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断句新题型方略及文言文断句题练习
01
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遵循“两个原则”即: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按结构和句意划分)
断句方法如下:
(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
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平、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
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
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
孙权劝学朗读①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山行|六七里。
①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
②中的“山”修饰“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
如: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如:
①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②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口技》)
(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
如:
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A.假舆/马者 B.故/木受绳则直影视剧的精彩对白
书的图片C.善/假于物也 D.吾尝/跂而望矣
【答案】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A项,需要结合句意内容断句。“假”是借助的意思,正确为“假/舆马者”。故选A。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或句读有错误的一项是()
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C.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朗读中的节奏和停顿。D项,“也”是句中表停顿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应该在“也”后停顿。故选D。
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朗读节奏划分的能力。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激扬文字”和“指点江山”都是动宾结构,“指点江山”在动宾之间停顿,则“激扬文字”也应在动宾之间停顿。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比如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万户”指一万户;万家;官名。“侯”是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侯爵。所以D项的正确停顿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故选D。
【点睛】诗歌朗读节奏划分可根据以下原则:
1.语义单位划分法,如词或词组;
2.成分划分法,主谓宾,定状补;
3.助词依附法,即将表时、动态的助词划在前面的修饰成分内;
4.诵读检验法,节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旨和情感,一旦划分影响表达则无价值。因此,划分节奏后诵读一下,看是否影响表达。
7.给下面画线处断句,用“/”表示: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zá),非也;君子如响矣。
(《荀子·劝学篇》)
A.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B.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C.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D.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讲的是君子和小人对待学习的不同态度,“也”多做句末语气词,“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对偶句;“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的内容上是对比。到这些信息,答案就可以得到了。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古时求学的人是为修养自己的品德,现在求学的人是为取悦于他人。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所以说别人没有问就告诉别人叫做心浮气躁,别人问了
一个方面而回答了两个方面叫做唠叨烦杂。心气浮躁是不对的;唠叨烦杂是不对的;君子回答请问学业的人,如声音之回响,问一答一。
8.以下文段选自《师说》,断句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答案】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断句。注意“是故”表示总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注意结构对称,理解意思断句。
9.下列古诗文的句内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苏洵《六国论》)
【答案】C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文语句句内停顿的能力。把握文言文语句的句内停顿,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结构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词语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A项停顿错误,应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B项停顿错误,“师道之不传也久也”句,停顿应在“也”的后面,“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句,停顿应在“也”的后面。C项句内停顿正确。D项停顿错误,“封”与“礼”后面跟的是宾语,不能有停顿。故选C。
10.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举止,不异于常。再见吧妈妈打一数学名词
(节选自《世说新语》)
A.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举止
B.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举止
C.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举止
D.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举止
【答案】C
【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竟”是“结束”的意思,“默然无言”是看书的表现,中间断开;“客”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故选C。
03
干燥症
温馨之家【真题呈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子书 A 云夫子 B 善之 C 引 D 以张本  E 然 F 后难之 G 岂有 H 不似哉?
【参考答案】
C E G
【参考译文】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
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
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家的先君孔子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公元前476去世),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帅齐国军队救郑)而返,这时孔子去世11年,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解题思路】
不过,从解题角度看,我们仍然要到不变应对万变的思路,形成这种思路的基础就是:确保“不读破句,保持局部句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可以遵循这几步来解题。
依据上述思路具体答题过程为:
01出动词
先出句中动词“云”“善”“引”“难”。
02建立句意与关系
第二步依据动词建立句子大意和人物关系:“韩非子评价孔子。评价孔子什么?孔子肯定这件事的行为,然后韩非子书中引述这件事,然后对这件事做出非难。”这句话的句意的确定需要结合前后文内容来澄清“引”的动作是韩非子发出的,“难”的动作是韩非子对孔子。这就涉及对前后文“小语境”中的人物关系的认识。这是考生需要着重训练的基本功。将人物关系确定下来,就可以依据动词把需要断句的句子“意译”成一段直白的语句(如上文所述)。
03确认断句
最后,基于这段直白而准确的认识选择必须断句的位。现在动词附近,又要确保不能“破句”。
>>>因此:
A处之前只是一个独立名词,此处不可断。
B处若断句,整个句意不完整,也不可断。
C处断句则保持了韩非子书中对孔子的描述,确保了一个独立的意思,该处是正确点断处。
D处在动词“引”之后,若要在动词后断句则要确认动词对象(宾语)省略且表达完整意思,但该处的“引”显然没有讲清楚“引述什么”,意思不完整,不可断。E处之前形成一个连贯语句:“引以为张本”,有动词,有宾语,说韩非子在书中将孔子的称善这件事引述为一个材料。该处需要断。
F处“然”与“后”若分开,表述转折,如果不分开表示顺承,根据接下去的动词“难”可以推断,韩非子书中是先引述孔子的言论接着再提出非难,所以这里是顺承关系,因此不应当断。
G处之前已经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然后难之”,接着指出其错误加以责难。依据保持句子完整性的原则,此处应当断句,确保分句的独立性。最后是H处,“岂有”的“有”应当接上具体内容,否则句子不完整,因此该处不应断句,要与最后形成衔接,传递完整意思:“哪有不成立”的。
因此,正确答案应是:C E G三处断句。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