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案第4课《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二次备课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3.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孙权劝学朗读
【教学重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史记里的故事.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共同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鞋子牌子(板书文题《孙权劝学》)
二、作品与作者介绍
(搜集资料用课件展示)
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梳理思路,理解文意
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重要语句的翻译,句子的朗读停顿)
(教师点拨、强调)
2.理解文意,梳理文章思路。
3.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明确:“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信息登记表)卿言多务,孰若孤?
明确: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明确:“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明确:感叹句,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并不是埋怨鲁肃,而是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课堂讨论
1)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请简要说明。
2)“士别三日,既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月天蝎
3)分析人物形象
四、合作探究
1.本文给我们的启示(师积极引导学生)
2.小组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技巧,概括文章中心。
走进新中国
五、课堂小结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本课上到这儿,相信每个人都收获不小,愿这些美丽的收获,伴随着你走过青春岁月,让你的青春年华一路美丽!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治
鲁肃――――赞学
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