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孙权劝学》课堂实录(下)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4课《孙权劝学》。首先请大家将课文大声地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还要能读出感情,尤其是要读出孙权的语气。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孙权劝学”的部分,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乃始就学”,这节课我们首先要来探讨上节课留给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既然孙权劝学的事情已经叙述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写鲁肃和吕蒙的一段交往?
【分析课文⑤-⑦句】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重点研读课文的⑤-⑦句话,思考一下:(1)这三句话写了什么内容?(2)作者写这个材料想表达什么?(3)这个材料和上文又有什么关系?
迂回曲折(1)首先我们来看这三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把这三句句子读一读:
我们先借助注释来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这几个关键的字,请大家在书中把它给圈出来:“及”,是等到的意思。“过”,经过。“才略”,是才干和谋略。“刮目相待”,拭目相看,意思指用新的眼光看待。“见事”,是知晓事情。“遂”,有于是、就的意思。
把这句话连起来翻译,就是“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论议,非常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先的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你为什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友,方才离开了。”
从内容上来看,这三句话写了“鲁肃盛赞吕蒙,并且和他结友”这样的一个材料。
这里出现了本文的另一个人物“鲁肃”,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
•鲁肃字子敬,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欢读书、骑射。建安二年的时候,鲁肃率领部署投奔孙权,为它提出了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的部下大多主降,而鲁肃和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关于爱情的故事(2)了解了鲁肃之后,我们再来思考:作者写和鲁肃相关的材料想要表达什么呢?
①让我们先来把文章中鲁肃和吕蒙的这番对话,再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揣摩一下人物在说话时的语气
和心理。
除草
国产奶粉哪个好从“鲁肃过寻阳”这一句中的“过”字,我们可以推断,鲁肃是经过寻阳顺便吕蒙论议,而不是专程拜访。吕蒙论议的内容,文中也没有介绍,却着重写了鲁肃的反应——“大惊”,借鲁肃之口称赞了吕蒙的巨大进步,“你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原来才疏学浅的吴下阿蒙了。”同学们,你们试着读一读鲁肃的这句话,能读出它的“大惊”之情吗?鲁肃这句话中的“吴下阿蒙”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成语,泛指缺少学识和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②品读了鲁肃的“言”,我们再来看他的“行”——“拜蒙母”和“结友”。作者借助鲁肃的这两个行为又想要表达什么呢?
我们来关注句子中的“遂”字,“遂”字起到了联系上下文意的作用。我们前面讲过鲁肃是顺道经过、顺便拜访吕蒙,然而经过一番论以后,不仅盛赞吕蒙,还要改变行程,专程去吕蒙家里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友。从鲁肃拜蒙母的行为可以看出,鲁肃被吕蒙的巨大进步深深震撼,对吕蒙发自内心的敬重,
想要与他结友。拜访蒙母的行为,体现出他郑重其事的态度,与一开始漫不经心的经过,顺道拜访形成了反差。
在《三国志·吴志·吕蒙传》中对这一段有较为详细的叙写:
当时东吴大都督周瑜病逝,大敌当前,军情紧急,鲁肃代周瑜前往前线视察。鲁肃起初对吕蒙的态度是轻视的,“意尚轻”意思就是鲁肃看不起吕蒙,经过他人的劝说才顺道去了吕蒙的驻军处。但在一番论议后,没想到吕蒙的变化如此巨大,令人惊叹。于是他特意改变了行程,抽出时间去拜访蒙母,体现了他和吕蒙结友的诚意。
鲁肃无论是地位还是才干都要比吕蒙高超,能够受到他的盛赞,吕蒙回答了这样的一句话,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刮目相待”,就是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啊,分别的时间不长,你看我变化大吧?我早就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啦!你怎么这么晚才知道呀?”从他的话中,我们是不是感到他对自己的进步之快之大颇为得意?反问的语气里还带着打趣和调侃的意味。朗读时应该读出这种自得的感受来。好,我们一起来把⑤⑥⑦三句话有感情的再来朗读一遍。
(3)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写鲁肃和吕蒙交往的材料和上文又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把这几句话和①-④句放在一起想一想。
鲁肃和吕蒙交往的材料中,主要写的鲁肃的赞叹、结友的言行,从侧面突出了吕蒙进步的惊人,而吕蒙这样巨大的进步正是孙权“劝”的结果,所以这一部分看似与孙权无关,其实巧妙的体现了孙权劝学的效果惊人,因而突出了孙权知人善任、善于劝导的特点。
小结:刚才我们重点分析了鲁肃和吕蒙交往的材料,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习的过程。①我们先是概括这个材料写了什么内容?②进而分析这个材料想要表达什么?③最后再来探究材料与上文的关系,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分析文章的详略安排】
学生会自荐书
学到这里,大家对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疑问吗?比如说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孙权劝吕蒙学习,为什么文章对吕蒙学的过程一笔带过,反而详写了鲁肃和吕蒙交往的材料?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文章的可读性进行思考:将吕蒙学的过程一笔带过,读者不知道究竟学得如何,也不知道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读者不免有所好奇与期待。接着,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鲁肃与吕蒙风趣的对话,通过鲁肃的言行,侧面突出吕蒙学习进步之大,而吕蒙调侃式的回答也展现了吕蒙的自信与自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吕蒙的才略有多么高超,而是借助人物的言语行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连鲁肃这样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都对吕蒙赞赏有加,吕蒙的才略该有多厉害?再进一步想到,多亏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才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于是孙权善劝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就是作者在材料详略上的思考。当然,这些生动的对话也能增添故事的趣味性,使得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这比直接写吕蒙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更有可读性。
【把握文章中心】
最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这样来写“孙权劝学”的故事,想要表达什么呢?
我们回顾全文的思路,整篇文章是围绕着“劝”字展开,重点写孙权的“劝”和“劝的结果”,表现他的“善劝”。同时,孙权劝学的内容又体现了孙权作为一名王侯的学习理念、用人理念和治国思想。
作者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录这样一个小故事,并以简练的文笔、精当的裁剪,突出了孙权作为一名王侯的风采。他想要表达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来了解一下《资治通鉴》这本书:
这就是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希望统治者观古知今、以史为镜,从历代王朝的兴衰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来巩固统治。本文虽是不起眼的一小段文字,却体现了孙权知人、用人、育人的治国理念,这样的经验显然是司马光认为值得借鉴,因而编纂到书中去的。
【课堂总结】孙权劝学朗读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本堂课的学习路径:
(1)首先我们借助注释工具书,通读文章,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2)接着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来思考作者写这些内容想要表达什么?
以人物的语言描写为主的文章,①我们要关注的是他对谁说?说什么?为什么说以及怎么说?②进而揣摩人物语言背后的心理,推断人物的个性特点。③然后我们还要梳理文中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比如材料
的先后、顺序、详略安排等,进而理解这样组织材料的表达效果。④最后,还要理解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来探究文章的中心。
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些相关的资料,了解和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文言积累】
文言文的学习也离不开字词句的积累,在教材的第23页积累拓展的第5题中,提示了我们翻译句子的几个方法:留、替、调、补、删。下面我们就结合例句来看一看,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1)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等,可以在翻译中保留。比如在《穿井得一人》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里的“宋”是国名,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直接翻译成“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
(2)替:用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节词,这是文言文翻译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两小儿辩日》中的这句:
“为”可以用“认为”来替换,“知”用“智慧”来替换。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谁认为你智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