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6课
《古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张家口市桥西区北新村小学  赵毅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诗句的品味,体悟“水光潋滟”“山空濛”“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等词构筑的画面与意境,感受诗句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感悟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感悟两首古诗分别表达的思想感情。展开丰富的想像,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之美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采用配乐范读、想象画面、开拓联想来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之美,享受景物的自然美,领悟它的文化美。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师: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诗,一幅天然的画,一首悠扬的歌。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播放:西湖十景)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杭州西湖风光秀丽,景迷人。今天让我们走近宋朝两位诗人苏轼和杨万里,去看看他们眼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
二、 品读诗句,对比学习
1.师:在苏轼眼里,西湖的景是这样的?(出示西湖晴天雨天的图片)
谁能吟诵出相关的诗句?
课件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濛雨亦奇。”(指名读或齐读)
师:他的诗句为我们展现出这样的画面——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再现了西湖艳阳普照时,那波光荡漾、闪烁耀眼的美丽风光,再现了雨后山中云雾迷蒙的水墨西湖。
生:这两句诗让我们感到西湖晴天,日照湖水,碧波荡漾的美。
  西湖雨天,烟雾笼罩,山迷蒙的美。
师:让我们再来朗诵这两组诗。
2.师:而在诗人杨万里的眼中,西湖的景又是这样的绚丽多姿、优雅迷人?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读着这绝美的诗句,我仿佛看到——
预设:
生:接天的莲叶无穷无尽,一片碧绿,朝阳映衬着荷花格外的艳丽鲜红。
生: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池中的荷花鲜艳美丽。
课件出示四句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濛雨亦奇。”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发现这两组诗句都是什么句子?(对偶)
“水光潋滟——山空濛”  “晴方好——雨亦奇”
“接天莲叶——映日荷花”  “无穷碧——别样红”
从这两组诗句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都是描写西湖的,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作者观察的角度不同,一个从整体写,一个抓住了具体景物写;描写时间不同,一个从晴雨天入手,一个是从季节入手。
学生读一读。
师:每一个文字都带着诗人的温度,诗人的情感。诗人对西湖有着太多的喜爱和赞美。晴雨天气下的西湖如一幅全景,而荷叶相连、荷花娇艳下的西湖又如特写一般。
(二)苏轼的写作背景。
师:在苏轼的眼里,晴雨天的景都这般奇妙,他与西湖有着怎样的情缘?
学生汇报资料。(交流苏轼带领杭州人民挖淤泥、疏通西湖、建苏堤的故事)
关于西湖的古诗师:在苏轼眼里一山、一水、一堤、一桥,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处处皆美景,处处皆有情。
师生引读。
当苏轼荡舟湖上,纵情饮酒时,她看到这样的美景,不禁吟出——
当苏轼看到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禁心生感慨,吟出——
当苏轼看到晴天的西湖如此娇艳,雨天的西湖又别有风味,他不禁吟出——
师:在最后两句诗中,为什么把苏轼把“西湖”比作“西子”?
学生根据资料交流原因。
师:看来苏轼不是杭州人,但是对杭州的历史,文化更是了解,他心中充满了对西湖的爱。
再次吟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配乐
过渡:西湖太美了,引无数诗人竞折腰。随着时光的流逝,一百多年后的一天,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在净慈寺送别朋友林子方,刚走出寺门,就看到了这样精彩绝艳的画面。
(三)品析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怎样的景致是“无穷碧”呢?荷花为何“别样红”呢?
学生汇报。
(四)杨万里的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