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财产的诸葛亮财产申报制度阴识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5次亲率大军,北伐曹魏,与曹魏短兵相接。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
诸葛亮在给后主的一份奏章中对自己的财产、收入进行了申报:“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后汉初,刘秀帝之舅父攀宏“广开田土三百顷”,而刘秀妻兄阴识家有田七百顷,其一户占全国土地的万分之一,是诸葛亮家土地的46倍多。豪家世族贪污、讹诈、搜刮、等所得累计在一起,不知是贫苦百姓的多少倍,故汉代有‘富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之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是指刘备占据益州之后,诸葛亮所得的那份产业。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号俸禄,这是一个很贫的数字。诸葛亮去世后,其家中情形确如奏章所言,可谓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诸葛亮的儿子瞻、怀出生后,亮对他们从不娇惯,而是时刻关注着他
们的学习和修养。他首先要求子女从“静”和“俭”做起,他以为“宁静”可以“修身”,“勤俭”可以“养德”。他特别告诫子女不要纵欲怠忽,险诈贪婪,否则到头来“悲守穷庐”,一事无成。
诸葛亮的廉洁自律,对蜀国的官吏和下属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继蒋琬之后的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费祎“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三国志?费祎传》)。刘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三国志?刘巴传》)。名将姜维“据上将之重,处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三国志?姜维传》)。董和不仅自己“躬率以俭,恶衣蔬食”,而且能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史称“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三国志?董和传》)。邓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随身衣食如诸葛亮一样,“资仰于官”,生活俭朴,家无私产,连妻子也“不免饥寒”,死时,“家无余财”(《三国志?邓芝传》)。
诸葛亮病危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长期的废寝忘食使他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其修身养德、尽忠为国、虚心讷谏、廉洁奉公、严明法纪、一身正气和高风亮节为后代传颂,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