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皇权、大土地所有者、自耕农关系问题探讨
——以门阀世族在曹魏时期的两次发展为例
王宗涛1  张 栋2
(1.山东女子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2.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摘 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大土地所有者、自耕农的关系问题是绕不开的话题。皇权常被看作是大土地所
有者的代表,本文尝试将皇权作为独立个体与另外两者一起分析,并以门阀世族在曹魏时期的两次发展为例,来探寻三者间力量对比的不断动态变化,揭示其中的内在规律性。在曹魏政权的初创阶段,自耕农是曹操的重要依靠力量。献帝迁许,曹操、曹丕父子先后成为皇权代理人。曹魏政权建立后,门阀经历了两次明显发展。第一次是在曹丕与曹植的立嗣之争时,第二次是曹丕代汉时。在门阀发展的同时,自耕农日渐式微,曹魏政权的依靠力量也逐渐改变。
关键词:曹魏;门阀;皇权;大土地所有者;自耕农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19-25-0107
城市再生不仅是根据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用地布局调整,更是给城市休养生息的时间,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粗放式的城中村改造必然导致新问题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政府不应只顾及短暂的绩效而忽略长远的发展。
6.结论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各个城市均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城中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分,充分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充分不均衡,因此,结合实践和人民需求正确开展城中村改造工作、提高城市总体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统筹规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城市再生,已经成为我国建设内涵式新型城市的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宋仁登.城市化进程中的村民市民化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2]黄 治.城中村改造模式与策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
[3]姜雨佳,刘 鑫,李永瑞,etal.可持续“城中村”中规划和设计问题的探讨[J].才智,2015
[4]方 萌,邹晨斌,付锦敏.城中村改造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基于浙江省临安区的调研分析.F299.27;F327.浙江农林大学,2018
基金项目:浙江农林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项目编号:112-2013200075)
门阀出现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私有制。虽然封建王朝历来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实际并没有可操作性。土地私有制下必然会出现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是中国古代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无法逃脱的宿命。大地主在掌握大量土地的同时,也控制着众多人口。为皇权提供赋税和兵源的主要是自耕农。如果土地兼并无法得到有效遏制,会严重威胁皇权的稳定。从此方面讲,自耕农是皇权的支持者,大地主是皇权的对立面。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自耕农越来越少,他们的负担也逐渐加重,反抗也会越来越激烈,对土地也会更加渴望,最终走向皇权的对立面。而大地主为维护既有财产,转而利用皇权镇压自耕农的反抗活动。两汉时期尤为典型。
1.萌生于东汉的门阀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已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王莽尝试“王田”改革非但没有成功,反而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摧毁了西汉政权。经过激烈角逐,刘秀脱颖而出,重建中央政权,他所依靠的正是豪强
地主。刘秀经略河北时,“(阴识)率子弟、宗族、宾客千余人往诣伯升”“(耿纯)与从昆弟䜣、宿、植共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奉迎于育”,此类现象在文献中还有很多记载。刘秀虽取得天下,却也因此为豪强掣肘。他试图通过“度田”加强皇权,但遭到豪强激烈反抗。叛乱最终被镇压,“度田”也取得一定成效,但豪强兼并土地的趋势并末得到扭转。这些豪强地主多聚族而居,彼此以血缘亲疏相维系。
除了财富,豪强们在文化上也有极强的发言权。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东汉立国后,经学得到多任皇帝提倡。大批经学子弟进入朝堂。一批父子相传,以经学为业的世家逐渐发展壮大,累世公卿者并不鲜见。
这些经学世家大多都是关东豪强,他们通过联姻等方式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其所拥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力逐渐合拢。大量社会资源为其垄断,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并世代相传。因此,谱系编纂活动在东汉末年盛极一时,士庶逐渐分流,门第之别开始显现,门阀世族已具雏形。但这些特权还未得到正式承认,还在以潜规则的形式运行。
世族豪强的壮大意味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皇权直接掌控的土地和人口减少,自耕农的负担越来越重。难以忍受的贫苦百姓揭竿而起,掀起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起义虽然带来损失,造成严重的社会混乱,但是也打击了萌芽中的门阀,曹操也在混乱中崛起。
2.曹操与门阀的复杂关系
曹操祖父是宦官,虽然衣食无忧,但家世却难以启齿。虽然无法推知这样的家世给曹操的早年生活带来什么,但是从文献记载来看,他没有长成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熹平三年(174年),曹操初入仕途,“一出手就是打击不法豪强”,但也因此得罪权贵,仕途并不顺畅。史载曹操辞去东郡太守时,提到“于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曹操对豪强的强硬态度,对他以后的经历造成深刻影响。
东汉政权彻底分崩离析后,曹操也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但曹操的扩张速度十分缓慢,或许是因为对豪强不妥协的态度,使其得不到控制大量土地和人口的大地主支持。同时,他又站在黄巾军的对立面,也难以争得贫民支持。可以推测,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他缺少财赋和兵源,所以难以扩张。一次意外事件,为曹操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初平三年(192年)冬,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经过此役,曹操得到大量人口,纳降政策对黄巾余部也有很大吸引力。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又收降汝南、颖川的黄巾余部。曹操的军事力量得到大幅提升。也是在这一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利用从黄巾军手里夺来的耕牛和农具,开始施行屯田政策。“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贼,克平天下。”最初是在许都
周围屯田,由于收获颇丰,曹操在所控制的州郡内设置屯田官,进行大规模屯田。屯田不仅解决了军粮问题,也意味着控制了大量土地和人口。
自此,曹操的财赋兵源日渐充足,豪强对曹操的制约变得有限。他也得以放开手脚东征西讨,打击豪强也底气十足。消灭袁绍后,即下令:“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好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令人欲望百姓亲附,岂可得邪!其收田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随着曹魏政权崛起,产生了一批新的军功地主,也包括不少曹氏宗亲,但曹操并末因此宽纵他们。“曹洪宾客征调不肯如法,(杨)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满宠担任许县县令时也遇到类似事件,“曹洪宗室亲贵,有宾客在县界,数犯法,宠收治之。洪书报宠,宠不听。洪白太祖。太祖召许主者。宠知将欲原,乃速杀之。太祖喜曰:‘当事不当尔邪?’”
虽然曹操时常打击世族豪强,但是依然不能完全将其消灭。首先,世族豪强是彼时知识分子的主要来源,需要依靠这些人重建官僚机构。其次,对其过分逼迫,可能会势得其反,引起反抗,导致政权不稳。曹操在逐鹿中原的斗争中,展现出重建秩序的能力,世家子弟、豪强也乐与其合作。其帐下也聚集了不少世族子弟和豪强将领,例如人尽皆知的荀彧、许褚。
北方战乱渐息,社会逐渐稳定。世族豪强也慢慢从疲惫中恢复过来,与曹操从合作走向对抗,开始寻求利益代言人。汉朝皇室力量衰微,日薄西山。虽是符合礼法的正统,但复兴困难。他们将希望寄托在曹操的继承人身上。
3.立嗣之争与门阀的第一次发展
曹操重建中央政权,立嗣问题也提上日程。立嗣不仅仅是择人,更是一个政权对末来国策的选择。尤其是在大变革的时代,新旧势力往往参与其中,使立嗣问题更加复杂。
根据《三国志卷二十·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记载,曹操共有25个儿子,长子曹昂早年阵亡于军中,还有几个儿子早夭。剩下的儿子中,涉及立嗣问题的主要是曹丕、曹彰、曹植、曹冲。学者们根据文献摧测,曹操最为中意的是曹冲。《三国志卷二十·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载:“(曹冲)少聪察岐嶷,生六七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太祖数对臣称述,有欲传后意。”可惜天不遂人意,曹冲十三岁早殇。《三国志卷二十·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载:“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其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大幸也’。”可见曹操的确在曹冲身上付出了很大心血。曹彰是否参与争嗣,史籍记载的并不是很清楚,大体来看曹操好像并无意立其为嗣。但曹丕、曹植两人的斗争却记载的比较清楚。《三国志卷十·荀彧荀攸贾诩传》载:“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淄候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围绕曹丕、曹植两人,曹魏中枢形成了两大争嗣集团。
·
108·
·109·
曹昂死后,曹丕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在强调礼法的儒家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社会中,这是曹丕独有的政治优势。曹丕本人对朝臣也极为尊敬,《三国志卷十·荀彧荀攸贾诩传》载:“文帝曲礼事彧。”《三国志卷十·荀彧荀攸贾诩传》载:“世子问疾,独拜床下。”曹丕谦恭的姿态博得许多朝臣的好感,非常符合世族豪强理想中的继承人形象。所以许多世族子弟也乐于为其所用。《晋书卷一·帝纪第一》载:“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与陈、吴质、朱铄号曰四友。”像崔琰、桓阶、毛玠等世族或与世族关系密切的朝中老臣也多支持曹丕继嗣。
可以说曹丕集团阵容很豪华,实力很强大。但曹操好像没有因曹丕是长子就该立其为嗣的想法,反而对曹植青睐有加。《三国志卷十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载:“(曹植)每进见问难,应声可对,特见宠异……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丁仪、丁廙兄弟的父亲与曹操是同乡,两人交情很好。曹操很器重丁氏兄弟,一度打算把女儿嫁给丁仪,曹丕以丁仪眼睛不好为由反对,最终作罢。出身世家的杨修在这个集团里是个异数,后边再分析。
立嫡以贤不以长,很符合曹操唯才是举的行事作风。曹操曾三次下达求贤令,“三令标明了曹操政策之所在——标准是才,不是道德。三令的颁布,是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一个大变革,并非仅只是为了求才于一时……若不对此不两立的儒家教义摧陷廓清,则本身无以立足,更无以与儒家豪族人物如袁绍之辈相竞争。从摧陷廓清儒家豪族的金科玉律来说,此三令可视为曹魏皇室大政方针的宣言。”如果曹植继嗣,将是对儒家礼法的一次大冲击。这也是世族豪强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却是曹操想要的结局。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以“怨谤不逊”之罪将崔琰下狱,不久赐死。又以毛玠对崔琰之死不满为由,将其罢官。曹丕失去两个重要支持者,曹丕阵营处境凶险。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又增加了曹植的食邑户数,曹植离储君之位近在咫尺。此时却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候科禁,而植宠日衰”。曹植擅闯帝王才能出入的司马门。曹操大怒之余,对曹植失望至极,逐渐疏远了他。更离奇的是杨修的遭遇,《三国志卷十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载:“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首先,这说明曹植闯司马门与扬修有关。其次,袁氏败亡已久,作为治罪理由略牵强。再次,同为曹
植核心阵营的丁氏兄弟却安然无恙,直到曹丕继位后才遭
打击。
综上分析,这很可能是一次早有预谋的计划,目的是让曹植触怒曹操,计划的执行人正是曹植阵营的杨修。时光无法倒流,已经无法当事人询问真相,如果推测属实,这实在是一场可怕的政治阴谋。
曹操在这次事件中身心遭受重创,加上年事已高,可能也觉的已无力再与世族豪强相争,最终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为王太子。世族最终在立嗣之争中胜出,
他们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把影响力延伸到整个国家机器。
4.曹丕受禅与门阀的第二次发展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终年六十六岁。曹操去世引发了一个意外事件,“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看来这支早年追随曹操的部队并不信任曹丕,主理丧事的贾逵并未追究罪责,反而以维护稳定为由
放行。突发事件没有影响曹魏政权的顺利交接。曹丕继位不久,支持曹丕的大臣就受到封赏,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毛玠此时已经亡故,其子被命为郎中。其他重臣也受到封赏。通过这次人事安排,曹丕迅速稳定了朝局。通过东征确认对军队的掌控权后,曹丕开始酝酿禅让事宜。
曹丕自己还要装作一副坚决不当皇帝的架式。待贾诩、王朗面见献帝回来后,主、仆三人做了认真计议。贾诩对曹丕说:“陛下,现在献帝让不让皇帝都无所谓,关键是您要不急于当皇帝”王朗也说:“这一
次献帝就是派人送来了传位诏书玉玺印绶,您也要坚决地退还给他。第二天,献帝果然派张音带着诏书、玉玺印绶,让曹丕当皇帝。当时曹丕的戏也确实演得真,听罢张音读完献帝的传位诏书,见到朝思暮想的传国玉玺印绶,他心里暗自高兴,表面上还要装出战战兢兢的样子,他立即面如蜡黄、汗如雨下,磕头如捣蒜,带着哭腔对张音,也是对着在场的众多大臣说:“论德能我不能与古代先贤比,论功劳我不能与我父亲比。我又怎敢有当皇帝的非分之想呢?”这一次曹丕硬是没有接受众文武的请求和献帝的禅让。因为他知道,众大臣劝他当皇帝的用意,他更知道献帝为了保全身家性命,非把皇帝宝坐让给他不行。果不其然,到了这一年的十月间,华歆,贾诩、王朗等46名公卿将军朝中重臣再一次向曹丕上书,劝说曹丕当皇帝,还为他安排了受禅的时间与做法。曹丕看看所演的戏该收场了,就正式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于公元220年十月二十九
日举行受禅大典。召集全国各路诸侯、文武百官和各族部落酋长,齐聚台上,按级就坐。曹丕头戴冲天冠,身穿衮龙袍,端坐首位。几声大炮响罢,大会开始,首先由相国
华歆宣读献帝诏书,大意是:汉室气数已尽,他也无能治理朝纲;曹丕贤能,众望所归,他愿学尧舜将天下禅让给曹丕,自己俯首称臣。接下来由献帝出列,跪在曹丕面前,将传国玉玺,用双手奉献给曹丕。曹丕接过玉玺,封献帝为山阳公(不久悲愤而死)。再后,由曹丕宣说告天地文,祈求神灵,祷告
上苍,庇佑大魏,天祚永享。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此时,台上台下,山呼万岁,鼓乐高奏,鞭炮齐鸣,一片欢腾。曹丕接受百官祝贺完后,摆开皇家仪仗,乘坐车辇前呼后拥的摆驾魏都许昌。
为证明禅让合法性,曹丕利用各地不断出现的种种符瑞及谶纬之学营造舆论环境。《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中记载,诸多朝臣以谶纬之说力劝曹丕受禅,其中就有刘晔、桓阶、陈这样的世家子弟。太史丞许芝亦以谶纬之说劝进。司马懿、羊秘等人则强调:“历数之运,去之就符,惟德所在。”臣在表态支持曹丕受禅的文书中,基本都强调顺应天命和德在曹魏。符瑞、谶纬的大量出现,及对德的强调,在曹操时代都不常见。符瑞、谶纬、德,自两汉以来与儒学不断结合,已难分彼此。东汉以来,儒学主要以经学世家的方式传承。经学重新受到重用,意味着曹魏“唯才是举”的政策已经松动。
其实,曹丕继位不久就建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桓二陈徐卫卢传》载:“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所建也。”这应是曹氏与世家妥协的产物,是曹丕为了减少代汉阻力,向世族做出的让步。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具体操作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德、才都被纳入同一考核体系中。
彼时之“德”无疑是以儒家标准横量的,至于“才”的具体横量标准是什么也难有定说。但是可想而知,在经学已经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才”的横量标准很难不偏向经学或逐渐偏向经学。这就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一个经学已经成为家学,世族豪强垄断多数经济、文化资源的时代,出身贫寒的子
弟,进学之路必定异常艰难,迈入仕途的门槛也会非常高,整个社会的阶层流动性也会越来越差,慢慢变成一潭失去活力的死水,而这都是合法的。世族豪强再次发展,门阀的形成只是时间问题。
5.结语
西晋时期,随着品官占田荫客制的施行,世族豪强对土地人口的占有也成为合法存在。世族豪强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特权都以律法形式确定下来,封建国家机器从利益分配者转变为既得利益者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中国历史也到了信史记载以来前所末有的黑暗时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希望文中对曹魏时期门阀发展的偶然因素阐释,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 北京:中
华书局,1965
[2](晋)陈寿撰.三国志[M].陈乃乾校点.北京:中华书
局,1959
[3](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4](清)赵翼. 廿二史劄记[M].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
书局,1984
[5]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阴识
2012
[6]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
2004
[7]唐长儒.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8]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
书社,1987
[9]何兹全.何兹全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孙翊刚主编.中国赋税史(修订本). 北京:中国财政经
济出版社,1998
[11]楼 劲.魏晋以来的“禅让革命”及其思想背景[J].华
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12]王安础.禅让文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13]臧知非.说“税田”:秦汉田税征收方式的历史考察[J].
历史研究,2015
[14]郝 虹.德与才的较量:从“唯才是举令”到九品中正
制[J].孔子研究,2015
[15]胡克森.从德政思想兴衰看“五德终始”说的流变[J].
历史研究,2015
[16]李毅婷.20世纪以来九品中正制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
究动态,2011
[17]王永平.曹操立嗣问题考述——从一个侧面看曹操与
世族的斗争[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18]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J].天津师大学
报(社会科学版),1994
作者简介:王宗涛,山东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张栋,山东师范大学2017届硕士研究生
·110·