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八闽的制墨老店
作者:林欢
来源:《艺品》2016年第02
        福州是闽中文化名城,自古应试科举的文人很多,十分讲究文房四宝的使用。在清代,詹斗山笔墨庄曾与当地的曹素功笔墨庄、张文祥笔庄一起,并称为福州最著名的三大文具老字号,享誉八闽。
        詹斗山(1816-1892),原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浙源乡岭脚村),原名詹文忠,字斗山,号望贤。环川詹氏第38世,詹斯莹次子。因制墨发家,同时又怀揣科举入仕梦想,故从官府买了一个登仕郎的名号,后晋封为朝议大夫
        关于詹斗山在墨庄创立前后的经历,我们可以从环川《詹氏宗谱》中福建盐法道署兴泉永兵备道潘骏章所撰寿文中了解一二:
        “(詹斗山)年甫十四,窘于家计,赴杭城学药材生理,体多病,且无力贴费。太封翁见同邑多操笔墨业,嘱其改习填字之技。望翁嫌其技薄,不欲为。太封翁训之日:汝若读书,
既愿奢难偿;若务农,则体涂足,三时劳苦,予心更不忍。凡发迹起家者,视人之志行何如耳,岂论艺之大小哉?望翁谨受教,专心学之,技精于侪伍,第命途多舛,每拂乱其所为,辛苦备尝,笔难缕述,然进取之志不少挫。年三十八,薄积赀本,来闽省接开王晋卿笔墨店。未三月,店主轸稿不得已,自立斗山字号。料务足,工务精,染翰者咸利其用,名遂远驰。每岁科乡试,士子云集,售货数倍于他店。日积月累,不二十年,而赀本充盘矣。以余赀购田房产,间亦逐行商利,所获益饶。爰纳粟就从九衔,并为长子捐输,诰封今职。席丰履厚,无异素封。
        我们从文中可以知晓,詹斗山早在十四岁时,便由于家贫的原因,被迫到杭州随乡亲学习药材生意。到了清嘉庆初年(1796年),由于祖辈的劝导和引荐,他开始在杭州祖业詹公五墨庄学习制墨工艺。文中提及的填字,是指制墨环节中的最后一步,即利用特制的毛笔,粘上金粉,在成品的黑素墨品上按照已经设定的图画和文字凹槽进行勾勒,使黑的墨体上带有金的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明晰且金光灿灿的艺术效果。填字学生亦称填徒,是墨庄中最低级的学徒。一个徽州人如果想在日后从事徽墨经营,必须要进入墨庄从学做填字学生开始,然后随着年龄和工作经验的增加,逐步掌握徽墨制作技艺的精髓。当然,这些学徒工们除了要学习填字外,还要兼执杂事”——每天早起,扫地、抹桌、
冼烟筒、打胶水,并准备好为高级技工们打下手。此间如果有商客来访,则应当替墨店主人泡茶、递烟,不得怠惰。及至夜间无事,也应操习书算,照应门户,不许出外游嬉。凡违反店规,如宿娼、赌博、斗殴、吸食洋烟、夜卧携火烛入房等者,均罚月福(指每月享用之敬神求福用的供品),严重的还要按三节辞歇。学徒一般经历三年才能毕业。在毕业之后,由司事从中秉公选拔出柜上学生,进而学习销售或参与更高级的制墨技术培训。对于填字学生这一工作,詹斗山起初是不太愿意接受的,主要是嫌其技术含量太低。对于这一点,他的祖父詹宜榛(1765-1853,字凤高,号鞠溪,籍名念纯)则认为,既然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读书不成,在家务农又相当艰苦,那么从事制墨业不失为一条出路。他还指出,凡是发迹起家的人,主要是看其人志向如何,与他从事职业之社会地位高低无关。听了祖父的这番教诲,詹斗山遂下定决心专心学习。其间,虽然他吃了很多苦头,但是终有所成,学得一身制墨的好手艺。目前尚无资料记载他在学徒期满之后开始自立的情况,不过,我们可以从其他人的记述中进行侧面了解。著名的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曾回忆所见的旧时商贩:少时曾见肩贩商,有安徽徽州属之笔墨商,浙江绍属之兰花商,青田之青田石(刻图章石)商,皆徒步千里,沿途成交者。徽之笔墨商,肩落货物,沿新安江入浙至浙江九县。又有经绩溪、宁国入长兴、吴兴至浙者。至一地暂住,藏笔墨于蓝布袋中,此袋前后置物搭于肩上,沿途叫
卖,早年乡居于学塾门首,每从此购笔墨。货售毕再进当地之货物,步行返歙。自十八世纪的乾隆时代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民国初年,在浙西一带走街串巷的徽州墨商可谓络绎不绝,新安墨盛行于浙,百余年间均未曾改观。我们可以推想,詹斗山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潜心学习制墨技艺后,初涉墨业经营时的艰难状况。直到三十八岁的时候,他终于从杭州贩墨入闽,一路销售,最后落足福州。
        文中的王晋卿笔墨店,同样是婺源籍人士在福建开设的笔墨店之一。王晋卿原名王廷荣,字晋卿,樟前人(今安徽省休宁县板桥乡樟前村),《婺源县志》中有传。故宫博物院藏有王晋卿九子墨和惜如金墨两锭,皆为周绍良先生捐献。由于王晋卿墨店繁荣的时间并不长,似乎仅仅维持了三代,便因为资金周转不畅,经营困难,被迫与詹斗山联手,进行合资经营。仅仅三个月之后,王氏店主便将全部家业转给了詹斗山。詹斗山并不认同于王氏原本的经营理念,他认为福州墨业大有开拓前景,于是专门从徽州聘来墨工,改换门庭,独立经营制墨作坊,以自己的名字为名号,选择南街宫巷口为店址,开设了詹斗山笔墨庄,斋号二宜斋,制作出许多品牌名墨。由于其产品深得闽地广大举子的喜爱,逐步在福建全省各地站稳了脚跟。
        詹斗山的墨品之所以几十年畅销不衰,在于其原料真、加工精、价格实,且不断创出新的名牌产品,如紫玉光虎溪三笑龙翔凤舞等数十种。除了讲究轻胶重烟品质好外,还十分讲究雕塑和包装的艺术性。其墨上的山水、园林、人物造像栩栩如生,既可实用,又可作陈列品和收藏品。
        目前存世的詹斗山墨并不多,我们能够见到的一种为圆柱笛形墨,通体漆衣,面隶书吟鸾二字,背下端楷书詹斗山制四字,俱阴文填金;另一种为小锭墨,漆衣,面背俱有框,面题极品二字,下钤篆文方印仿古二字,背题徽州詹斗山监制,顶二宜斋,俱楷书阳识;又一种为六角形柱体药墨,通体涂金,面八宝灵丹四字,下两行小字实价纹银三换,背徽州詹斗山监制,顶五胆二字,俱楷书阳识;还有一种为长条形巨锭墨,面御墨二字,楷书阴识,二龙拱之,下为海水,上为火球,背两行字太平一统万年青,隶书阴识,下为万年青纹,一侧乾隆元年进呈贡烟,另一侧阴识徽州詹斗山仿古法制,顶二宜斋,俱楷书阳识。以上数种,均质量颇佳,堪称墨中精品。
        在詹斗山故去之后,其墨庄由长子詹敬之(1847-1906)继承。詹敬之,原名恒旦,字敬之,籍名鸿。光绪元年诰封奉政大夫。民国时期重修的《婺源县志》曾记载他的义行
詹鸿,字敬之,清奉政大夫,环川人。年十六,赴闽理先人店业,俾父归养王父母,教育诸弟。宗族亲戚之贫者,逐年寄赀做助。经理安徽会馆,任劳任怨,义冢山僻迫,捐百金于东门外,另置山以廓之。同乡吕渭英任福州郡守,赠额品重圭璋詹敬之主事期间,与在当地为官的同乡官僚过从甚密,这固然是徽州人桑梓情深的表现,但与官场中人来往,显然也有助于墨商业务的拓展。他还扩大了营销范围,在建宁府(今建瓯市)设分号,除经销墨和笔外,还兼营书画纸、歙砚、八宝印泥等。
        再后来,詹斗山墨庄后由詹敬之的次子詹懋如(1874-1939)继续经营。詹懋如去世之后,墨庄业务由本店一位徐姓老学徒负责,虽已不能同全盛时期相比,但还一直坚持经营直到新中国成立。随之而来的公私合营,使这一历经百年风云的老字号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