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孙权劝学》教案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目标
1、文学常识:了解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2、人物:了解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及关系
3、朗读感知:掌握字音停顿语气,复述故事
4、翻译:对照注释翻译理解课文
二、自主学习
板块一    了解作家作品
1、《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终于编撰成中国古典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一书,政治上反对王安古变法,当权后尽废新法。
板块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掌握字音、停顿
①给加点字注音
卿( qīng  )今当涂掌事      岂(  qǐ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yé  )      但当涉(  shè    )猎
孰(shú  )若孤(  gū  )    即(  jí  )更(  gēng    )刮目相待          肃遂(  suì  )拜蒙母
②划分节奏
/ / 当 涂 掌 事                        蒙 / 辞 以 军 中 多 务
/ 岂 欲 卿  / 治 经 为 博 士 邪            卿  / 今 者 才 略,非 复  / 吴 下 阿 蒙
2、自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向身边同学复述故事:
3、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感情
(1)了解文中出现的三个人物的身份及其关系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
鲁肃,三国时吴国的著名军事统帅。  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进行了许多努力……
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胆气过人,屡立奇功,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又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
(2)注意文中三人的语言,揣摩心理,读出语气
三、当堂训练
(一)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表反问语气,相当于
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涂:通,道路。
(二)写出下面加点词(称呼语)的含义:
1、非复吴下阿蒙            表示亲昵的意思。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代王侯的自称,第一人称代词。
4、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爱称,第二人称代词。
(三) 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一种。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4、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今年没有2月29日5、蒙乃始就学              古义:从事。                    今义:连词。
6、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四) 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
当:当涂掌事    掌管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但当涉猎    应当                      自以为大有所益        与“为”组成“认为”
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托、推辞      见:见往事耳              了解、知道
旦辞爷娘去        告别、辞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识别、认清
第二课时
一、了解目标
1、感受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味利用对话组材的妙处
2、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3、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自主学习
板块三    品味对话,分析课文
1、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以至于令鲁肃叹服不已,并且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
课文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2、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孙权的话: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创意婚礼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孔夫子搬家歇后语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2)鲁肃的话: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惊叹吕蒙长进迅    速,在赞美中含有打趣的意味,表现两人亲近的关系。
3)吕蒙的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吕蒙为自己的长进而自豪,敬重鲁肃却不乏调侃之意。两人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亲密。                                     
3、吕蒙学有所成,课文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
不直接写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如何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来生动形象地加以表现。
(侧面表现)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buoyant
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5、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发?
读书学习很重要,非学无以长才。化妆品品牌故事
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知识,提高才干。
……
6、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两文在内容与写法上的异同
内容上:都与学习有关,内容上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这里的吕蒙接受孙权的劝告,在繁忙的军务之际,读书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前文的方仲永虽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变得平庸无奇)
写法上:《孙权劝学》以对话为主,语言描写生动,侧面描写也很突出,以鲁肃十分惊奇
的神态,表现了吕蒙学有长进;《伤仲永》借事说理,叙议结合,生动具体地阐述了作者的才能观,文章叙议结合,道理蕴含在叙事中。
7、有两则成语典故涉及本文,你知道是哪两则吗?
吴下阿蒙 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吴下,指长江下游南岸一带)。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人(刮目,擦眼睛,指去掉过去的看法)。表示别人已有显著的进步,不要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板块四    对比阅读,进一步感知课文特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西晋·陈寿《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
孙权劝学朗读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结:课文是根据先前的史料改写的,虽简略但剪材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课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吕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待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才略怎样长进。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有所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行动地表现出来。
三、当堂训练
1、文章主要采用什么描写?
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说
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的是:
涉猎,见往事耳。
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5、都说文中的孙权非常“善劝”,试分析课文中孙权是怎样劝吕蒙读书学习的?
必要性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可能性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现身说法: 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如何表现的?
效果很好,主要通过侧面烘托来表现:
鲁肃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自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鲁肃结友——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7、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正好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
开卷有益
8、写出和本文有关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它们的意思。
吴下阿蒙: 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多用于指他人有转变。
刮目相待:改变旧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9、读了课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思维可以放开些,从不同角度回答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