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2期2018年4月韩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9No.2Apr.2018收稿日期:2017-09-20
作者简介:黄悦标(1988-),男,广东潮州人,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教师,硕士。
潮汕龙尾爷”信仰考论
黄悦标
(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广东佛山510850)
摘要:潮汕“龙尾爷”信仰由来已久,在潮汕各地均有供奉“龙尾爷”的庙宇。“龙尾爷”是民间
尊称,其自称“何野云”。潮汕民间传说何野云是元末明初陈友谅的军师因兵败流落潮汕,后来得到潮汕人
的崇奉。民间流传的“虱母仙”传说促进“龙尾爷”信仰的传播。“龙尾爷”信仰的特点包括:潮汕人对异
乡人的同情、“龙尾爷”神像的武将形象和“虱母仙”的邋遢形象。
关键词:潮汕;民间;信仰;龙尾爷
中图分类号:B 9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18)02-0016-06
“潮汕”不单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地理上的潮汕指今潮汕平原上的三个地级市,即潮州、汕头和揭阳;文化意义上的潮汕则指以“潮汕话”为母语的汉族民系及其文化。本文所指潮汕,指潮汕三市,研究对象为潮
汕地区的龙尾爷信仰。潮汕文化素以民间信仰繁多著称,有潮汕地
区特有的民间信仰,也有全国性的民间传统俗神和宗教。龙尾爷信仰是潮汕地区众多民间信仰之一,但有其独特性。它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信仰,但却不像“三山国王”信仰土生土长于潮汕。传说龙尾爷本是一位元末明初跟随陈友谅打天下的军师,因兵败来到潮汕,为当地人惩奸除恶,且精通风水堪舆,仙逝后受到潮汕人民的崇奉。“龙尾爷”作为一个落魄的“异乡人”,去世后却得到潮汕人崇拜并发展成具有广泛众基础的信仰,这在潮汕地区乃至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虽然“龙尾爷”信仰在潮汕地区广泛流传,但其主要影响并未超过粤东,而不像同样流行于该区域的“妈祖”信仰遍及华南沿海及日本韩国。正是因为“龙尾爷”信仰的独特性,使其研究对探索潮汕文化,特别是潮汕民间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潮汕地区地处我国粤东沿海边陲,这里依山傍海,物产丰盛,优越的地理环境养育了众多人口。历史上潮汕地区百越共处,汉越杂居,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生活繁衍。移民的迁入,使潮汕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随着唐末宋元时期汉族移民大量迁入潮汕地区,该地的民间信仰渐渐定型下来,可以说,移民潮推动下的‘三化’过程(即人口福佬化、地区国家化和土著人的)促成了这一结果”[1]95。“这一结果”
便是潮汕地区丰富而多元的民间信仰。在潮汕地区,民间信仰既包括汉族的传统神明,也融合了百越族的巫神;既有道教、佛教的神佛,也有地方神
一、潮汕龙尾爷信仰
明。潮汕地区民间信仰的神灵之多,在全省乃至全国皆属罕见。“龙尾爷”便是潮汕地区众多民间信仰中的一个。“龙尾爷”跟“三山国王”一样,是潮汕地区特有或主要为潮汕人信仰祭祀的地方神明。据饶平县紫云村族谱载:“我乡‘龙尾王爷’于清乾隆年间,锦房、三进、坦易三股建立水帽市场,请来奠基。”①由此可见,民间祭祀“龙尾爷”的活动最迟应在清朝乾隆年间,此时就已在潮汕地区的饶平一带有一定影响。今
汕头澄海区港口村“龙尾爷”庙外的石刻碑文记:“清朝嘉庆年间(1706年),港口乡遭逢天灾,适逢汕头岐山龙尾圣王云游至此,大发慈悲,驱散邪气庇佑乡民平安。我乡民为答谢神恩,按龙尾圣王显圣物头巾落地如于东社凌角池旁一民宅基地建庙宇”,该庙门外对联“岐山分庙宇,港口显神功”,村民也称本村“龙尾爷”是清朝时从汕头岐山请过来的。据此则“龙尾爷”信仰及其祭祀活动应该更早。汕头市岐山街道的“岐山古庙”是目前所知潮汕地区最早的祭祀“龙尾
爷”的庙宇,无奈缺乏史料,“岐山古庙”的建庙时间不得而知。“龙尾爷”信仰主要以潮汕各地的“龙尾爷”庙为中心,在潮汕地区呈点状辐射分布。潮汕地区供奉“龙尾爷”的主要宫庙有:潮阳区贵屿何仙陵、仙湖福天宫、潮南区峡山龙尾庙、揭西黄山王公庙、潮州市鳌头龙尾庙、汕头市岐山古庙、金港龙尾庙、南畔寮龙尾庙、高埕古庙、佳和善社、合仔墘庙、东墩龙尾庙、五香溪龙爷宫、渔州龙尾庙、澄海区港口村龙尾爷庙、饶平县紫云村岐山古庙等。关于“龙尾爷”信仰及其身世的相关研究,笔者在“知网”上通过多个关键词查,均没有符合的结果。查阅出版物如《潮阳半天佛》《潮南文史》等,虽有所载,但仅略作备记介绍,并无学术性的深入研究。2007年由广东省揭阳市民俗博物馆出版的《虱母仙的传说》,文后附录作者曾秀斌《浅谈虱母仙何野云的身世》论文一篇,该文在广泛收集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第一次较深入地探讨了“龙尾爷”的身世,笔者下文将在其基础上,根据进一步的史料发现,对
“龙尾爷”历史上的人物原型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先理清“龙尾爷”一名的来历。潮汕各地祭祀何野云的庙宇大多称为“龙尾爷庙”,民间也尊称其为“龙尾老爷”,其名当为“陇尾爷”之误。相传明朝时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异士“虱母仙”曾帮潮阳陇尾村建造寨门和围墙,村民感其恩德,尊其为“陇尾老爷”并“虱母仙归仙后,村民为纪念其大德,在村里专门为其建了‘陇尾老爷’古庙,香火供奉”[2]40。因“陇”与“龙”的潮汕话发音相近,且后者更显尊贵,“龙尾爷”之名便渐次传开。“虱母仙”显然不是真名,那么这位“虱母仙”又是谁呢?目前比较确切的历史资料是记载于光绪十年(1884)的《潮阳县志》卷十三杂录篇:这段简短的文字描述成为史书中仅存的一段关于“虱母仙”的记载。“虱母仙”即“何野云”,文中提到凤港卢家有“何野云”的墓葬,如今朝阳区贵屿镇风港村正有一座“何仙陵”,
所葬之人据说就是“何野云”,由此可见,县志
记载或非虚。我们从上文可简单归纳“何野云”
其人的一些信息:
一是“精于青乌之术”:“青乌术”是古代“风水学”的别称,说明他懂风水玄学之术;二是“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他曾经跟随陈友谅随军打仗。
此外,关于何野云的身份,民间还流传他是
二、“龙尾爷”的身世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
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3]
①见黄皆雄主编《紫云谱史初记》第一章“龙尾王爷”。
阴识
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陈友谅的军师,如潮阳仙湖风景区2002年景区内部发行的介绍册子《潮阳半天佛》载:另《潮南文史》也有相近的记载:历史上陈友谅确实有一位相当于“军师”的人物。据《明史》载:元末南方农民起义军陈友谅率部攻陷鸠州,杀徐寿辉后,“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
改元大义,太师邹普胜以下皆仍故官。”[6]3689据《元史·百官志》:“太师……正一品,银印,以道燮阴阳,经邦国”[7];《明史·官职志》:“太师……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
经邦弘化,其职至重。”[8]
以上关于“太师”一职的职责介绍,虽未见其与军师的直接关系,但在元、明两朝都是“正一品”的大员,地位可想而知。此外,查阅史料,元、明二朝的典章制度中均未设“军师”这一职务,但在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制中出现过,如《明史》记载:“献忠败于玛瑙山……又获其军师潘独螯。”[9]由此可见,民间将“太师”理解为农民军里的“军师”也属正常。那么元末历史上的这位太师“邹普胜”是否就是潮汕人口耳相传的“何野云”?笔者持肯定态度,理由如下:其一,史书中关于邹普胜兵败后不见确切的去向记载,有可能隐姓埋名来潮汕。史载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陈友谅与朱元璋决战鄱阳湖,陈军兵败,陈“骤中流矢,贯睛及颅,死”[6]3690,其部将四散潜逃,《麻城县志》载:“邹普胜,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铁匠出身……陈友谅杀死徐寿辉,称帝,国号汉。邹普胜仍任太师,直至陈友谅阵亡。”[10]其二,邹普胜是元末白莲教徒之一,通晓风水玄学之术不在话下,这与《潮阳县志》里说何野云“精于青乌之术”相符。邹普胜曾是麻城地区白莲教首,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既而麻
城人邹普胜复以其术鼓妖言,谓‘弥勒佛下生,当为世主’,遂起兵为乱。”[11]元末白莲教已不是
纯粹的南宋茅子元所创立的白莲教早期形态白莲
宗,而是吸收了许多民间巫妖谶纬之术。如闵丽
所称:“元初已出现以白莲会为名而行民间谶纬之术的现象,这客观上混淆了白莲教弥陀信仰与民间信仰之间的界线,为其他宗派包括弥勒信仰
渗入白莲教打开了缺口。”[12]由此可见,邹普胜
身为当时白莲教徒重要的头目之一,自己肯定也通晓民间的传统谶纬玄学之术,并利用它蛊惑众,发动起义。
因有关的历史资料不多,史书中“邹普胜”其人的来历去向也记之不详,我们无从展开更细
致的考证,但就笔者所收集到的史料看,“邹普胜”应当就是潮汕的这位古人何野云。“虱母仙”的传说经过潮汕人民几百年来的口耳相传,已经广为人知,有些甚至已经编成戏剧小品搬上银幕,成为潮汕人共同的民俗文化。潮汕各地凭借“龙尾爷”庙形成一个个祭祀中心,是“龙尾爷”信仰的主要阵地;“虱母仙”的传说则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人,扩大信
众体。“龙尾爷”信仰具有浓厚的潮汕文化特点。潮汕农村地区的民间信仰流行使用道教的
“符箓”祈求平安,在各地“龙尾爷”庙也都有体现,祭祀的人们从“龙尾爷”求“平安符”贴挂于自家房前屋后,以求“龙尾爷”庇护,平安
符上书“龙尾王爷镇宅大吉”。笔者下文继续就“龙尾爷”信仰的一些特点,展开探讨,希望从中更深入剖析潮汕“龙尾爷”信仰的全貌。(一)体现潮汕人对异乡人的同情文化
学界对潮汕人的来源已有基本共识:潮汕地区秦汉之前原为南方百越族的聚居地,秦汉以降,每逢北方战乱、生灵涂炭之际,中原百姓为躲避战乱而被迫背井离乡,南迁岭南。中原移民
迁入潮汕,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因战争破坏
三、“龙尾爷”信仰的特点
何野云本姓柯名逸……陈友谅、朱元璋两雄相对垒,各逞谋略,争夺天下。斯时陈友谅军师乃柯逸,朱元璋军师刘基字伯温。[5]相传何野云青年时代正逢元末红巾军起义,他是一支起义军头目陈友谅的军师。[4]
导致的流民百姓;二是因王朝倾覆而没落的世家大族;三是因罪被流放的百姓或被贬的官员。以上三类人都是因各种原因远离故乡,被迫迁居至潮汕地区。古代潮汕地区还是一片瘴蛮之地,环境恶劣,这些潮汕先民来到潮汕地区后的辛酸可想而知。多灾多难的人生经历使潮汕人生发出更强烈的同情心,特别是对一些有才能的落难者更是如此。
在潮汕农村地区,一些村里有形似坟地且逢年过节都有人拿果品祭拜的坟茔,这些坟地的主人既不是本村族人的祖先,也不是佛教或道教的某位仙神,而是古代从北方迁移至此,因病或其他原因客死异乡的外族人。笔者所在的饶平县紫云村,村里第九片的一块不知名的空地上有一个坟茔,坟茔五米见方,前有三座神像和一个焚香炉。据老人们介绍,该坟茔的主人是古代一位将军及其夫人、女儿一家三口,将军因战争失利,一家人客死当地。村民待以祖宗之祀,称其为“祖公”“祖母”,逢民间初一、十五传统佳节则乡民携果品香纸前来祭拜。潮汕人对外来人强烈的同情心,来源于对本族人艰辛的流迁历史的共同记忆,使他们对具有共同身世遭遇的人有不一样的亲近感。
前已述及,“邹普胜”本是陈友谅的军师,因1363年在“鄱阳湖大战”中败于朱元璋,功亏一篑,民间流传他兵败后拒绝明政府的招降,流落至潮汕,帮人看风水,造城寨。其遭遇之悲惨不幸,引发潮汕人强烈的同情,从民间流传的传说,更能体现潮汕人对其深深的无奈和同情:“由于张士诚偏安北方一隅之地,
不成气候,故整个中原基本上就只是陈友谅与朱元璋可以互相抗衡,这便有了后来的何野云辅助陈友谅与刘伯温辅助朱元璋争夺天下,先后大大小小打了一百场仗,陈友谅先是九十九场胜利,朱元璋九十九场失败,最后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大败而亡,朱元璋大获全胜。”[2]3
这句话显然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尤其其中的“邹普胜为陈友谅出谋献策,打了99次胜仗”,邹普胜1360年才成为陈友谅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不大可能在短短的3年间就打了近百场战役,而且都能取胜,若真如此,则明朝早已覆灭
不复存在。民间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传说,包含浓厚的对有悲惨遭遇人物深深的同情。潮汕民间的这则传说,看似捕风捉影不可信,然则它透露出潮汕人民对邹普胜才能的肯定,以及对其最后失败的深深同情。
(二)“龙尾爷”武将形象的信仰功能
在潮汕各地祭祀“龙尾爷”的庙宇里,都有一尊“龙尾爷”真身的偶像或其画像,供人们祭拜。笔者曾实地到访考察过位于澄海港口村“龙尾爷庙”、汕头岐山街道和饶平县紫云村等地的“岐山古庙”,这些庙宇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建造的供奉“龙尾爷”的庙宇,庙宇正中间神龛内都有一尊“龙尾爷”和其夫人的主神像。从“龙尾爷”神像的姿态和外形看,俨然是一位将军的形象。以汕头市“岐山古庙”为例,庙中“龙尾爷”神像端坐于太师椅,身穿金鳞铠甲,红脸,长须髯,双眼直瞪,右手持剑作砍杀状,完全就是一个古代战场
上的将军形象。在其他供奉“龙尾爷”的庙宇中,其神像也大多如此。这与历史上和传说中的“何野云”形象有所不符。前面我们通过考证,“何野云”原型的历史人物可能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邹普胜”,作为陈友谅的“太师”,主要责职是出谋划策,考虑战术战略的部署,并不直接上战场参与战斗,是一位“军师”的角;至于民间的传说,认为其精通天文地理,懂术数,善看风水建城寨,大多数传说讲的是“何野云”除暴安良、惩奸除恶,则是一个“道人”的形象。那么为何人们要将其塑造成一位将军的形象?
笔者认为,这应当与人们祈求和祭拜“龙尾爷”的目的和内容有关。传说何野云“精于青乌之术”,“青乌子”是一位常见于古籍中的汉代方士,著有《青乌子相冢书》,相传其善堪舆之术,后世以“青乌之术”指代“风水术”。在潮汕地区,有许多相传为何野云勘定设计的墓地,如潮阳区沙陇“锦鹧鸪古墓”、揭东区“关爷看书古墓”和潮州“沙溪古墓”。何野云仙逝之后,人们念其恩义,建寺庙祭拜。因为其善“看风水”,当地凡有筑墓迁穴等丧葬之事都要来请神祭拜;此外在古代潮汕农村的太平房里都要供奉龙尾爷。潮汕地区俗信鬼神,民间有许多鬼怪
传说,突出“龙尾爷”的武将形象,反映人们希望“龙尾爷”在操办“阴气浓重”的丧葬之事时能降妖驱鬼,保佑平安。
(三)“虱母仙”邋遢形象反映亲和力
“龙尾爷”外号“虱母仙”或称邋遢道士,因民间传说他为人放浪不拘,且一身虱子,形象邋遢。由方莉莉、赵曙光主演的《周不错与虱母仙》中,方莉莉扮演的虱母仙满脸胡渣,长发留肩,不修边幅,且行为举止随性放形。为何潮汕人心中的“虱母仙”是这样一个看起来不太完美的邋遢形象?
笔者认为“虱母仙”邋遢形象主要是来自潮汕地区民间俗文化的影响。民间传说首先要符合众的胃口,要吸引大众的喜欢。在许多信仰传说中,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故事总能得到最广泛的流传,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故事契合了人们的期望,满足人们的想象。此外,诙谐幽默且接地气的人物形象更能拉近民众的距离。佛、道神明如“佛祖”“三清”,威严有余,而亲和不足,这些宗教神明信仰得先天的优势,如官方对佛教、道教的推崇、宗教自身庞大的理论基础等,信仰自上而下的形成和发展。民间信仰的俗神
则不同,他们没有官方背景的支持。一般来说,民间俗神在其流传过程中会有两种趋势:其一是尽量向更庞大的宗教体系如佛教、道教靠近,以最方便的方式“神道化”,从而获得“神性”,其目的在于得到传统文化的认可,扩大影响;第二种是“诙谐化”,具体而言是指传说的神明行为放浪不羁,言语幽默风趣,衣着简朴等接近民众生活的特点,这些特点使严肃的信仰崇拜,具有一定的生活“娱乐性”,赋予神明更多维的“神性”特点。这方面的代表是江浙一带的“济公”传说。正如吕堃先生在谈到“济公”形象受到来自民间文化的影响时说:“在以‘礼’为正统的中国,狂欢文化只能出现在民间文化中,而这种狂欢的民间文化塑造了济公的疯癫、喜欢酒肉以及好女。因为民众喜欢的就是这种轻松幽默又有些癫狂的人物。”[13]可想而知,济公“癫狂”的人物性格与“虱母仙”邋遢、随性的人物性格形象异曲同工,“济公”信仰靠着这些脍炙人口、生动有趣的故事流传到千家万户,走出江浙
一带,传向全国;“虱母仙”也以他邋遢可爱、智谋过人的形象深得潮汕人的喜欢,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位“神人”。
潮汕地区“龙尾爷生”,即“龙尾爷”诞辰的祭拜活动,各地的日期有极大的差异,有农历正月十三、七月十五等等,潮汕各地依照各自的时间和方式祭拜龙尾爷,流传不同的关于龙尾爷和虱母仙的传说,形成自己独特的龙尾爷信仰。潮汕各地龙尾爷信仰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龙尾爷信仰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为什么潮汕各地龙尾爷信仰呈点状分布的原因。龙尾爷信仰至今已有几百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至今日,民间大规模的“龙尾爷”祭祀活动已不复存在,传统的庙会不论规模和数量,都已今非昔比。民
间集体祭祀龙尾爷活动热度的降低,是龙尾爷崇拜衰落的结果表现,同时,缺少宗族集体崇拜仪式感也加剧了信仰的传承断裂。从潮汕民间传统的庙会祭祀活动看,龙尾爷崇拜确实有日渐式微的“趋势”。然而,龙尾爷信仰至今仍活跃在潮汕大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农村家庭妇女是信仰的主力军,她们不再大肆铺张的准备祭品参加龙尾爷的庙会,而是在屋里请置龙尾爷神龛,逢农历初一、十五以若干果品祭拜,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崇拜活动在民间延续着龙尾爷信仰;此外,正如前文所说,龙尾爷的“虱母仙”形象为其赢得了许多信众,特别是当今通过发达的信息媒体,民间脍炙人口的“虱母仙”传说被拍摄成潮剧和潮语小品并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同龙尾爷信仰。
潮汕地区民间信仰众多,从崇拜人、动物到古树、水井等,凡此种种都可能成为民众信仰崇拜的对象,据此有人认为潮汕地区民间所拜的“老爷”,其实是“妖巫”。无论“神仙”也好,“妖巫”也罢,反映的都是人们希望通过超自然力获得安全感、掌握感的愿望。信仰的对象并无高低之分、好坏之差,信仰本身也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社会信仰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探讨人们的信仰渊源和状态,发掘其蕴含的精神价值和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