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
本册内容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
“物体的运动”单元,将引领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学会比较运动的快慢等;“动物的一生”单元以蚕宝宝的到来进入,认识其它动物的卵,蚕宝宝的长大,变蛾,通过蚕一生的变化了解到动物一生的变化;“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学生仰望天空了解物体的影子,影子揭秘,从而进一步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
三、学生情况分析
1.三年级儿童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运动、动物的生长和太阳、月球、地球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
2.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对《科学》这门课已经有所了解,知道科学课是由一个一个的活动组成,这是令他们喜爱的。但是他们却常常不能自觉作好课前准备。
3.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但是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更是比较低。往往只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内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对实验感兴趣,但容易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
    5.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不够,特别是制定计划的水平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缺乏对科学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运动和位置,不同运动快慢的科学性;
2.通过对蚕宝宝一生的观察了解,认识到生命是有周期的;
3.太阳、月球和地球运动,产生影子。
()、过程与方法
“物体的运动”单元,将引领学生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运动,学会比较运动的快慢等;“动物的一生”单元以蚕宝宝的到来进入,认识其它动物的卵,蚕宝宝的长大,变蛾,通过蚕一生的变化了解到动物一生的变化;“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学生仰望天空了解物体的影子,影子揭秘,从而进一步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2.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的;生命周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缫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
3.认真、细致的观测、记录,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4.培养乐于表达和交流的态度,体验认真实验、收集证据,根据证据寻求结论的科学过程和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体会在探究中学习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了解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中,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发展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五、教学措施
1.提高课堂效率措施:
1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实际认真备好课,准备好活动材料,做到吃透教材,设计好科学活动、问题和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精神饱满,面向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努力调整每位学生积极性,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并适时调整。
3)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的回答和作业及时准确反馈,贯彻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
4)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提优补差措施:
1)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能力。
2)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心,继而贯彻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培养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
3)延伸课堂内容,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4)加强优生与后进生的联系,促使他们互相帮助,在团结的气氛中尽快成长。
3.其它措施:
1)利用学校设施优势,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环境中灵活掌握知识。
2)重视活动的总结,注重课后交流、单元总结。
3)科学课堂教学要兼顾实与活。
三年级科学下册《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准备】
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图(视频)中的人或物在运动。
3.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呢?(板书课题)
6.学生相互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
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实验一: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1)教师继续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仿照课本P2关于运动的插图),并提问:左侧的图与右侧的图相比哪些物体(或人)运动?哪些是静止的?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实验二:用方位和距离描述位置。
(1)教师请两位同学,仿照课本P3探索2、3展开实验:先让两人静止不动,让其中一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让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外围同学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2)教师在实验中提问学生,台下同学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4.实验三:教师出示校园地图,指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1)教师点名学生观察校园地图,出自己当前的位置并作出描述。
(2)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3)教师指定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
(4)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3)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定一个固定参照物,再比较前后位置相较于参照物是否变化。
2.描述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描述位置时我们需要借助什么?
(2)学生说一说自己描述位置的方法。
(3)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阅读课本P3拓展资料,标注汽车的位置。
【板书设计】
运动和位置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
3.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教学准备】
指尖陀螺、钢尺、悠悠球、木马玩具、汽车玩具、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能动的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
的呢?”
2.学生汇报:“见过秋千、汽车、鸟、电梯……”
3.你们还知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
4.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秋千、摆钟、汽车雨刮、跷跷板等常见物体运动视频。
(2)教师出示指尖陀螺等教学器材,仿照课本P5在物体上贴上圆点,再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
2.观察中,围绕学习单展开观察。
(1)学生自主实验,并完成学习单。
运动形式
指尖陀螺
钢尺
悠悠球
木马玩具
汽车玩具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课堂上做的物体运动实验有旋转运动、摇摆运动、直线运动三种。
三、深入研讨,提升认识。
1.学生思考:如果换个位置贴圆点,观察到的运动形式和之前一样吗?
2.学生自主实验:将悠悠球上的圆点从外侧移至旋转中心,那么圆点的运动轨迹有变化吗?悠悠球的运动形式变化了吗?
3.汇报研讨:圆点的运动轨迹为直线;悠悠球的运动形式为直线运动。
4.说一说你知道的其他物体的运动形式。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你坐过旋转木马吗?请画出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运动
水的
运动形式
指尖陀螺
转动
钢尺
上下振动
悠悠球
转动、上下运动
木马玩具
前后摇摆
汽车玩具
前后运动、转动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经历观察物体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异同点,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准备】各小球、直线轨道、曲线轨道、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公路枢纽,并提问:公路上汽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2.学生汇报:有些汽车做直线运动,有些汽车做曲线运动。
3.教师继续提问:我们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运动现象?
4.学生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过山车、鸟、桌球、电梯等物体的运动。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路线。
(3)教师仿照课本P8展开实验,并引导学生归纳物体的运动形式。
2.观察中,围绕课本P8实验展开观察。
(1)先做出假设,画出小球运动路线。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通过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来观察小球的运动形式;小球的运动形式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认识到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
1.教师提出问题:小球的运动路线和小球的运动形式有什么关系?
2.学生相互交流,汇报结果。
3.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小球的运动路线能反映出小球的运动形式。物体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继续出示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2.经历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认识到改变实验条件导致的不同实验结果,体会到控制其他实验条件的实验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斜面,并掌握物体在斜面上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2.经历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的能力。
【教学准备】
长木板、小正方体、六棱柱、小球、铅笔等其他常见物品、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关于斜面的运动?
2.学生讨论回答:滑滑梯、石头滚下坡、车子下坡……
3.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斜坡,提问学生:将物体放在斜坡上会怎样运动呢?
4.学生汇报:物体会滚下来、物体会滑下来、物体会不动。
5.我们怎么能判断物体在斜面上是否会运动呢?物体又会以哪种方式运动呢?(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仿照课本P10指名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2)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2.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完成观察记录。
(1)学生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过程,物体是否运动,物体是以什么方式运动的。
(2)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物体可能会在斜面上滑动,也有可能在斜面上滚动,甚至有可能停在斜面上。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根据学生做好的实验观察记录,提问学生。
2.认识到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在斜面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2)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3)总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和物体的形状有关。球形或接近于球形的物体会以滚动的方式运动,非球形的物体在斜面上会以滑动的方式运动。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如果将斜面一端逐渐升高,再把小立方体、小六棱柱、小球等物体分别放在斜面的上端,它们会怎样移动?
【板书设计】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斜面情况
小坡度斜面
大坡度斜面
小立方体
不动
滑动
小六棱柱
滚动
滚动
小球
滚动
滚动
……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定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3.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学会使用秒表。
5.经历合作实验,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运动的快慢是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
3.经历比较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小球、秒表、小球轨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街道上不同车辆、行人的行进。
2.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能比较出不同车辆、行人的行进快慢吗?
3.学生观察课件后作出汇报。(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13展开实验,并明晰实验过程。
一是如何保证实验的公平,减少实验误差;二是怎样观察实验,获取并处理实验数据。
2.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一:在两条一样长的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实验二:在同一条轨道上比较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三、深入研讨,提升认识。
1.怎样在相同距离内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结果。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作出适当修改补充。
2.要比较不同动物运动快慢少的怎么做?
3.总结:比较相同距离内小球运动的快慢实际上就是比较小球在这段距离内运动的时间。时间越短,小球运动得越快;时间越长,小球运动得越慢。
【板书设计】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相同的距离 → 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 → 比较测得的时间 → 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定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3.经历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4.经历合作实验,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定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教学准备】
软尺,秒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你们学会了怎样比较吗?
2.教师出示课件,提问学生:如果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呢?
3.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实验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学生参照课本P15~16,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设计实验过程。一是实验中选取什么运动较为合适?二是怎样测量和比较实验数据?
2.实验中,分组实验,完成实验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提问学生:怎样比较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实验过程,总结实验现象。
(2)学生相互交流并汇报。
(3)教师总结: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只需要比较这段时间内物体行进的距离即可。
2.要比较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需要怎么做?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1:
教师课件展示“追及跑”游戏,指名学生比较游戏中不同学生运动的快慢,分享比较的方法。
资料阅读2:
1.教师课件展示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物体,指名学生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
2.学生观察课件,结合生活经验回答。
3.教师总结: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等于物体运动的距离除以物体运动的时间
【板书设计】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相同的时间 → 测量物体运动的距离 → 比较测得的距离 → 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距离÷时间
【教学反思】
7.我们的“过山车”
【教学目标】
1.能结合生活经历与课本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过山车的结构原理的了解。
2.经历制作过山车的设计、制作、评价完整实践过程,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践探究,懂得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制作过山车。
4.体会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实践过程的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生活经历与课本知识,进一步加深对过山车的结构原理的了解。
2.经历制作过山车的设计、制作、评价完整实践过程,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铁架台、轨道、细线、软尺、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游乐园里的过山车”,提问学生:你们见过或玩过游乐园里的过山车吗?让我们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
2.教师提问:要搭建好我们自己的过山车,我们需要怎么做呢?有哪些流程呢?
3.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结果。(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开展实践前,明晰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制作材料和实践过程。
(2)教师明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一是轨道的总长应在2米以上;二是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三是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四是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五是整座“过山车”要稳固。
2.实践过程中,围绕问题展开观察。
(1)教师将学生分组,分发组装材料。
(2)教师展示教学课件,出示几种不同的“过山车”设计方案,让每组学生自主选择。
(3)学生小组内合作,根据设计图和材料组装。
(4)教师巡视各小组的组装情况,视情况对各小组适当指导。
三、深入研讨,评价成果。
“过山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1)教师提出问题:各小组都完成了“过山车”组装,在组装前老师曾提出过五点设计要求。同学们,你们的“过山车”能否符合要求呢?
(2)教师指导学生逐条检验各小组的“过山车”是否合格。
(3)教师总结:同学们的“过山车”基本都能满足设计要求,对于发现的不足也能改进。
“过山车”。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检验了自己的“过山车”,那么我们又应该怎样评价呢?
(2)学生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汇报。
(3)教师总结:我们在评价“过山车”时,要做到客观公正。根据前面的检验结果与仍可能存在的一些其他不足做出总结,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的评价。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课后活动:教师收集并保管好各小组的“过山车”,让学生放学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我们的“过山车”
【教学反思】

8.测试“过山车”
【教学目标】
1.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掌握描述物体运动路线的方法。
3.掌握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过山车”,发现影响小球运动速度的原因,并能改进自己的“过山车”。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2.掌握描述物体运动路线的方法。
3.掌握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方位盘、秒表、软尺、细绳、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过山车”的完整过程,同学们的“过山车”都达到了设计要求。这节课我们还将测试“过山车”。
“过山车”,提问学生:我们的“过山车”做得好不好呢,我们应该怎样测试呢?
3.学生讨论回答。
4.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用小球测试“过山车”,在测试过程中,我们要描述小球的位置和运动形式,还需要比较不同“过山车”小球的运动快慢(速度)。
5.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描述小球的位置。
(1)教师展示方位盘与软尺,指导学生用方位盘和软尺测量并描述小球的位置。
(2)学生在小组内测量并做好记录。
(3)测量后,汇报交流测量结果。
(4)教师总结:描述小球的位置和第一课学习的内容相似。本节课我们需要以小球的起点为中心,再用方位盘确定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这样我们就能用测量的数据描述小球的位置了。
2.描述小球的运动形式。
(1)教师指导:现在我们来观察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形式。让小球从高处滚落,观察小球的运动过程。
(2)学生在小组内操作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教师总结:我们的“过山车”属于斜面,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形式为滚动。
3.比较小球的运动快慢(速度)。
(1)教师指导:在第5、6两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现在我们需要运用前面学习到的知识,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上运动的快慢。
(2)学生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指导改进。
(4)学生小组内开展实验,测量数据并汇报结果。
(5)教师汇总各小组结果,引导学生比较小球在各小组“过山车”上的运动快慢。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路线。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路线?
(2)学生根据前面教师的总结,交流后汇报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
2.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
(1)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
(2)学生根据前面实验结果,交流后汇报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首先要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再根据“速度=距离÷时间”计算出物体的速度,最后进行比较。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1.阅读资料:怎样改进“过山车”才能让小球运动得更快?
2.教师课件展示改进示例。
【板书设计】
测试“过山车”
【教学反思】
动物的一生
2.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教学目标】
1.了解蚕卵的颜、形状、大小等。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蚕。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蚕卵的颜、形状、大小等。
2.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课件展示蚕和蚕丝制品,提问学生:你们养过蚕吗?说说你们知道的蚕的情况。蚕是什么样的?怎样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呢?
2.学生相互交流,根据经验汇报。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蚕卵。
学生参照课本P22,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方法。一是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工具观察蚕卵;二是我们如何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1)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大小、形状。
(2)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3)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4)教师指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家”。
(1)教师课件展示建造蚕宝宝“家”的方法。
(2)教师明确养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蚕宝宝的食物以及打理蚕宝宝的“家”。
3.制定观察计划。
(1)教师提问: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我们应该做什么?
(2)学生交流后汇报。
(3)教师课件出示“蚕的一生观察计划”记录表,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方法。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指导: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适宜的温度;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
2.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更好。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板书设计】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观察蚕卵  颜、大小、形状
画一个蚕卵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观察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比较异同点。
2.确定标准,将观察过的卵分类。
3.知道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鸡蛋的哪一部分将发育成小鸡。
4.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教学重难点】
1.观察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蚕卵比较异同点。
2.确定标准,将观察过的卵分类。
3.知道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鸡蛋的哪一部分将发育成小鸡。
【教学准备】
一颗生鸡蛋和纵向切开的一颗熟鸡蛋、蚕卵、放大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导入: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像蚕一样,许多动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课件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
2.教师提问: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不同动物的卵。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不同动物的卵。
(2)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蚕卵,现在我们用相似的方法观察其他动物的卵,再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动物卵,记录观察结果。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
2.给动物的卵分类。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5“动物卵分类(班级记录表)”。
(2)教师提问:你们能确定其他的分类标准,给这些卵分类吗?
(3)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
3.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1)教师展示纵向切开的一颗熟鸡蛋,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
(2)教师打开一颗生鸡蛋,引导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
(3)教师指名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内部结构。
(4)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卵壳上有膜。(指出卵白、卵黄、气室)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5)学生相互讨论结果后汇报。
、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鸡蛋的气室在小鸡孵化的过程中提供氧气;卵白提供养料和水分;卵黄提供营养;卵壳对卵内的胚胎提供保护作用。卵黄上还有一个小白点,这是胚胎,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6拓展内容,强调坚持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板书设计】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知道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知道蚕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
4.知道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5.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蚕在生长的过程中的变化。
2.知道蚕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
3.知道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教学准备】
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同学们饲养的蚕卵孵化出蚕宝宝了吗?蚕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观察器材和观察方法。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四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观察过程。一是怎样确定蚕是活的?用什么工具观察?二是蚕在不同时间发生的变化。三是蚕用什么吃食物?
2.观察中,围绕随堂学部分展开实验、观察。
(1)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实验,并思考:怎样记录蚕的样子和它的食物?
(2)教师指导学生用图画的形式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记录结果。
(1)学生展示各自画好的蚕和它的食物。
(2)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改进图画。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
(1)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2)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可变化性。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1)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
(2)教师根据研讨情况总结。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教师用课件展示蚕的蜕皮,指导观察蚕的结茧。
【板书设计】
蚕长大了
1.颜:白
2.运动:慢慢爬行
3.食量:变大
4.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有反应
5.特殊行为:会“眠”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种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知道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知道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4.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变成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种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知道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教学准备】
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丝绸制品、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茧是怎样形成的?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器材和探索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中须考的问题:一是观察蚕在吐丝时有哪些动作;二是比较蚕蛹与蚕茧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2.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围绕随堂学展开对蚕吐丝过程的观察。
(1)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开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蚕在吐丝时头部会扬起,吐丝过程分为:形成结茧网、上簇、形成结茧衣、形成结茧层。
4.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随堂学展开对蚕蛹的观察。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五个问题: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
(2)你能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
(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
(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
(5)最后推测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5.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测出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第二,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拉丝过程介绍给学生。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开展研讨。
2.研讨过程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开展: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与不同?蚕蛹还会变化吗?它可能变成什么样子?蚕蛹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3.学生观察教学课件,相互交流观察结果后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总结。
5.教师指导学生对画一个蚕蛹图像。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还有哪些动物一生中也会经历蛹的阶段?
【板书设计】
蚕变了模样
1.蚕结茧的过程:五龄熟蚕 → 形成结茧网 → 上簇 → 形成结茧衣 → 形成结茧层
2.比较蚕蛹与蚕的幼虫:形状、颜、大小、生活状态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蚕蛾是蚕的成虫,观察并区分雌蛾和雄蛾。
2.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
3.蚕蛾的繁殖行为。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教学重难点】
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由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
【教学准备】
蚕蛾、放大镜、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同学们,蚕结茧后十多天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来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晰实验设计方案。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观察方法。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一是观察蚕蛾钻出蚕茧和繁殖的过程;二是观察蚕茧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并与蚕的幼虫、蚕蛹进行比较。
2.观察中,围绕学习单展开观察。
(1)教师提供教学课件展示蚕蛾钻出蚕茧的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3)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4)学生观察实验并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4.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然后再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明确蚕蛾属于昆虫以及其身体结构。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膀等。另外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仔细观察能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知道蚕蛾是蛹发育而来的,蚕蛾是蚕的成虫,这些都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教师指导学生画出蚕蛾的图像。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比较其他动物与蚕蛾的形态结构。
(1)教师提问:哪些动物的形态结构与蚕蛾相似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后汇报结果。
(3)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比较其他昆虫与蚕蛾的形态结构的共同特征。
2.观察蚕蛾的繁殖行为。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蚕蛾的繁殖行为。
(2)学生观察并记录。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观察我们周围的动物,利用昆虫的特征判断哪些动物是昆虫。
【板书设计】
茧中钻出了蚕蛾
1.蚕蛾的行为:钻出蚕茧 → 展开身体 → 交尾 → 产卵 → 死亡
2.蚕蛾的身体结构:头、胸、腹 → 昆虫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统计各个阶段的时间。
2.知道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统计各个阶段的时间。
2.知道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小报等。
教师演示器材:介绍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我们用了哪些研究方法?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教师引导:在前面的课时中,我们观察了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在我们的观察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哪些观察方法呢?你们是怎样记录蚕的变化的?
(1)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2)教师总结:研究蚕我们可以用视频、照片、图画、记录表、观察日记等方式。蚕的一生经历了蚕卵、幼虫、蚕蛹、蚕蛾四个过程,经历了出生、生长、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
(1)教师根据课本P35与随堂学指名学生将其排序。
(2)学生汇报排序结果。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然后提问。
2.小结:蚕的一生。
蚕的一生,主要围绕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这点来进行。教师要启发学生,蚕在蚕的整个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
3.蚕的生命周期。
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4.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
5.展示会。
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
【板书设计】
蚕的一生
出生  生长发育  繁殖  死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3.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
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复习回顾:蚕卵、鸡蛋的结构。(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
2.教师:地球上动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相似,哪些动物生小动物的方式与蚕不同呢?
3.学生根据经验作出汇报。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卵生方式与卵生动物。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鸟类的繁殖活动与各种卵生动物产卵过程。围绕随堂学部分,教师讲解卵生方式,介绍卵生动物。
(2)学生观察记录。
(3)教师根据随堂学部分提问:动物的繁殖活动包含哪些行为?
(4)学生交流后回答。
2.胎生方式与胎生动物。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各种胎生动物和它们生下小动物的过程。围绕随堂学部分,教师讲解胎生方式,介绍胎生动物。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明确:像猫和狗这样,直接生下胎儿的叫胎生,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它们的后代。
(3)教师提问:我们身边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学生交流后回答。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动物的繁殖方式。
1.教师提出问题: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几种?你能举出更多例子吗?
2.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
3.教师提问:我们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哪一种呢?
4.总结: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卵生和胎生。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胎生。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了解动物的“家”,调查人类对动物“家”的破坏行为。
【板书设计】
动物的繁殖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直接产下小动物﹚胎生动物 哺乳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
3.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
4.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重难点】
1.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再将其与我们人类做比较。
2.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发现动物和人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的呢?我们人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了解鸡的一生。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鸡的一生。教师提问鸡的各生命阶段。
(2)学生观察记录后作出汇报。
(3)教师明确:像鸡那样,卵生、身上长有羽毛和翅膀的动物,属于鸟类。教师课件出示更多鸟类的一生,分析共同特征。
2.了解狗的一生。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狗的一生。教师提问学生狗的各生命阶段。
(2)学生观察记录后作出汇报。
(3)教师明确:像狗那样,身上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教师课件出示更多哺乳动物的一生,分析共同特征。
3.了解我们的一生。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人类的一生。教师提问学生人类的各生命阶段。
(2)学生观察记录后作出汇报。
(3)教师明确: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叫胎儿,我们出生后经历了婴儿、幼儿、青少年、成年、老年几个阶段。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比较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再将其与我们人类作比较。
1.教师提出问题:不同种类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我们的一生与哪类动物相似。
2.学生相互交流再汇报结果。
3.教师总结:不同动物的一生存在繁殖方式、养育后代方式、生命阶段的不同。人的生命周期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时期。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了解更多动物,收集动物一生中有趣的事情,做个科学小报。
【板书设计】
动物的一生
1.鸟类:卵生、长羽毛或翅膀
2.哺乳动物:长毛、胎生、吃妈妈乳汁长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
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
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③太阳的温度很高。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⑤月球会发“光”。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
(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放学回家后查阅图书或上网搜索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板书设计】
仰望天空
【教学反思】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教材简析】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这节课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2课。通过前面1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这一课起,学生将要开始探究光与影。本课将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活动“制作简易日晷”来激发学生探索光影的兴趣。学生需要在课前以小组为单,利用一天的时间去观察,测量并观察记录纸上画下小短杆的影子变化情况。日晷制作完毕后,学生还要分析影子变化和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从提出问题、观察记录制作日晷、研讨分享等过程,充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对地球上物体的影子变化产生影响但影子变化的具体规律,即当太阳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就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认识是比较模糊的,他们并不能准确表达出这些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了解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仪器。
3.知道太阳的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制作简易日晷的方法。
合作,制定简单观察记录计划
3.结合观察记录纸,实事求是地分析一天之中影子的变化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参与小组活动,主动承担小组任务,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实验观察中感受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3.对科学观察活动保持较高的兴趣,积极投入到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会古时候人们利用生活中的现象和大自然的规律,设计计量时间的仪器,从而方便生活的过程。
2.关注自然规律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难点:进行长时间规范地观察记录,研讨分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及与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PPT、学生材料一组。
小组: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察记录纸(见附件1)、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小组讨论记录单(见附件2)、手电筒、日晷套装(工具箱)等。
【课前准备】
第1课下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一块A3大小的纸板、一张A3大小的观察记录纸、两个票夹、一根4厘米长的短杆、指南针、记号笔、直尺,根据老师下发的微课视频-“阳光下物体影子的观察记录方法(见附件)”(可以通过之江汇APP课前导学或者班级等平台发送视频),以4人小组为单位提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要求一天中至少记录5次,其中上午下午各2次中午1次,记录过程中如有可以及时请教老师,下节科学课带来建议老师在下课时间对学生的记录情况进行关注和指导及时纠正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观察记录纸]
1.教师引导: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以4人小组为单位记录一天中物体的影子,咱们都带来了吗?(学生齐说:带来了)
咱们干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咱们带来的观察记录纸来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板书: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二、探索: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小组讨论记录单]
1.提出问题:(课件出示问题)在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板书:影子的变化)下面请各小组先根据本组记录情况在组内讨论交流一下这个问题,并把讨论结果用简单的文字记录到“小组讨论记录单”上,讨论时间3分钟。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哪一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学生依次上台汇报,每个小组汇报结束后本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如有意见也可以举手补充)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板书:长短、方向。
4.师小结追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都发现一天中的影子上午长,中午短,下午长,会由长变短,再变长(板书:长→短→长);影子的方向会像时钟一样顺时针转动,会由西北到北,再到东北(板书:西北→北→东北)。
三、研讨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手电筒]
1.那么请大家再思考一下,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汇报预设:上午影子在西北,太阳在东南方;中午影子到了北方,太阳在南方;下午影子到了东北,太阳在西南……)师追问:太阳还有其它变化吗?(学生汇报猜测)
2.师小结追问: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测,要知道太阳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怎么办?(学生汇报预设:我们可以再去观察一下小短杆影子不同时太阳的变化……)师引导:但是直接用眼睛观察太阳对眼睛伤害很大也很危险,如果老师提供手电筒(出示手电筒)这个实验材料,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观察?(学生汇报预设: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
3.师引导:是的,这种方法科学课上把它叫作模拟实验,大家注意看:(师拿出其中一个小组学生的影子观察记录纸,在中心处放上小短杆后,用手电筒在小短杆的东南方照射,直至出现的影子与8:00时记录的影子重合),这时手电筒的位置在哪里?它的位置怎样?(学生汇报预设:在东南方向比较低的位置……)
4.布置模拟实验任务:是的,8:00时手电筒在东南方较低的位置,这说明太阳也是在这个位置。通过这个模拟实验可以很直观地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那么其它几个时间太阳的位置又在哪里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试试看,看谁能把所有影子的太阳位置给模拟出来?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请大家到每个时间影子的太阳位置后想一想太阳的位置从上午8:00到下午4:00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模拟实验,师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哪一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学生汇报)
7.师总结:是的,通过刚才的模拟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由于太阳的位置是由低-高-低,所以影子的长短发生了“长→短→长”的变化;又由于太阳是东升到南,再到西,而影子的方向和太阳正好相反,所以影子的方向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板书:太阳位置变化)。
四、拓展:认识日晷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日晷套装]
1.同学们,古代的人类十分聪明,他们早就发现了影子的这种变化规律,还利用这种变化规律发明制造出了用来计时的工具——日晷,下面请大家通过视频来认识一下真正的日晷(课件出示日晷介绍视频和照片)。
2.请大家仔细比较一下,视频和图片中的日晷与我们制作的简易日晷有什么不同之处?
3.学生汇报交流。(学生汇报预设:图片中的日晷是斜着摆放的,它的晷面是与斜着放的,晷面上面标着十二个时辰……)
4.师小结:是的,古人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反复验证改进,最终才制成了计时更为准确的日晷。
5.布置任务:(出示日晷套装)老师今天为大家准备了“日晷套装”,请大家在课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说明书组装好日晷,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来请教老师,并用它到阳光下试着计时,同时与我们自己记录的简易日晷记录纸(学生影子观察记录纸)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下节课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请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下课。(建议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课堂上先进行组装和使用指导)
学生作品样例: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本课的科学记录都在学生自制的简易日晷上,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本课的内容。
【作业设计】
1.制作日晷排序。
①在纸板中心立上短杆。      ②根据太阳或指南针方向。
③在纸板上描绘影子。        ④对准方向、平放纸板。
正确步骤:(    )→(    )→(    )→(    )
2.选择题。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最短。
(2)(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3)日晷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是(    )。
A.相反的            B.相同的        C.无法确定
3.影子的秘密?
【教学目标】?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3.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4.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教学准备】?
手电筒、木圆柱、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同学们有回家观察日影的变化吗?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阳光下的变化,那么影子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呢??2.学生根据经验汇报。?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产生影子。?
(1)教师将学生分组,下发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做模拟实验。?
(2)教师明确:在实验中思考两个问题:不同材料模拟的是什么?它们对影子的产生起了什么作用?
(3)学生小组内合作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结果后汇报。?
2.让影子发生变化。?
(1)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实验,在实验前明确围绕改变光的照射角度和改变木圆柱的摆放两点开展模拟实验。?
(2)学生小组内合作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结果后汇报。?
3.教师指导学生使用随堂学部分画出实验的做法。?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百度影子的产生和影子变化。?
(1)教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影子的模拟实验,根据你们的实验结果,说一说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吧。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2.太阳的位置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和太阳和日影的变化,结合我们这节课的模拟实验,想一想,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总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1.百度影子的产生和影子变化。?
(1)教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影子的模拟实验,根据你们的实验结果,说一说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吧。影子可以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2.太阳的位置与影子变化的关系。?
(1)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和太阳和日影的变化,结合我们这节课的模拟实验,想一想,太阳的位置和影子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总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1.阅读资料:观察云。?
2.课后回家仿照课本P48做手影游戏。?
【板书设计】?
影子的秘密?
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不透明的挡光物体、屏?
影子的特点:?
①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②光源的位置高,影子小;光源的位置低,影子大。?
③影子和光源的方向相反。
【教学反思】
4.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材简析】
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第4课。月有阴晴圆缺,学生在二年级时就知道月亮会变化,但是很难将月亮变化与日期进行对应,本课通过围绕月相卡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得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课不要求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原理,只需要学生认识到在一月之中,月相有一个不断变化的,圆,再到过程。
聚焦板块,教材展示了一幅月球的照片,提示学生这就是月相。以前学生已经知道月相会变化,“那么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既是聚焦问题,激发学生观察月相,同时也是本课的探究问题。
探索板块,探索环节共分为三个活动,层层递进——了解更多的月相图片月相图片排序,装订成册。通过这三个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兴趣。教材简明扼要地提出探索问题是“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时间节点为一个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在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知道月相会变化,月初是弧形的,月中是圆形的,然后又变成弧形的”,上半月亮面朝西(右边),下半月亮面朝东(左边)。
拓展板块,通过观察月球的运动,鼓励学生观察,激发学生更加关注天空喜欢上天文喜欢上科学观察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就有观察月亮的经历,例如中秋节与家人赏月等。虽然他们已经注意到月相会变化,有时候圆,有时候是像小船一样的弧形,他们在二年级科学课中对于月相还有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但是他们很难将月相变化与时间对应起来,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一天,或者某个时间的月相,而对月相在一个月之中的连续变化,知之甚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图片排序,制作月相图片手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概括月相变化规律。
2.在教师引导下,掌握处理图片信息的方式。
3.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
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然现象规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空更多的秘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月相图片进行观察排序、装订成册等活动,使学生对一个月内月相变化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难点:根据一个月里月相变化的顺序给月相图片排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月相变化图片,燕尾夹。
【教学过程】
二、聚焦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一)出示两张月相图片(初三、十五)
这两张图片大家认识吗?回顾月相概念:月球发光部分的形状,就是月相(预设:认识,这是月相)
提问:我们在二年级就专门观察过月相,说说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预设:有时是弯的,有时是圆的;每天不一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弯,圆)
排序:这两张月相的顺序谁在前谁在后?(预设:十五的在前,初三的在后)
小结:我们要用排序的方法来观察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二)出示课题: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探索
[材料准备:每组月相卡片、票夹]
活动一: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
1.(PPT出示七张月相的照片),这些月相照片,同学们曾经观察到过吗?能根据一个月内的先后顺序给七张照片来排一排顺序吗?
2.学生给七张月相照片排序(全班,黑板上演示排序),请2位学生到上面板演,其他学生补充,最后统一结果。(关注学生排序的方法)
3.师生小结排序的方法:我们可以先确定哪些月相先出现,哪些月相在中间,哪些月相在最后,然后再排序,这样排起来就方便多了
活动二:给一个月的月相图片排序
1.(PPT出示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来给一个月里更多的月相照片排序,想试一试吗?(学生:想)
2.出示活动要求:同桌合作给一个月的月相照片排序,排好序后,看看一个月内月相是怎么变化的。
3.学生给月相排序,教师全班巡视指导,并将小组的排序结果拍照,以备交流时上传。
三、研讨
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的规律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1.上传有代表性的几组学生的排序照片,全班交流
(交流关注点:1.排序的结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一组交流,全班补充。
2.视频播放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
3.学生观察月相变化的视频,同时调整自己制作的月相变化照片顺序,做一个月相纸牌。
4.小结,形成共识:一个月里,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最后教师板书:弯-----圆------弯;上半月亮面在右边,下半月亮面在左边)
四、拓展:观察月球的运动
[材料准备:多媒体]
1.学生观察星空。
2.观察星空后,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设计】
   
                      圆                    弯
半月亮面在边        半月亮面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科学记录已体现在学生自制的一个月相变化的纸牌上,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本课的内容。
【作业设计】
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正确的是(    )
【教学反思】
5.月球—地球的卫星
【教学目标】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3.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4.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2.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教学准备】
托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球、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
2.教师: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月球——地球的卫星》。(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月球,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1)课件出示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指名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观察照片后回答。
(3)教师进一步展示月球资料卡,学生学习记录后,自主完成随堂学部分的习题,教师巡视检查后视完成情况再次补充月球知识。
2.模拟制造环形山。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2)教师明确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围绕几个问题展开思考: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3)学生根据课本P52与课件展示的制作过程,分小组合作制作“环形山”。
(4)完成模拟实验后,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环形山资料图,在随堂学习题中画出简图并简要地用几个关键词写出特征。
(5)教师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3.比较月球与太阳的特征。
(1)教师课件出示太阳和月球表面的图片,学生观察后在维恩图中填写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指名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填写的维恩图,教师适当改正补充。
4.教师:关于月球,你们关心什么问题?把它们写下来,课后查阅资料。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总结月球的特征。
1.教师指名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月球特征。
2.教师汇总后修改补充。提问:根据我们现在对月球的了解,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设计】
月球—地球的卫星
1.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2.成因: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学反思】
《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6课。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假说,到麦哲伦航海旅行,再到人类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当地球的形状第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才最终确认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事实。
本课学生将重历人类认知地球形状的过程。很久以前,人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有一些现象,如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这些现象并不支持古人“天圆地方”的猜测。于是人们猜测地球可能是球形的,而后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为“地圆学”提供了直接证据,人们开始接受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聚焦环节,教师要将学生代入古代的观测条件,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情境营造很重要,也是本课探究的前提。“天圆地方”的观点,是人们根据生活现象观察总结的一个经验性的猜想。但是有一些特殊的生活现象,例如海边的船用望远镜总是先看到帆顶;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探索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推测,如果地球是方的,就不能出现“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的现象;如果地球是方形的,那么在月球上的影子也应该是方形的,这与我们的生活现象不符合,所以地球可能是球体。如果地球是球体,那么围绕地球走一周,是可以回到起点的。麦哲伦的航海旅行让更多的人接受了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2. 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 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
2. 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
难点: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大球、船模、小球、正方体、手电筒、呈现影子的屏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 谈话1:同学们,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这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回答:球体。
2. 谈话2:地球是球体,这是因为发达的科技让我们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但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并不这么认为。刚才你们在教室外观察时,如果你是古人,你会认为地球是球形吗?学生回答:不会。那地球是什么形状呢?人们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
3. 谈话3: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跟着古人一起探索地球的形状,请你暂时忘掉“地球是球形的”这件事情。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有了地球是球形的前认知,对本课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所以本课需要做一个情境铺垫——“然而在古代,人们不是这么认为的”,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球形的,是因为我们有了很先进的科技,可以到外太空去观察。但是在古代,人们并没有那么高的科学技术,是无法知道地球全貌的,所以“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一直吸引着人们去探索。当教师把聚焦问题的背景给学生铺垫好之后,他们就会将自己代入古代人的视野,进而引发思考。
二、探索
活动一  “回到以前”
1. 角代入。现在我们已经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把自己想象成那个时候的古人。
2. 思考问题。作为“古人”,你正在思考地球的形状,并且在寻证据。
3. 室外体验。让学生到室外去观察天空,观察大地,提出自己对地球形状的猜想。
4. 提出猜测。联系刚才的室外观察和生活中的其他观察,提出猜测。古人根据对天空和大地的观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站在古人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并让他们到室外去观察天空、大地。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会发现,天空虽然很高很广阔,但却有弧度,地是十分平坦的,是没有弧度的,于是学生会提出和古人一样的想法,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只有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将学生代入古人的角,才能去提出猜想并寻证据。“天圆地方”是一种朴素的科学猜想,支撑的证据是人们在生活中的直接观察。
活动二  模拟实验
1. 提出疑问。生活中有一些现象,“天圆地方”没有办法解释。
2. 先看到帆顶后看到船身。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驶来的船只,发现总是先看到帆顶,然后才看到船身,如果地球是方的,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3. 地球的影子。在月食时,人们观察到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如果地球是方的,也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加深学生对这两种现象的理解。
4. 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大球、船模、小球、正方体、手电筒、呈现影子的屏。
5. 讲解实验操作。模拟实验的材料分别模拟的是什么?模拟过程是什么样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到位。
6.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7. 实验分享。让学生对比观察结果,看一看两个模拟实验,哪个更符合实际观察的结果,即对应的地球是球体。
8. 提出猜想。通过模拟实验,猜想地球的形状可能是球体——地圆说。
设计意图:虽然“天圆地方”的猜想能应对人们关于地球形状的疑问,但是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特殊现象却不支持这个猜想。这两种典型的“反例”现象,就是海边的人们用望远镜观察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出现月食时,地球的投影总是圆形的。学生对这两个现象是不容易理解的,教师可以用照片或者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模拟实验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提出地球是球体的猜想。
活动三  麦哲伦环球航海旅行的故事
1. 16世纪的猜想。那时候有一部分人相信“地圆说”,他们认为地球是球体,但是他们没有比较好的直接证据。
2. 到办法。如果地球是圆的,那么绕着地球一周,是可以回到出发点的
3. 麦哲伦的故事。通过播放录音、视频,或者结合世界地图给学生讲麦哲伦航海旅行的故事。1519年,麦哲伦率领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历时1082天回到了西班牙。至此,人们才开始相信地球是球体的观点。
设计意图: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人们认识地球形状比较科学的直接证据。学生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结合世界地图或者地球仪,联系麦哲伦的旅行路线,给学生讲讲麦哲伦航海所经历的艰辛,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环球航行是如何证明地球是球体。
三、研讨
1. 问题1。让学生上台分享活动手册的记录,结合记录来讲解哪些信息或者观察结果可以推测地球是球体。
2. 问题2。人们是这样认识到地球是球体。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鱼骨图等形式去展现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设计意图:问题1重在锻炼学生结合实验结果有根据地去论述的能力,看重学生的讲解是否结合了模拟实验的观察,推测过程是否具有逻辑性。问题2是一个小结性的问题,需要学生总结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用口述表达、思维导图、流程图、鱼骨图等形式总结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四、拓展
1. 谈话: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让人们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的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外太空观察地球,就像我们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是圆形的一样,地球的真面目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
2. 展示:给学生看第一张在太空拍摄地球的照片,外太空拍摄地球的照片,月球上看到的地球的照片等,加深学生印象。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重新经历了人们探索和了解地球形状的过程,从古人认为地球是方形的,到对特殊现象——从海面上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和月食看到地球的影子是圆形的模拟实验,再到了解麦哲伦的航海旅行,最后从外太空看地球。我们体会到科技进步对推进认知的帮助,感受到人们不断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反思】
7.地球—水的星球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的活动,了解地表陆地和海洋的特点。
2.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3.总结海洋的特点,并能将地球与太阳和月球做比较。
4.了解海洋对地球的重要性,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是有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1.经历观察地球仪和地图的活动,了解地表陆地和海洋的特点。
2.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学习关于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观察过地球仪的同学们,你们简单说说地球的特点吧。
2.学生自主汇报。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地球仪。
(1)教师分组学生,下发地球仪。指导学生围绕以下几点观察地球仪:一是通过地球仪能观察到什么;二是仔细观察地球的水域有哪些。
(2)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内观察地球仪,交流观察结果并记录。
(3)教师指名学生分享小组观察成果。
(4)教师总结:地球是一颗有着丰富液态水的星球。地球表面主要分为海洋和陆地,海洋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陆地分为亚洲、非洲、南极洲、南美洲 、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2.陆地和海洋的面积。
(1)教师分发世界地图和透明计算纸,指导学生分两步进行观察:首先将透明纸覆盖在世界地图上,然后数出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所占的格子数。
(2)小组活动结束后汇报结果。
(3)总结:地球上占据面积最多的是海洋。
3.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比较地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与不同,并填写在维恩图中。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面积大小的特点。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面积大小的特点吗,说一说?
(2)学生根据观察成果汇报。
(3)总结: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占全球总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占全球总面积的29%。
2.地球液态水带来的好处。
(1)教师课件出示地球的液态水,学生观察后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有这么丰富的液态水都会带来哪些好处吗?
(2)学生根据经验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
(3)总结:地球上的液态水促进了生命的诞生与延续;液态水调节了地球的气候,改善了地球的生存环境……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太空探索与水的联系。
【板书设计】
地球—水的星球
【教学反思】
8.太阳、月球和地球
【教材简析】
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将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梳理,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在本课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分组制作一张关于地球主题海报。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主题颜,例如太阳是红,月球是灰,地球也不例外。但是地球的颜非常丰富,可以是森林的绿、海洋的蓝、火山的红等等。鼓励学生确定和围绕某个主题颜,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查、整理资料,最后合作完成一张主题海报。教材对于地球主题海报的制作步骤了详细地介绍。收集和选用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是做好海报的关键环节可以事先布置任务学生准备材料,在课堂上完成制作任务。也可以将制作任务放在课外进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是学生对三个星球还没有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知识点比较分散。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制作三个星球的主题海报(重点是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在完成制作后,将学生的海报进行展示,让学生间相互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充分认识地球。本课将充分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工合作,展示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
2.了解地球的资源十分丰富,颜也是五彩缤纷
科学探究目标
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
2.基于所学的知识,制定简单的制作海报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分工合作
3.掌握制作主题海报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人类的居住。
2.认同地球相比于其他星球,是十分美妙的,地球是我们共同家园,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通过制作地球主题海报保护地球家园产生责任感。
【教学准备】
每组同学:海报资料、双面胶、彩笔卡纸等
【建议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聚焦:
1.情境铺垫:我们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很多认识(展示图片每个天体都有独特的特点,如果让你用一种颜代表太阳和月球,你认为是什么
给太阳和月球,并说明原因。
地球上有很丰富的资源,比如水、土壤岩石和形态多样的动植物。地球太阳和月球相比,十分特别,那么地球应该是什么颜呢?
讨论,学生表述。教师小结并板书记录。
二、探索
1.大家准备了很多关于地球的资料,这些介绍地球的资料里,我们能关于地球不的颜,今天我们要选择一种颜,为地球制作一张属于这个颜的海报2、2.小组先讨论一下,如果要给地球制作一海报,你们选择什么颜?
讨论。
4.确定了地球主题海报的颜后,接下来需要做些什么呢?
出示海报制作流程图:
⑴.收集图片文字:
采用电脑搜索、做笔记、图书馆查阅方法收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收集资料可安排在上课课时将收集到的资料带过来
通过以上方法收集图片和文字资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讨论)
教师适当指导:①确定资料来源的正规性②判断资料的科学性③对资料进行比较,选用能更好表现主题的图片和文字。
⑵.筛选收集的资料小组确定主题海报的颜彩,并根据确定的颜寻地球上适合这个颜的资料,例如选择,就要选择水资源鲸鱼冰山等蓝方面的资料(资料可以图片,有可以是文字)。
教学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堂上现场利用平板收集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⑶.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学生分工明确合理利用收集到的文字和图片。采用手抄、绘图、图片剪贴方法制作海报统一提供大卡纸胶水剪刀等工具)。
学生开始制作海报
⑷.制作完成并展示:各组将海报进行展示,学生互相观摩学习提醒学生每个小组要有一个讲解员留守,给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介绍
观摩期间,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教师可以邀请优秀的小组宣讲员上台进行班级分享。
三、研讨
主题海报,同学们了解地球的什么新知识
自己的观摩记录,回顾自己在制作和观摩时学习到的新知识
太阳月球,你知道地球什么不同的特点
现的地球最大的不同点,教师适时板书。
5.教师小结:
通过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对地球家园有了怎样的认识?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关于地球家园感兴趣的问题,关于地球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并记录下来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地球家园的情感教育。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本课的科学记录已体现在学生自制的地球主题海报上,所以学生活动手册中没有本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太阳、月球和地球
太阳
球:
地球、绿、白、彩……
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