源泉。这⾥⽤⽔⽐喻上善者的⼈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记中写道:“做⼈应该像⽼⼦所说的如⽔⼀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再向前流去。容器是⽅的,它成为⽅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切都重要,⽐⼀切都强。”
  2、不⾃见,故明;不⾃是,故彰;不⾃伐,故有功;不⾃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解释】:不只看到⾃⼰,便能更明了世事;不⾃以为是,反⽽能更彰显⾃⼰;不⾃我夸耀,反⽽能成就功业;不⾃⾼⾃⼤,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不争”被道家视为⼀种天道⾃然准则,它实际上是⼀种以不争为争的君⼦之术和处世之⽅。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故能长⽣。
  【解释】: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存,所以能够长久⽣存。
  天地不⾃⽣,故能长⽣,⽼⼦以天地体现⼤道之品格⽽昭⽰⼈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不终⽇。
  【解释】:狂暴的飓风刮不⼀早晨,倾盆⼤⾬下不⼀天。
  ⽼⼦主张“希⾔⾃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然的。飘风、骤⾬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令⼈⽬盲,五⾳令⼈⽿聋,五味令⼈⼝爽,弛骋⽥猎令⼈⼼发狂,难得之货令⼈⾏妨。
  【解释】:五颜六⾊使⼈眼花缭乱,五⾳(铿锵)使⼈听觉不敏,五味悦⼝使⼈⼝味败坏,驰马打猎使⼈⼼发狂,珍贵的财物使⼈偷和抢。
  “五⾊”、“五⾳”“五味”本⾝是⼈类⽂化的组成部分,⽼⼦并⾮主张禁欲,⽽是反对纵欲。
  6、持⽽盈之,不如其已。揣⽽锐之,不可常保。⾦⽟满堂,莫之能守。富贵⽽骄,⾃遗其咎。
  【解释】: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锤尖了⼜从⽽磨得锋利⽆⽐,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却⽆法永久的守藏。⾝处富贵⽽⼜骄纵⽆度,只能⾃取灾殃。
  ⽼⼦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满堂、富贵⽽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解释】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迷惑。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主张⽤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解释】:使⼼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道的存在。
  只有符合于⾃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解释】:保持本质淳朴⽆华,减少私⼼贪欲(就能为道⽆忧)。
  ⽼⼦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失其本真。⽼
⼦主张⼈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焉,有不信焉。
  【解释】:诚信不⾜,就会失去信任。⼈⽆信不⽴,⼀个⼈不讲信⽤,就不能在社会上⽴⾜。
  11、道常⽆为,⽽⽆不为。
  【解释】:⼤道永远顺应⾃然⽽⽆为,但没有⼀件事不是它所为。这是⽼⼦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为并⾮什么都不做,⽆不为是对⽆为的作⽤的评价。
  12、企者不⽴,跨者不⾏。⾃见者不明,⾃是者不彰,⾃伐者⽆功,⾃矜者不长。
  【解释】:踮起脚跟不能久⽴,跨步过⼤⽆法远⾏。⾃以为有见识的⼈反⽽不明⽩,⾃以为是的⼈是⾮不分,⾃我炫耀的⼈不能见功,⾃⾼⾃⼤的⼈不会有长进。
  体现了⽼⼦的⽆为⽽治思想。只有不违背⾃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的。
  13、⼈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解释】:⼈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然。
  此句为⽼⼦理论的纲领,阐述了⽼⼦“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然”,指出⼈类社会与⾃然界都必须效法“道”,⽽“道”只是效法⾃⼰⽽已。
  1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解释】: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校诂》云:“重谓寡欲⾃重,轻谓纵欲⾃轻,⼆者皆以治⾝⾔。静谓清静⽆为,躁谓急功好事,⼆者皆以治国⾔。”
  15、物壮则⽼。
  【解释】: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向衰⽼。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篇⼆】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以正治国,以奇⽤兵,以⽆事取天下。
  【解释】:以正道治国,以奇计⽤兵,与民休息民⼼才能⾂服天下。
  治国须正,⽤兵须奇,顺应⾃然,才能达到⽆为⽽治。这是⽼⼦关于治国、⽤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见⼩⽈明,守柔⽈强。
  【解释】:察见⼏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有为者当明察秋亳,⽽对外⼜能守持柔弱。
  3、⼤成若缺,其⽤不弊。⼤盈若冲,其⽤不穷。⼤直若屈,⼤巧若拙,⼤辩若讷。
  【解释】:最完善的,总让⼈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但它的作⽤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认为,事物达到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然。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释】: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这是⽼⼦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中引⽤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5、治⼤国若烹⼩鲜。
  【解释】:治理⼤国就像烹煮⼩鱼(⼀样的道理)
  这是⽼⼦关于治国的⽅略。⽑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名句大全  6、图难于其易,为⼤于其细。
  【解释】: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做⼤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只有由易⼊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事。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事,必作于细。
  【解释】:天下的难事,必定发⽣于容易,天下的⼤事,必定起于细微。
  对天下⼤事难事,⼤处着眼,⼩处⼊⼿,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从不⼤⽽化之⼀做事,却成就了⼤事。⼩事不做,⼤事不成!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解释】: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之前,处理祸乱⼀定要在祸乱发⽣之前。
  ⽼⼦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解决。
  9、合抱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千⾥之⾏,始于⾜下。
  【解释】:合抱的⼤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台,是⽤⼀筐筐⼟积累的;千⾥远⾏,也是从脚下⼀步步⾛出来的。
  揭⽰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点点积累,才能成就⼤事。
  10、慎终如始,则⽆败事。
  【解释】:对待结束时的⼯作,还像开始时⼀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
  11、信⾔不美,美⾔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解释】:诚实的语⾔不华美,华美的语⾔不诚实,善良的⼈不会花⾔巧语,花⾔巧语的⼈不善良;⼤智的⼈不杂博,杂博的⼈不智慧。
  ⽼⼦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五千⾔的精辟结语。
  12、我有三宝,持⽽保之:⼀⽈慈,⼆⽈俭,三⽈不敢为天下先。
  【解释】: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是慈爱,⼆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提出“三宝”作为⾃⼰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三宝”的核⼼。
  13、善为⼠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者为之下。
  【解释】:善于为将帅的⼈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的,不与敌⼈正⾯交锋,善于⽤⼈的⼈对⼈谦下
  “处下”与“不争”是⽼⼦思想的重要⽅⾯。此处结合⽤兵、⽤⼈,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
  14、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解释】:两军势均⼒敌,哀痛的⼀⽅胜利。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前,战⽃⼒。
  15、民不畏威,则⼤威⾄。
  【解释】:当⼈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乱的威胁将要到来。赢得民⼼,关注民⽣,是社会的根本。【篇三】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解释】: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通过四对⽭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原则。
  2、知⼈者智,⾃知者明。胜⼈者有⼒,⾃胜者强。知⾜者富,强⾏者有志。
  【解释】:能了解别⼈的称为机智,能认识⾃⼰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只能说明有⼒⽓,战胜⾃⼰才叫刚强。知道满⾜者(总感到)⾃⼰富有,⾝体⼒⾏者(才说明)他有远⼤的志向。
  此为⽼⼦精神修养论。了解⾃⼰,反省⾃⼰,战胜⾃⼰,实为做⼈之⾄要。“⾃知者明”,“⾃胜者强”实为千古名⾔。
  3、⼤⽅⽆隅,⼤器晚成,⼤⾳希声,⼤象⽆形。
  【解释】:最⽅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的声⾳听不到声⾳,的形象没有形迹。
  此句⽼⼦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常⼈难以理解。因为⼤道具有⽆限性,⽽常⼈的感官难以体察,是“⽆状之状,万物之象”。
  4、天下之⾄柔,驰骋于天下之⾄坚。
  【解释】: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柔弱胜刚强”,这是⽼⼦对⾃然的感悟,深刻提⽰了“道”的本性。
  5、甚爱必⼤费,多藏必厚亡。知⾜不辱,知⽌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带来不幸。知⾜的⼈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就不会给⾃⼰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常⼈多轻⾝⽽徇名利,贪得⽽⾄危亡。“知⾜”、“知⽌”应当成为⼈们在⽣活中奉⾏的⼀个原则。
  6、圣⼈⾃知不⾃见,⾃爱不⾃贵。
  【解释】:圣⼈有⾃知之明⽽从不⾃我表现,有⾃爱之⼼从不⾃显尊贵。⾃知⾃爱,是⼈的⾃⾝修养达到很⾼境界的体现。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解释】:当⼈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8、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之徒。
  【解释】:坚强者属于死亡的⼀类,柔弱者属于富有⽣机的⼀类。弱可能转强,⽽强还会转向衰落。
  9、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
  【解释】: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能做到。
  柔弱胜刚强。世⼈皆知⽽不能⾏。众⼈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尚的⼈所追求的⽬标。
  10、江海所以能为百⾕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王。
  【解释】: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
  ⼭海争⽔,⽔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才能得到⼈们的拥戴和⽀持。
  1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定是有了恶。
  美与丑,善与恶相对⽴⽽存在。
  1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守其⿊,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解释】: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却守持混沌昏⿊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此句成为历众多名⼠的诉求。
  13、塞其兑,闭其门,终⽣不勤。
  【解释】: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不会窘困。⽼⼦此语,道出洁⾝⾃好,抑欲⽣安的道理。
  14、天之道,利⽽不害。圣⼈之道,为⽽不争。
  【解释】:⼤⾃然的规律,利于万物⽽不加害万物,圣⼈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不害”,是⽼⼦的⾃然观。“圣⼈之道,为⽽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15、⽣⽽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解释】:孕育万物⽽不据为⼰有,为万物尽⼒⽽不⾃恃⼰劳,⼤功告成⽽不居功⾃傲。
  器⼩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才居功⾃傲,做⼤事的⼈总是谦虚的。
【篇四】道德经经典名句及解释
  1、宠辱若惊,贵⼤患若⾝。
  【解释】:“宠”来了,就很⾼兴;“宠”⾛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辱”⾛了,就如释重负。⼀颗⼼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刻的安宁清净。喜怒⽆常,悲欢不定,就象⽣了⼤病⼀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当回事了,太注重⾃⼰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就越不能⾃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电光⽯⽕”、“梦幻泡影”⼀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2、祸莫⼤于不知⾜,咎莫⼤于欲得。故知⾜之⾜,常⾜矣。
  【解释】:罪过没有⽐⾏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贪得⽆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的知⾜知⽌⽽⼼⽆贪求,才能经常适可⽽满⾜。
  ⼈⽣在世,贵在懂得知⾜常乐。拥有⼀颗豁达开朗平淡的⼼,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境变得恬适,⽣活⾃然就愉悦了。
  3、甚爱必⼤费;多藏必厚亡。故知⾜不辱,知⽌不殆,可以长久。
  【解释】:愈是让⼈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让⼈感到愈难过。因此知⾜的⼈⽐较不会受到屈辱,凡事适可⽽⽌的⼈⽐较不会招致危险,⽣活得更长久。
  4、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终⽇⾏不离辎重。——《道德经.第⼆⼗六章》
  轻浮,是不懂得⾃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才是王道。所以君⼦每⽇的⾏为,都展现稳重、的样⼦,不会妄⾃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5、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事必作于细。是以圣⼈终不⾃为⼤,故能成其⼤。——《道德经.第六⼗三章》
  处理困难的事情必然从容易处下⼿,处理⼤事也必须从细微处开始。所以,圣⼈从不好⾼骛远,⽽是⼤处着眼,⼩处做起,认真做好每⼀件⼩事,从⽽成就了⼤业。
  6、见⼩⽈明,守柔⽈强。——《道德经.第五⼗⼆章》
  见微知著,以⼩见⼤。能够从事情的细微之处发现真理,才是明智的表现;能够坚守柔弱的信念,才能以柔克刚,成为真正的强者。
  7、道常⽆名,朴,虽⼩,天下莫能⾂。——《道德经.第三⼗⼆章》
  “道”永远没有名字可以形容,简单质朴,虽然⼩⽽不见,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让它屈服的。⼈⽣真正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求,其实就存在于我们⽣活中的⼀点⼀滴中,守住简单、质朴,就会回⼈⽣真正的快乐。
  8、上⼠闻道,勤⽽⾏之;中⼠闻道,若存若亡;下⼠闻道,⼤笑之。不笑不⾜以为道。——《道德经.第四⼗⼀章》
  上根之⼈闻道后,恍然⼤悟,马上⾝体⼒⾏,付诸实践;中根⼈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所得;下根⼈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加嘲笑。如果让下根之⼈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9、不⾃见,故明。——《道德经.第⼆⼗⼆章》
  不⾃以为是,坚持⼰见,能听取别⼈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刚愎⾃⽤,受到别⼈⼀点点批评就会⼤发脾⽓,即使别⼈是对的,为了维护⾃⼰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反驳⽽不听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