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2009年重庆市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王亚利执教
(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therain》,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
师: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师以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中的一段话导入。随着教师的深情导入,这段话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以画轴徐徐展开的形式在屏幕上慢慢展示。)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苏轼,感悟苏轼
1.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
(生读。)
师:文中有一个生字“荇”,还有一个多音字“柏”,他都念准了,非常不错!请注意“水中藻、荇交横”这个句子,“藻、荇”之间是一个顿号,停顿时间应该短一些。来,我们一起朗读课文!
(生齐读。)
师:同学们,要把课文读得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请大家认真看大屏幕,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准确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然后进行抢答。
(课件展示。)
(1)欣然()起行
《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盖()竹柏影也
《童趣》:盖一癞蛤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5)水中藻、荇交横()
(提示: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
(师组织学生抢答。)
师: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
生1:月光,还有竹柏的影子。
生2:还有水中的藻和荇。
师:请你说说“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生2: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什么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2: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师:现在你认为苏轼和张怀民见到了哪些景物呢?
生2:月光和竹柏的影子。
师:同学们,竹叶和柏枝为什么会投影到地上,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
生3:月光的照射。
(师板书:月。)
师: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走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细看苏轼、怀民夜游承天寺!
2.寻友赏月。
(课件展示。)
寻友赏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生齐读。)如何无线上网
师:同学们,在那样一个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
生(众):“月入户”。
师:十月十二日夜,离一个月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想来那晚的月一定——
生(众):优美!
师:如此优美的月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你发现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
生1:“欣然”。
师:你能读出这种喜悦、兴奋的感觉吗?
(师指导生反复朗读,生再齐读,感受这种愉悦的氛围。)
师:除了“欣然”一词外,这段话里,还有一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大家能出来吗?
生2:“念”。
师:你觉得苏轼当时考虑的是什么?
生2(看课文注释):一个能够一起交谈取乐的人。
师:这里的“乐”,你认为主要是指什么?
生2:赏月。
师:如果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赏月之乐,那岂不是——
生(杂):遗憾!可惜!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句话读一读?
(一生很有感情地朗读,且有意识地在“念”字后稍微延长了停顿,读出了心理活动的过程。)
师:读得好!读出了知音稀少的憾意,读出了淡微低沉的喟叹!
生3:我觉得“遂”字也表现了苏轼当时的急切。
师:好一个“急切”!不假思索啊!还有一个字也能传达出这种急切的心理,是哪一个字?
生4:“寻”。
师:我们在寻东西的时候,除了急切,还可能有一丝担忧,此时的苏轼,可能会担忧什么呢?
生(众):担心张怀民睡觉了!
师:那么怀民睡了么?
孙权劝学朗读生(众):没有。
师:张怀民当时不仅没有睡觉,而且还在承天寺,甚至还有可能——
生5:也想一个人共赏月!
生6:也被月吸引。
根艺师:看来他们两人真是心有灵犀啊!来,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苏轼的大喜过望!
(生齐读,在“亦”字上读出了感觉。)
师:孩子们,好茶要慢慢地品,好景要慢慢地赏,苏轼和张怀民是怎样赏月的?
生1:“相与步于中庭”。
师:从这句话里你能发现一点什么?
生2:他们两人很亲密。
生3(迫不及待地):他们很悠闲!
师:哪一个字能表现出来?
生4:“步”字说明他们的动作很慢,就是那种信步漫游的感觉。
师:好一个信步漫游!好一对悠闲的友人!
师:不过大家好像忽略掉了四个字:“解衣欲睡”。我来现场采访一下在座的同学们,如果是我们,是不是一到晚上就准备脱衣睡觉?我们在晚上可能会做什么?
生1:看书。
生2:看美景。
生3:回忆当天的事情,周末晚上,我会看喜欢的电影。
生4:我喜欢雨,下雨的晚上,我会赏雨景。
古今贤文读书篇生5:作业少的时候,我还会看电视、上网,和朋友聊天。
师:同学们,和那晚的苏轼相比,我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多了!现在,从苏轼的“解衣欲睡”,你能发现一点什么呢?来,让我们作一些大胆的猜测!
生1: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烦恼的,因为他被贬官了。
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则材料。
(课件展示。)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师: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此时此地的苏轼,可能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2:郁闷、悲凉。
生3:寂寞。电脑机器人
生4:半悲半喜。
师:喜从何来?
生4:美好的月。
师:同学们,此时的苏轼或许怀着你们所猜测的种种情感,但是,在月光入户的那一瞬间,屋里顿时明亮了,正是这一现象激起了苏轼的情趣:欣然起行,夜游承天寺!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辜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有此雅兴呀!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对友人相携而游时,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3.庭中月。
(课件展示。)
庭中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齐读。)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生1:月光照在庭院中,整个庭院像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很好,不仅准确,而且流畅。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大家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生1:我觉得是“积水空明”,因为有了月光的照射,那个夜晚就因此而清澈明亮了起来。
生2: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也是在写月亮,没有了月光,就不会有竹柏的影子。
生3:还有“水中藻、荇交横”也是在写月,影子看得清清楚楚,说明月光一定很清朗!
师:品得好!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之浓。
师: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境界。煎鸡翅的做法
(生齐读。)
师:去掉“盖”字,再读。
(生去掉“盖”字,齐读。)
师:再加上“盖”字,把“盖”字读得夸张一些。
(生齐读。)
师: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1:去掉后没有朦胧美,加上“盖”字,苏轼有恍然大悟之感。
生2:如梦初醒。
师: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它居然让苏轼忘了是在赏月,达到了一种忘我境界!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这幅画面。
(课件展示。)
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吗?
(在宁静清新的钢琴曲《Kisstherain》中,教师深情提示:那或许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那或许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
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那或许是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那或许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
(一分钟后。)
师:同学们,睁开眼睛,把你刚才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三分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